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阿房宮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室,在秦末毀于項羽大軍的戰(zhàn)火,讓今人唏噓不已。但是在近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果,打破了人們對阿房宮的固有認識。人們意識中的阿房宮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這是一種阿房宮情結。這種情結為何會產(chǎn)生?這種情結對于我們有何啟示?本文試從這些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 阿房宮情結 考古發(fā)現(xiàn) 文學建構
一直以來,阿房宮都是秦王朝宮殿建筑的一個典型。并不是因為這座宮殿修得多么豪華,是一座多么美好的藝術品,更多的是將這座宮殿視為秦始皇與秦二世暴政的象征,以此警示后世,驕奢過頭、壓迫百姓過頭是會國破家亡的。華麗的宮殿被燒毀在起義軍的火把之下,秦王朝最終也亡國了。這是對后來的人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多年來為人信服。一提起暴政,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阿房宮,這就是所謂的“阿房宮情結”。但當阿房宮遺址的考古工作有了新發(fā)現(xiàn)后,國人的“阿房宮情結”受到了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
一、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阿房宮
關于阿房宮,人們有兩個固有的認識:(1)阿房宮是建成的秦朝宮殿,非常富麗堂皇;(2)阿房宮是在項羽攻占秦都咸陽后,和其他宮殿一起被燒毀的。上述兩點,都在21世紀初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工作中被推翻,人們觀念中的阿房宮并不是歷史的真相。
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隊在阿房宮前殿遺址上試掘和發(fā)掘了3000平方米,勘探面積35萬平方米(被村莊覆蓋之處,除水泥地和磚鋪地之外,在諸如花池、羊圈、廁所、房屋間的其他空地上均進行了密集勘探),未發(fā)現(xiàn)一處當時被大火燒過的痕跡。[1]這一發(fā)現(xiàn)讓項羽從“火燒阿房宮”這一罪名里脫了身。人們原來以為阿房宮毀在大火之中,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讓這一觀念變得不堪一擊。
而另外一種觀點也被“阿房宮前殿遺址終未建成的結論”打碎。據(jù)考古勘探和發(fā)掘資料佐證,前殿只完成了夯土臺基及三面墻的建筑??碧胶桶l(fā)掘中僅發(fā)現(xiàn)了臺基上的阿城城墻遺跡,考古人員并沒有發(fā)現(xiàn)秦代建筑堆積層,沒有發(fā)現(xiàn)秦代宮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當,沒有發(fā)現(xiàn)秦代宮殿建筑的遺跡。通過這一次的考古勘探和發(fā)掘,我們可以認定,阿房宮根本沒有建成,甚至阿房宮的核心建筑——前殿,最終也沒有建成。[2]
這兩個結論的出現(xiàn),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的固有觀念被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沖擊。對于考古發(fā)現(xiàn)的議論,我們應反思為何中國人從古到今一直相信“阿房宮情結”這一不真實的事實呢?同時一個觀點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記載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二、文學建構中的阿房宮
考古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讓人們認清了這一情結的重大疏漏。而那個富麗堂皇的“阿房宮”是從何而來的呢?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后人的文學建構,不得不想到文學作品中,阿房宮是怎樣一個模樣。這里所說的文學作品,通常指的是杜牧的那篇影響深遠的《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文章開篇便描述出建宮的巨大耗資及阿房宮的宏偉規(guī)模。之后又進一步寫到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將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展現(xiàn)給世人看。作為一篇典型的賦,作者講究鋪張敘事,重視辭藻押韻,這樣所形成的渲染力是極強的。先不論古人如何想,今天的高中生都會學到這篇課文,國人對于阿房宮建成后的宏偉奢華的形象自然是根深蒂固的。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的罪便被敲定了。因為楚人攻入秦都咸陽,一把火將這座華美的宮殿燒毀了。
杜牧此文并不是作為史料來證明阿房宮確實修建完成了,也不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而是作者為了勸誡當時的帝王寫成的?!栋⒎繉m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碧凭醋诤寐暽?,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寫阿房宮,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guī)勸皇帝不要重蹈覆轍,像秦朝那樣以致亡國。但很可惜并沒有得到當權者的重視,最終只能落到“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既然是一篇以古諷今的文章,如何寫得更具震撼力,更能振聾發(fā)聵,作者自然是再清楚不過的。先是要將阿房宮原來的景象寫得極其壯觀,再將最后的下場寫得極其悲慘,以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說服力才是最大的,才能讓人自覺地以古為鑒,達到作者的目的。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真實性又能有幾分呢?雖然說文學作品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篇文章描述的建成完好的阿房宮就是真實存在的。
三、阿房宮情結及其意義
(一)人們?yōu)楹螘绣e誤的認識?
