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評價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合用藥對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MDR-ABA)體外抗菌活性。 方法 采用棋盤法設(shè)計,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不同濃度組合的2組抗菌藥物,分別對15株敏感ABA和15株耐頭孢哌酮ABA的最低抑菌濃度,并計算FIC指數(shù)判定聯(lián)合效應(yīng)。 結(jié)果 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合應(yīng)用后,其MIC50顯著降低;FIC指數(shù)分布: FIC≤0.5占40.8%~65.1%;0.5
[關(guān)鍵詞] 大蒜素;頭孢哌酮;鮑曼不動桿菌; FIC index
[中圖分類號] R446.5 [文獻標(biāo)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1-0068-02
鮑曼不動桿菌(ABA)是目前醫(yī)院感染主要致病菌之一。研究表明,近幾年來其耐藥性迅速增長[1],甚至出現(xiàn)了只對多黏菌素敏感而其他抗生素均耐藥的菌株[2],近年來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問題逐漸成為學(xué)者們關(guān)注的焦點。這種日趨嚴(yán)重的耐藥現(xiàn)象迫使我們急需一種新的抗菌藥物或聯(lián)合用藥來控制和減少耐藥菌株產(chǎn)生。大蒜素(allicin)是大蒜的主要成分,有抗菌、消炎及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3],臨床已將其廣泛應(yīng)用于抗感染的治療。本文在文獻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大蒜素聯(lián)合頭孢哌酮對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殺傷效果進行了觀察,以期為臨床上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的治療提供新的視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分離菌株
30菌株臨床分離的ABA,均經(jīng)VITEKCompact細菌鑒定儀鑒定,其中包括15株敏感ABA和15株耐頭孢哌酮ABA,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復(fù)菌株。質(zhì)控菌為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1.2 抗菌藥物
大蒜素,批號:H32025640,江蘇正大天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頭孢哌酮鈉,批號130420-200304,含量96.5%,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1.3 培養(yǎng)基與藥敏紙片
K-B法檢測臨床常用藥物敏感試驗藥敏試驗方法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藥敏紙片均為英國Oxoid公司生產(chǎn)。根據(jù)2009年美國臨床實驗室標(biāo)準(zhǔn)化研究所(CLSI)規(guī)定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判定菌株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
1.4儀器
微量加樣器和微量離心管由Eppendorf 中國有限公司生產(chǎn);恒溫培養(yǎng)箱由Thermo公司生產(chǎn);比濁儀,VITEK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和哥倫比亞血瓊脂均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
1.5 方法
1.5.1 菌懸液的配制 挑取4~5個已分純的菌落,接種于肉湯中增菌,6 h后取3 mL菌液通過比濁儀校正其濁度至0.5 MacFarland,然后再用M-H肉湯稀釋至1.5×105 CFU/mL。
1.5.2 微量肉湯稀釋法 將大蒜素和頭孢哌酮的藥物濃度依次倍比稀釋,設(shè)置11個稀釋濃度。按棋盤法設(shè)計, 將不同濃度的大蒜素與抗菌藥物兩兩組合后取50μL加入96孔平板中,再將1.5×105 CFU/mL的菌液100μL加入孔中,37 ℃培養(yǎng)過夜。記錄MIC值,計算(部分抑菌濃度指數(shù))FIC指數(shù),F(xiàn)IC指數(shù)=MIC甲藥聯(lián)用/MIC甲藥單用+MIC乙藥聯(lián)用/MIC乙藥單用。
1.5.3判讀標(biāo)準(zhǔn)[4] FIC指數(shù)≤0.5時,兩種藥為協(xié)同作用;FIC指數(shù)為0.5~1.0,兩種藥為相加作用; l.0
2 結(jié)果
2.1 藥敏率
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合應(yīng)用后,其MIC50和MIC90顯著降低。見表1。
表1 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用對敏感和耐藥鮑曼不動桿菌MIC(mg/L)
2.2 FIC指數(shù)分布
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用對鮑曼不動桿菌的FIC指數(shù)分布構(gòu)成比, 結(jié)果顯示,F(xiàn)IC指數(shù)分布:FIC指數(shù)≤0.5占40.8%~65.1%;0.5
圖1 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用對鮑曼不動桿菌的FIC指數(shù)分布構(gòu)成比
3 討論
ABA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和醫(yī)院環(huán)境中,是引起嚴(yán)重致死性院內(nèi)感染的重要病原菌[5]。由于近年來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濫用,導(dǎo)致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ABA的大量出現(xiàn),已成為臨床治療面臨的嚴(yán)峻挑戰(zhàn),引起了醫(yī)學(xué)界高度重視[6]。從我國國家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中心可以了解到[7],2004~2005年與2009年ABA對亞胺培南敏感率由65.1%下降至60.6%,對美羅培南敏感率由56.8%下降至55.5%,截止2009年全國12所醫(yī)院(MDR-ABA)已經(jīng)達到47.7%。因此,在缺乏安全有效的單一抗菌藥物治療之前,聯(lián)合用藥成為控制和減少耐藥菌株產(chǎn)生的有效手段[8]。
