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說法都認為莫泊桑《珠寶》的主旨是表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墮落,表現(xiàn)出金錢對人性的蹂躪和摧殘,人們道德支柱的坍塌。這樣的理解忽視了小說的結尾,疏忽了作者的生平思想。結合這二者,《珠寶》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性墮落的失望,對婚姻生活的悲觀。
關鍵詞: 莫泊桑 《珠寶》 情節(jié)結構 悲觀主義 婚姻生活
《珠寶》是莫泊桑短篇小說中,藝術成就最突出的篇章之一。人們公認《珠寶》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全面、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心靈軌跡;結構單純而嚴整,線索清晰而又有波瀾,詳略得當;語言洗練而細膩。傳統(tǒng)說法認為,《珠寶》表現(xiàn)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墮落,用人物的所作所為觸目驚心地表現(xiàn)出金錢對人性的蹂躪和摧殘,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道德支柱已經坍塌。筆者認為,如果拋開小說的結尾,不聯(lián)系莫泊桑的生平思想,僅就小說中珠寶由“假”變真這一故事情節(jié)而言,則這樣理解是完全沒有疑義的。若仔細推敲小說的結尾,再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主旨,傳統(tǒng)的說法就有些片面。
一
《珠寶》中,莫泊桑在寫郎丹拿到賣珠寶的大筆金錢,開始揮霍、享受之后,結尾特別交代:“半年以后,他又結婚了。他的第二個妻子雖然很規(guī)矩,可是脾氣難伺候,給他帶來了許多痛苦?!?/p>
筆者曾專門就《珠寶》結尾的理解查找過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論者要么對《珠寶》結尾忽略不提,要么語焉不詳,說它“深化主題,令人回味”而一句帶過。那么,郎丹的第二個妻子“給他帶來了許多痛苦”和“人性的墮落、金錢對人性的蹂躪和摧殘”有什么關系,怎么進行深化等就不好解釋。因為按照《珠寶》里郎丹賣亡妻珠寶過程中的心理表現(xiàn),接下來他該快活地享受這一大筆錢,感到很幸福、滿足才是,怎么會有“許多痛苦”?莫泊桑的看似閑談的結尾究竟有何用意,作何理解?
按照莫泊桑對小說情節(jié)結構的一貫重視,筆者認為《珠寶》的結尾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對結尾是否真正重視、理解,將影響對《珠寶》主旨的準確、全面的理解。
情節(jié)與結構是小說重要的構成因素。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其小說結構完整、構思巧妙,是舉世公認的。莫泊桑許多短篇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不僅線索清晰,而且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張弛相間,引人入勝。他精心設計的情節(jié)結構是為突出人物,揭示主題服務的。莫泊桑說過:小說家的目的“不是講故事來打動我們或讓我們開心,而是迫使我們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含義”。即他主張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必須體現(xiàn)作家的深邃思想。
那么,莫泊桑在《珠寶》的情節(jié)結構安排中,究竟要“迫使我們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暗藏的”什么“深邃含義”呢?
《珠寶》是以“珠寶”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jié)的。郎丹先生是內政部的一個主任科員,薪水微薄。他的妻子“仿佛是規(guī)矩女人的完美無缺的典型”,婚后“他的幸福簡直是難以用筆墨形容”,只不過她有兩個嗜好為丈夫所不滿:愛看戲,愛假珠寶。一個冬天的夜晚她看戲回來受了凍,一星期以后得肺炎死了。郎丹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中,而且經濟也捉襟見肘,眼看要挨餓了,只得變賣亡妻留給他的“假首飾”,結果竟發(fā)現(xiàn)是昂貴的真珠寶。郎丹經歷了短時間的“疑竇”、“傷心”和恥辱,但一夜之后,為了求得“有財產”的“幸福”,終于抵擋不了“有錢”的誘惑,用本象征恥辱的珠寶換回大量的金錢,而且迅即開始揮霍和享受。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這兒,已很真實地表現(xiàn)了“金錢對人性的蹂躪和摧殘”的主題,后面完全沒有必要加一個再婚的情節(jié),這樣的情節(jié)結構安排目的何在?既然作者認為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是迫使我們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的含義”,那么作者安排這個結尾就一定有其深邃的含義。
