摘 要: 當前,福利院在情感教育方面主要存在重物質給予、輕情感溝通、缺乏合宜的情感溝通技巧、角色定位不當和固化、情感支援渠道有限等問題。作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在情感視域下做好兒童的教育進行了相關闡述。
關鍵詞: 福利院 福利院兒童教育 情感教育
健康的情感對人的一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福利院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過早地失去親人和家庭,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因而在情感上具有特殊性。孤獨、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是這些孩子情感上的主要表現(xiàn),他們自我概念偏低,社會交往能力較弱。早期,兒童福利院收養(yǎng)孤殘兒童以養(yǎng)育和醫(yī)療為主,孤殘兒童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護理。隨著社會的進步,兒童福利院的功能隨之發(fā)生變化,兒童的養(yǎng)育模式已經(jīng)由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向滿足教育發(fā)展的需要轉變。這就要求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在兒童日常生活的同時,肩負起育人的職責。從情感入手,為其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性格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對于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不僅是很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一、福利院兒童情感教育現(xiàn)狀及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生活在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節(jié)日里要給孩子們送上鮮花、食品、玩具、書本等,努力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可是,這些孩子更渴望的是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呵護。目前,福利院兒童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重物質給予、輕情感溝通。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兒童福利院只注重對兒童物質生活的關心和照料,而對他們內心的情感需要缺少足夠的重視。當前福利院一般是采用相對封閉的、集體生活式的照料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管理、節(jié)約成本,但是忽略兒童的個性化培養(yǎng),缺乏兒童自我發(fā)展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特別是在家庭倫理、親情方面存在很大欠缺,造成兒童情感世界的盲區(qū)[1],不利于兒童回歸社會,融入社區(qū)。
2.與孩子的情感溝通重形式,輕實效。很多福利院意識到對孩子情感溝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大多停留在文字匯報材料和一些表面化的活動上,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很多愛心活動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性、固定性,隨意性比較強,而且多數(shù)獻愛心活動形式單一雷同,要么捐物,要么看望,來去匆匆。有的人只是“走形式”,放下東西打個招呼就走了,缺少“人情味”。在實際教育管理中,由于許多管理者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情感溝通的本質,不能真正地理解情感體驗的實質,僅僅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機械教學,沒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不能給予必要的科學引導,使得孩子缺乏真正的情感體驗。
3.福利院教育工作人員素質偏低,角色定位不當和固化。當前,福利院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缺少體療師、娛樂師、心理咨詢師、音樂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yè)人員。一些年齡較大的護理人員學習最新護理知識的能力不強,他們的理念和知識不能及時地更新,不能很好地為兒童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這對兒童的情感教育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一些工作人員存在職業(yè)倦怠的現(xiàn)象,工作缺乏激情和動力,忽視福利院兒童的內在需求,處理問題簡單粗暴。不少從社會上臨時聘用的從業(yè)人員缺乏責任心,在工作中不顧兒童的接受情況,自行設置教育訓練的節(jié)奏,導致訓練效果不佳。福利院兒童的教育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工作難出成效、沒有成就感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福利院從業(yè)人員長期面對這種工作狀態(tài),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倦怠和疲憊,工作失去激情,感情枯竭,無法有效調動愛心和情感,沒有動力在所難免。然而,職業(yè)賦予兒童福利院教育從業(yè)人員的使命,是要求從業(yè)人員必須負起責任,這是不能推脫和輕視的。
4.管理者對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愛,情感支援渠道有限。福利院兒童有其特殊性,他們都是被遺棄的孤兒,在物質上不會苛求太多,但對愛的渴求是他們共同有的,也是最重要的。別人給予的一點點關愛在他們心中都是溫馨甜蜜的。這些本來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應該看到,福利院的孩子們由于缺乏親生父母的關愛,通常情況下都會把這種情誼部分投射到福利院各個可能接觸到的阿姨叔叔身上,而這些叔叔阿姨又不可能平均地關愛每一個孩子,不同孩子對于某一個工作人員的情感投射會因為想和其他孩子得到同樣的關心,或想要更多,而產生一種隱性的競爭甚至爭奪。這在一般家庭的一兩個或者多個孩子中都會存在,只是由于血緣的固定關系而顯得理所當然和不那么劇烈。然而在福利院這個彈性的環(huán)境中,叔叔阿姨對孩子的成長缺少真正的關心,也不進行任何情感交流來表達自己的愛心,無法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就無法理解他們強烈的情感需求。對于孩子們的關愛,對于孩子來說不是一種肯定的必然的存在,而是需要他們討好地爭取,所以這種缺乏血緣基礎的不穩(wěn)定的關注和被愛的感覺,對于他們是一種奢侈的爭奪品。孩子得不到親情與家庭溫情,性格會變得孤僻內向,患上不同程度的憂郁癥,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二、基于情感視域下的福利院兒童教育策略
情感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情感;另一類是高級情感?;厩楦?,即喜、怒、哀、俱、愛、惡、欲,通稱“七情”,這些基本情感在兒童期已經(jīng)得到發(fā)展。高級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它們構成兒童品德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在兒童階段這些情感只處于萌芽的狀態(tài),要在以后的發(fā)展階段,通過教育和引導才能逐步發(fā)展起來[2]。