大蒜素是一種天然抗菌藥物, 常被作為食療及中藥治病。具有一定的抑制病原菌和真菌的作用,生物學(xué)性能良好,刺激性小,無毒副作用,無抗原性,揮發(fā)性大[9]?,F(xiàn)代研究表明,抗菌機制可能是由于其參與了氧化應(yīng)激參反應(yīng),且大蒜中含有蒜酶、過氧化物酶、磷酸醋酶以及一些水解酶,對細菌有氧化和水解作用[10-12]。大蒜素還能特異性地抑制其他細菌的酶,如醋酸激酶和磷酸轉(zhuǎn)乙酰-輔酶A合成酶[3]。
最低抑菌濃度指藥物抑制細胞生長所需要的最低濃度,是測量抗菌藥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個指標(biāo),最低抑菌濃度的大小與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度高低呈負相關(guān),即最低抑菌濃度值越小,細菌對該抗菌藥物的敏感度越高,一般用MIC50及MIC90值評價抗菌效果。
大蒜素是蒜氨酸經(jīng)蒜酶裂解后生成并發(fā)揮活性作用[13],具有廣譜抗菌的活性。既往研究表明[13~15],大蒜素對大腸桿菌,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芽孢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但其對ABA尤其是MDR-ABA是否具有抗菌活性,目前尚未見文獻報道。通過本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大蒜素與頭孢哌酮聯(lián)用后,能顯著降低頭孢哌酮的MIC值,尤其是MDR-ABA,能夠使其MIC值降到臨床推薦使用劑量之內(nèi)。大蒜素作為植物性天然廣譜抗生素,可以作為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一種首要的候選藥物,是一種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的新型藥物,但對其在體內(nèi)ABA的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ZHOU H,YANG Q,YU YS,et al. Clonal spread of imi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mong different cities of China [J]. J Clin Microbiol,2007,45(12):4054-4057.
[2] PATERSON DL. The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infections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species [J].Clin Infect Dis,2006,43(2):S43-48.
[3] Bakri IM. Douglas CW. Inhibitory effect of garlic extract on oral bacteria[J]. Arch Oral Biol, 2005, 50( 7):645- 651
[4] 于亮,王梅,姜梅杰,等. 大蒜素聯(lián)合美羅培南對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鮑曼不動桿菌的體外殺菌研究[ J /CD]. 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6):1452-1457
[5] 朱德妹,汪復(fù),張嬰元,等.上 海地區(qū)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 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5,5(4):8-13.
[6] 朱健明,陳振華,劉文恩. 碳青霉烯酶研究進展[J]. 國際檢驗醫(yī)學(xué)雜志,2010,31:841-843.
[7] 張小江,徐英春,俞云松,等. 2009年中國CHINET鮑曼不動桿菌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10(6):441-445.
[8] 石巖,劉大為,許大波,等. 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臨床治療初探[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7,7(1):34-35.
[9] 付瑞燕,陳堅,李寅. 谷胱甘肽/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系統(tǒng)在微生物抗氧脅迫系統(tǒng)中的作用[J]. 生物工程學(xué)報,2007,23:770-775.
[10] Bakri IM,Douglas CW. Inhibitory effect of garlic extract on oral bacteria[J]. Arch Oral Biol,2005,50(7):645-651
[11] 付瑞燕,陳堅,李寅. 谷胱甘肽/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系統(tǒng)在微生物抗氧脅迫系統(tǒng)中的作用.生物工程學(xué)報,2007,23:770-775.
[12] 嚴(yán)常開,曾繁典. 大蒜的主要化學(xué)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新藥雜志,2004,13(8):688-691.
[13] Bakri IM, Douglas CW. Inhibitory effect of garlic extract on oral bacteria[J]. Arch Oral Biol,2005,50(7):645-651.
[14] 梅四衛(wèi),朱涵珍.大蒜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xué)通報,2009,25:97-101.
[15] 申華下呼吸道感染鮑曼不動桿菌的病原學(xué)與耐藥性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50(11):70-71.
[16] Fernández-Cuenca F,Martínez-Martínez L,Conejo MC,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ta-lactamase production,outer membrane protein and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rofiles on the activity of carbapenems against clinical isolate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3,51:565-574.
(收稿日期: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