很多人在反思為何我們觀念中的阿房宮和現(xiàn)實會相差甚遠這個問題時,很自然地會將這個罪名壓在史料記載上。他們覺得是史料記載上出了問題,誤導了后人,才讓“阿房宮建成后被燒毀”的錯誤說法流傳至今。事實真的如此么,是史料記載的錯誤還是別的因素,我們一一來看。首先從史料入手。
1.這是人們忽略了史料記載而導致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寫到“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字之?!盵3]秦始皇原本準備在阿房宮建成的時候另外選一個名字來命名這所宮殿。而這所宮殿從古至今一直稱為阿房宮,這便意味著,在秦始皇時期,阿房宮并未建成,他的改名計劃也就未能實現(xiàn)。
秦二世二年,臣子進諫秦二世“請且止阿房宮作者,儉省四邊戍轉”,秦二世說:“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4]他不但沒有停止阿房宮的修建工程,反而將這些大臣治罪。而在秦二世三年,秦二世就落得自殺的悲劇下場,修建阿房宮的工程自然也就停止了??梢娫诙涝谖粫r,阿房宮的修建還在進行而未建成。
《漢書》中有相應的記載:“秦遂不改,至于離官三百,復起阿房,未成而亡?!盵5]離秦朝最近也最有發(fā)言權的漢朝史書如此記載,可見阿房宮確實未建成。
而關于項羽是否燒毀阿房宮,史料中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有模糊的“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6]這樣的記錄。秦宮室只能代表秦都咸陽城中的宮殿,并非特指阿房宮。而在考古勘探和發(fā)掘中,考古工作者在秦都咸陽第一、第二和第三號宮殿建筑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宮殿建筑遺址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這一現(xiàn)象與文獻的記載是吻合的。由此看來,項羽當時燒的只是秦都咸陽宮或者其他秦宮室建筑,而非阿房宮。[7]
看到這些,人們也無法再對史料做出什么批判了。因為很明顯,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結果是一致的。并不是史料記載出現(xiàn)了問題,而是人們在閱讀史料的時候,忽略了這些細小之處,認定自己觀念中的東西就一定是正確的。
除去人們沒有細讀史料這一原因,史料對于阿房宮的記載,多是對它工程的浩大及后世以秦修阿房而亡為戒,自然讓人們形成了錯誤的觀念。
《秦始皇本紀》中寫道: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索隱]: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故云下可建五丈之旗也。阿房,后為宮名。[正義]:三輔舊事云:“阿房宮東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萬人。又鑄銅人十二於宮前。阿房宮以慈石為門,阿房宮之北闕門也。”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像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索隱]:謂為衤復道,渡渭屬咸陽,像天文閣道絕漢抵營室也。??继旃贂弧疤鞓O紫宮后十七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8]這樣的描述讓人們驚嘆于阿房宮原定工程的奢華浩大,是以容易忽略了后面“未成”這一決定性詞語。而在《漢書·東方朔傳》中,“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臺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9]阿房宮與九市之宮、章華之臺一樣,成為亡國的禍端。以此為代表的后世記載中,阿房宮更多用來勸誡皇帝不要學習秦始皇與秦二世,以阿房宮為戒不要大興土木,禍害民生。阿房宮是否建成這樣的問題自然是不重要的。而且在后人的想法中,將阿房宮說成建成導致亡國,效果比“未建成,但導致亡國”更自然,更有說服力。
由此可見,史料記載因人們的主觀理解而導致片面、有疏漏,但這并不意味著史料本身記載出了問題。
2.這是文學作品惹的“禍”
在前面提到了文學作品中關于阿房宮的記載,所以《阿房宮賦》對于國人阿房宮情結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阿房宮賦》中對于阿房宮的記載是很詳細的,讓整個宮室的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使不少人覺得這就是真實的阿房宮。
但不得不說的是,這篇賦并不能當做史料來證明阿房宮是建成了之后被項羽燒毀的。文學作品中虛構夸張的成分是一定有的,而杜牧的依據(jù)又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據(jù)我的推測,應該是類似于《秦始皇本紀》那樣的描述。這樣,宮殿是否建成,是否真的被燒毀,便完全不在作者的考查范圍之內了。在借鑒史料時,《史記》、《漢書》等正史明顯比這篇文章更可靠。