1.創(chuàng)建良好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兒童的成長需要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更需要溫馨、和諧、民主、平等的心理環(huán)境。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福利院教育管理者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往往會在教育管理中對兒童提過高的要求,強迫孩子玩不喜歡的游戲,又如對孩子大聲恐嚇、責罰,或把孩子當玩具逗樂,等等。這種教育會讓孩子對教育失去興趣,更不會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福利院兒童內心更渴望與他人的交流,更希望被親近、被認同,害怕冷漠和排斥。管理者要關注兒童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及時地舒緩郁悶情緒,鼓勵他們真實勇敢地表達自己。教育者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增加其對生活的感悟和情感體驗,增強孩子的信任感、認同感和歸宿感。當兒童與外界接觸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時,要及時幫助兒童分析目前的處境,提出相關建議,鼓勵兒童大膽嘗試。
2.多種途徑,創(chuàng)設多維情感教育載體。兒童福利院要踐行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對兒童的情感教育要寓于其他各項教育活動之中,通過繪本、童話、兒歌、動畫、游戲、郊游、舞臺表演等多種載體加深兒童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兒童情感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也要注重教育活動的方式和內容的針對性,用平時對正常孩子說的某些話對福利院的兒童來說可能就是一種傷害。
3.提高兒童福利院教育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一名合格的福利院管理者和兒童養(yǎng)育員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一是要有愛心,要有崇高的職業(yè)道德。做兒童福利工作,不僅要熱愛這項工作,更要對兒童有一顆仁愛之心,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看待,這是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要求。二是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本著對工作負責、對孩子負責的態(tài)度,熟悉政策、熟悉業(yè)務,嚴格按照有關法規(guī)和政策辦事。三是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做兒童福利工作,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勝任本職工作;要勤于鉆研、敢于創(chuàng)新,推動工作的發(fā)展。教育者要為兒童提供榜樣示范,進行情感和社會行為的教育,更科學和系統(tǒng)地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學會科學地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真正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各地兒童福利院的人員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專業(yè)技能缺乏,且入職后的培訓不力。福利院可以在了解各自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所需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針對各個崗位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培訓,為員工量身定做培訓計劃。同時也要健全和完善中小型福利院的管理制度,從以前的“人盯人”的管理模式轉移到“制度管人、管事”,加強人員的教育理念、職業(yè)認同感、自豪感的培養(yǎng)與教育。
4.大力推行福利院兒童的家庭寄養(yǎng)模式。目前,福利院開展的家庭寄養(yǎng)工作,就是為了滿足孩子對親情的渴望。家庭寄養(yǎng)有利于孤殘兒童成長的需要。福利院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寄養(yǎng)家庭中重新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他們塑造健康全面的人格,長大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對福利院兒童家庭寄養(yǎng)模式的推行,有利于福利院多方關注兒童,不僅關注兒童的生理發(fā)展和教育問題,而且要關注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和社會融合問題。
5.真心付出,用愛感化兒童。我國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币胱鲆粋€有魅力的教育者,就要有愛心,愛心就是必須尊重兒童人格,不諷刺挖苦兒童;對兒童的過失能理智分析,正確引導,適當給予寬容和諒解;對兒童群體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偏不袒,公正無私地處理;當兒童遇到挫折打擊時,能親如父母,及時給予解決;當兒童對教育者的教育產生抵觸情緒時,能與兒童進行心靈換位,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做到與兒童心靈的相互溝通,這樣兒童對教育者才會產生依戀感、信任感,把老師當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才會相信老師的每一句話,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教育如果沒有愛,就等于是無水之源。教育者尤其要在孩子的心里播撒愛的種子,以愛心澆開幸福之花。我們的教育方法如果注入了愛的元素,總會以神奇的魔力,讓我們的教育對象蒙受感化,讓體驗勝于雄辯,讓被動化為主動,促使他們完成一次次生命的蛻變。愛會讓我們充滿希望。用愛心引導孩子快樂成長,對福利院兒童的培養(yǎng)要有愛心、耐心加恒心。
三、結語
福利院兒童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不同于其他孩子,大多是無人撫養(yǎng)的孤兒、棄嬰和殘疾兒童。他們感情脆弱,缺少親情,需要更多的心靈安慰和情感關懷。好的硬件設施固然能改善兒童的生活條件,而“愛的呵護”才是治愈孤殘兒童受傷心靈的良藥。為了讓孩子們最終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福利院要不斷提升專業(yè)化教育水準,重視對兒童心理、情感需求的了解,對孩子進行“情感”、“能力”、“智力”的教育,最終把這群“特殊兒童”培養(yǎng)成為“普通兒童”。要教給他們學會怎樣堅強地面對人生,學會面對陰影,讓他們樹立面對未來的良好心態(tài),快樂、健康地生活。全社會要更關注孩子們的情感世界,整個社會人人都付出一點愛,這些孩子們的世界將會變得陽光燦爛。讓我們給這些孩子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共同譜寫出一曲愛心之歌。
參考文獻:
[1]胡奇.完善中國孤殘兒童福利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9):31-37.
[2]馬忠菊.兒童情感教育和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J].吉林教育,2008,(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