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Douglas Biber創(chuàng)建的多維度多特征模型(Multi-dimensional/Multi-featureanalysis)是迄今為止涉及語言特征最多、分類最細致的研究語域變異的方法,在國內外逐漸被廣大學者所認可并得到了廣泛應用。
關鍵詞: 多維度多特征模型 語體 語域變異
1988年,Biber創(chuàng)建了多維度多特征分析模型(Multi-dimensional/Multi-featureanalysis),以語料庫和計算機統(tǒng)計技術為基礎,通過分析語言特征的“共現(xiàn)”(co-occurring)模式,對語域變異進行多維度分析,揭示各語體之間的差異。自建立以來,多維度多特征模型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中逐漸受到重視并占有獨特的地位。
一、多維度多特征模型的建立
1988年,Biber在其論著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中,從英國LOB語料庫(Lancaster-Oslo/Bergen Corpus)和LLC語料庫(London-Lund Corpus)中選取了23種口筆語語域的文本,對文本中的67種語言特征進行了調查。通過因子分析法,他對這些語言特征在口筆語語域中的共現(xiàn)情況加以分析,并確立了最終的五個維度:信息性/參與性、敘述性/非敘述性、指代明確性/指代有賴場景、說服性、抽象性/非抽象性。
二、國外研究概況
Biber(1992)運用其多維度框架對索馬里語的口筆語語域進行了分析。該研究從26種口筆語語域中選取了279篇語料分析其65種語言特征的分布,并用因子分析法統(tǒng)計出其五個維度值。與其他語言的分析結果相同,該研究表明僅憑一個維度無法充分描述口筆語語域間的關聯(lián)。此外,Biber總結了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任何語言都有一個或更多的口語維度。這些維度不能完全確定口筆語之間的差異,但是它們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口筆語語域有關。
2002年,在總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處后,Biber與Conrad,Reppen等幾個學者一起將目光投向對大學口語和書面語的多維度分析。該研究選取了TOEFL2000口語及書面語學術語言語料庫(Written Academic Language Corpus)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多維度分析。研究表明,口語語域和書面語語域間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所有口語語料都具有顯著的交互性,所指依賴情境,且多數(shù)表現(xiàn)出個人化風格;所有筆語語料都具有信息密集的特點,非敘事性,所指清楚且多為非個人化語言。
2008年,Van Rooy,B.運用Biber的多維度模型對南非學習者書面語體進行了研究。研究選取了南非英語學習者(簡稱BlSAfE)寫作語料庫,即以茨瓦納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語料庫(簡稱TLE),并以標準英語參考語料庫LOCNESS為對比參照,分析了其中的67種語言特征,討論了本土化和系統(tǒng)化的存在性。研究發(fā)現(xiàn),LOCNESS中的書面語具有更高的信息性和信息密度,句法結構更復雜,關系的銜接性更好,并且有更多的專業(yè)化意義。通過對兩種語料庫中系數(shù)變異的對比,研究者總結出二者有相似的變異范圍。從表面上看,TLE在不同維度上與LOCNESS似乎都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更為細致地考察揭示出很多差異,這些差異證實了基于個體特征對比的研究發(fā)現(xiàn):TLE書面語中,信息密度較低且信息多以假設方式提出。這就表明許多語體上的相似性和信息處理策略受口語語域的影響,但又與口語體有明顯不同。最后,研究者總結認為南非英語屬于英語語言的變體之一。
2010年,Rooy又與Terblanche等學者一起將多維度多特征模型運用到東非英語的語域分析中。研究從國際英語語料庫(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ICE)中選擇了東非英語部分作為研究語料。研究結果表明,國際英語語料庫東非英語子庫中的語域變異程度并不低于Biber(1988)的研究結果。然而,該研究亦稱東非英語也顯示出其獨特的語體特征:東非英語的表達更具有正式性,特別是在所指清楚/所指有賴場景維度,抽象性/非抽象性維度及信息性維度更是如此。
三、國內研究概況
2001年,雷秀云、楊惠中討論了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及重要性,介紹了Biber的MD/MF模型,并從JDEST語料庫及LOB語料庫中抽取了部分語料,利用MD/MF模型對其進行分析,對照學術英語(EAP)語體及其他一些書面英語語體的差異。這些語料共分23個語體,其中學術英語語體9個,一般英語語體14個。本研究調查了Biber所定義的各維度所包含的語言特征在該樣本中的頻率,得出所有文體在6個維度上的因素分數(shù),并以此為基礎,將所分析的23個語體分為三組,即學術英語、小說和中間語體。研究發(fā)現(xiàn),學術英語注重信息生成、敘述性不強、所指有賴情景、勸誘性較弱、即時性較弱。小說性質恰好相反,而中間語體這些性質較中性化;但在維度五“抽象/非抽象語體”上,學術英語位置最高,是最抽象的,中間語體次之,小說抽象程度最低。