縱觀整篇小說,我們可以看到,郎丹在前一段婚姻里,原本是幸福的,生活也“好像過得很闊綽”,從物質到精神都很快意、滿足。真相大白后,原先的幸福感只會讓他更痛苦,原來自以為幸福的婚姻帶給他的只有欺騙、恥辱,好在他后來“有錢了”,應該享受到有錢帶來的幸福了,但是,第二段婚姻仍帶給他“許多痛苦”,雖然妻子“很規(guī)矩”。前后兩段婚姻對比起來,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他對婚姻生活的看法:婚姻的本質就是痛苦。無論所娶的女人是規(guī)矩的還是不規(guī)矩的,脾氣好還是不好,都各有各的痛。所以婚姻生活最終帶給人的都是痛苦。
二
知人才能論世,要真正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只有走近作家,了解其身世經歷及思想狀態(tài),才能對其作品做準確、完整的解讀。
只要留心莫泊桑的有關研究資料,就知道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悲觀主義思想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悲觀主義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
莫泊桑童年少年時代家庭生活不幸,埋下了悲觀主義的種子。莫泊桑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童年時有過短暫的美好生活。年紀稍長懂事之后,就發(fā)現(xiàn)了家庭的危機。他的父母經常吵架,他的母親是個溫和善良的貴族婦女,父親卻是個浪蕩子,在外吃喝嫖賭,酗酒,胡作非為,不僅將祖先的產業(yè)揮霍殆盡,連妻子陪嫁的產業(yè)也被敗得精光。無奈之下,在莫泊桑10歲時,母親只好和父親協(xié)議分居。家庭的不幸,在莫泊桑幼小的心靈里涂上了一層陰影。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就有所體現(xiàn),例如《一生》等小說中,就有他家庭悲劇的影子,在他眼里,愛情婚姻就像一場游戲,在這游戲中不是男人不忠于女人,就是女人不忠于男人,在婚姻中不是女人受傷,就是男人受傷。
青年時代看到的腐敗、自私、丑惡和偽善的社會,又使莫泊桑悲觀主義的種子發(fā)芽、破土而出。莫泊桑生活在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社會,各種階級矛盾和斗爭十分劇烈。他親身經歷了普法戰(zhàn)爭、第二帝國的覆滅、國防政府的成立及巴黎公社革命等重大事件和政治斗爭。這些帶給他更多的是悲哀和痛苦。顯示在作品里,就是在揭露、譴責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的同時,又流露出對人類前途感到黯淡和灰色的情緒。
同時代的文豪的影響和悲觀主義哲學思潮的熏染,使莫泊桑沉淪,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例如,福樓拜獨身主義行為就對莫泊桑產生極大的影響,莫泊桑始終把女人當做“禍水”。在莫泊桑筆下,婦女的不貞和追求肉欲享受是常談不休的話題。所以,莫泊桑終身未婚,有三個私生子,只供養(yǎng)不承認。另外,自然主義的左拉,悲觀主義的屠格涅夫都對他的思想產生過影響。19世紀上半葉,叔本華和尼采的悲觀主義哲學的流行及后來各種頹廢思潮的興起,當時大部分作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悲觀的思想學說,莫泊桑也不例外。
身體飽受病魔的折磨也是莫泊桑悲觀的原因之一,病痛幾乎伴隨莫泊桑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眼疾、偏頭痛、幻覺等交替出現(xiàn),致使他精神錯亂,病痛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曾三次企圖自殺。疾病也使莫泊桑最終成為一個生活的絕望者。
以上幾種因素疊加,使莫泊桑成為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這種思想觀念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有所表現(xiàn),在《珠寶》中就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莫泊桑的悲觀思想:看似貞潔、完美的女人,其實是個貪慕虛榮、貪圖享受的不忠者;沉溺在幸福虛像里的丈夫是個痛苦的受傷者,但當面對巨額金錢的誘惑時,又扭曲了人性,他的性格的核心也是貪圖虛榮、貪圖富貴。由此可以看出莫泊桑對人性的批判、失望。郎丹再婚的妻子,是個規(guī)矩的女人,卻一身臭脾氣,給郎丹帶來了許多的痛苦。所以,《珠寶》告訴人們,人性令人失望,婚姻生活帶給人的只有痛苦。這篇小說是莫泊桑悲觀主義思想的很好的注解。
綜上所述,結合小說的結尾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可以看出,莫泊桑在《珠寶》里,通過郎丹的故事告訴讀者: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對人性的扭曲,人們的道德支柱坍塌了;在婚姻生活里,幸福只是虛假的幻象,它帶給人的只有痛苦。
參考文獻:
[1]鄧楠,楊志平.論莫泊桑的文學觀.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
[2]鄧楠.論莫泊桑的悲觀主義.武陵學刊,1995,(5).
[3]鐘菲菲.莫泊桑愛情觀管窺.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4]李鋒.落魄的舉子與無奈的小職員.淄博師專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