長久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受這篇文章的影響較大。廣大學生必須學習這篇文章,使他們從小就烙上了“阿房宮情結“的印記。
3.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中的典型
除了上述的兩個原因,“阿房宮情結”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它不是一座宮殿那么簡單,而是上升到了政治層面。在古代帝王從小接受的教育里,一定會有“秦修阿房而亡”的故事,以此來教導皇帝不要大興土木、殘害人民。而每當大臣想勸諫皇帝不要行暴政之時,阿房宮出現(xiàn)的頻率也是相當高的??梢娙藗兊年P注點并不在修成與否上,而在后人能否學習到這一事件的政治價值上。就像前面提到的,建成與否,被火燒與否,并不是那么重要。為了達到教育的效果,說得慘一些,背離現(xiàn)實一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歷史是后人寫成的,中間自然不可避免主觀因素。人們心中的“阿房宮情結”是人們主觀默許的觀念,我們無須多怪罪于歷史材料的不真實,因為人的主觀觀念一旦形成,便不會再認真探求客觀的真相如何。
(二)阿房宮情結給予我們的啟示
阿房宮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成果給國人心中的“阿房宮情結”一個明確的否定。作為研究歷史的人來說,有必要用考古材料和歷史材料互相印證這一發(fā)現(xiàn)的真實性,糾正人們觀念上的錯誤。對普通人來說,“阿房宮情結”肯定難以遺忘。在保證歷史記載與現(xiàn)實準確性的基礎上,讓這種情結一直起到警醒國人,警醒當政者的作用,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歷史的主觀性是無法避免的。如何利用這種主觀性,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在確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利用“阿房宮情結”發(fā)揮教育的作用,是最好的結果。
阿房宮情結給我們的啟示很多,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1.在現(xiàn)當代歷史研究中,文字史料與實物史料同樣重要。此次阿房宮考古結果出爐,對之前的文字史料也做了一個印證,證明阿房宮并未建成?!半p重印證法”在今天的歷史研究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單純依賴文字證明歷史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如今更注重考古發(fā)掘中的發(fā)現(xiàn)。
2.文學作品并非史料,在相關的教學中,應將文學作品和史料相區(qū)別,在肯定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學習文學作品,讓中小學生對歷史事實有清醒的認識,從文學作品中學到豐富的語文知識。將文學作品與史料等同,容易讓人們從青少年時期起就形成錯誤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fā)掘.考古學報,2005,2:235.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fā)掘.考古學報,2005,2:236.
[3][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華書局點校版,1959:256.
[4][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華書局點校版,1959:271.
[5][漢]班固撰.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中華書局點校版,1962:1447.
[6][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項羽本紀(第七).中華書局點校版,1959:315.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fā)掘.考古學報,2005,2:235.
[8][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華書局點校版,1959:256-257.
[9][漢]班固撰.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列傳(第三十五).中華書局點校版,1962: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