2002年,馬廣惠利用Biber的理論模式對中美兩國大學生英語作文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對其中存在的差異進行了解釋。研究數(shù)據包括中美大學生英語作文共98篇,作文均涉及校園、人物、人生、社會、生活、自然、文化等各方面的話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兩者在九個語言特征的使用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使用較多的第二人稱代詞、語篇虛詞、連詞和形容詞;美國學生的英語作文比較長,使用較多的because狀語從句、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和說服動詞??傮w上說,中國學生的作文反映了征文特點,具有信息性和正式性;美國學生的作文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口語體修辭特征、較強的個性化特征和先主后補的特點。
2004年,武姜生將多維度模式應用于對學術交流e-mail的文本分析中。本研究在分析一系列“共現(xiàn)”性語言特征的基礎上,確立了4個功能維度。然后,分析了學術交流e-mail在這4個維度上所呈現(xiàn)的文體特征,并將這些文體特征與其所反映的語境特點相聯(lián)系。結果顯示,學術交流性電子郵件信息性、論說性強,語法結構“零散”,具有一定互動性,作者認為這些特點與學術交流及e-mail迅捷、方便的特點相互吻合。對學術交流e-mail的文體分析表明基于語料庫的MD模式是文體研究的有效方法。它的應用可以較客觀地揭示語體在多種功能維度上的文體特征。語體通過同其他語體比較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風格特征的顯著性可以由其維度分數(shù)精確地描述出來。
2012年,潘瓃對中國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書面語體進行了多特征和多維度的調查研究。該研究采用多維度宏觀分析和多特征微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五個維度對比分析了四個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語料庫與LOCNESS之間的語體差異。該研究自建了四個總文本數(shù)為1872篇、總量約為35.7萬詞的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學習者書面語語料庫,包括研究生議論文庫(GA)、研究生信函庫(GL)、本科生議論文庫(UGA)和本科生信函庫(UGL)。研究發(fā)現(xiàn):與美國大學生議論文相比,中國學習者書面語體的交互性和說服性較強,信息性、敘事性、指代明確性和抽象性都偏低。研究揭示出中國學習者的整體信息整合能力比較薄弱,也證實中國學習者作文確實存在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在使用與特定交際功能相關的語言特征時,中國學習者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偏離。研究還顯示出學習者內部的語體意識差異很大。
四、結語
Biber所創(chuàng)建的多維度多特征分析模型現(xiàn)了語域分析的多維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Biber,D.1988.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Cambridge:CUP.
[2]Biber,D.1992.On the complexity of discourse complexity: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J].Discourse Process 15(2):133-163.
[3]Biber,D.,S.Conrad,R.Reppen,P.Byrd M. Helt.2002.Speaking and writing in the university: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J].TESOL Quarterly 36(1):9-48.
[4]Van Rooy,B.2008.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tudent writing in Black South African English[J].English World-Wide 29(3):268-305.
[5]Van Rooy,B.,L.Terblanche,C. Haase J.Schmied.2010.Register differentiation in East African English: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J].English World-Wide 31(3):311-349.
[6]雷秀云,楊惠中.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及MD/MF模型與學術英語語體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1(2):143-151.
[7]馬廣惠.中美大學生英語作文語言特征的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345-349.
[8]潘璠.中國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書面語體的多特征多維度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20-232.
[9]武姜生.“學術交流e-mail”文體特征的多維度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