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也在持續(xù)進行。本文對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仍面臨的一些現實性困難和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實踐對策。
[關鍵詞] 高校后勤; 社會化; 改革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0. 064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10- 0112- 01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高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實行社會化。此后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經過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它在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需求、服務高校又好又快發(fā)展等方面較好地發(fā)揮了保障作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了“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在此形勢下系統總結并反思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制度特征與運行現狀非常必要。
經過21世紀初的集中推進發(fā)展,時至今日,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紛紛進入了“停滯期”、“分化期”,只有少數高校繼續(xù)沿著專業(yè)化、集團化、規(guī)?;彤a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多數高校仍處在觀望、迷茫之中。可以說在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后,伴隨著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在推進過程中暴露出不同方面的問題或陷于困境。
1 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問題
(1) 后勤職工的傳統觀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形成思想轉變的障礙。突然從“金飯碗”變成了“鐵飯碗”,這種身份的轉變本來就有情緒,加之工作累、壓力大,更會導致一定的負面抵觸情緒產生。而不實行競爭上崗、績效掛鉤等人員激勵機制,后勤職工在具體工作時求穩(wěn)怕亂,服務觀念淡薄,不敢作為的思想就會長期存在,也同樣不利于后勤職工工作積極性的調動。
(2) 在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后,很多學校仍然對權責理不清楚。高校后勤的經費和人員從學校進行了剝離,后勤實體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經營服務收費,從事后勤服務的正式職工也大都從學校的行政體系脫離進入了后勤實體,但其原使用和占有的資產未真正進入后勤實體,致使后勤實體與學校產權關系不明確。并且,后勤實體拒絕或部分的執(zhí)行責任,學校監(jiān)督乏力,導致糾紛不斷,學校必須出面解決問題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無疑給學校管理增加了負擔。
(3) 根據商品經濟市場化的要求,社會供需關系決定價格,后勤產品價格和服務收費的制定也應該由根據學校需求進行定價。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是屬于公益性質的,這就決定了后勤服務也部分具有福利性,比如學校和政府對學生餐飲定價和住宿收費會進行限價或是予以補助。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生產成本或人工費用上漲,后勤產品價格不能隨之上漲,這既不符合市場法則而且也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后勤產品價格和服務收費難以實現市場化,從根本上阻礙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展。
2 加快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對策思路
2.1 理順產權關系,依實際狀況選擇改革模式
面對復雜的資產歸屬問題,高校后勤首先應該理清現有的產權關系,弄清學校與后勤之間的資產界限,然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模式進行改革。對產權關系的整理,實際就是為了明晰產權。明晰產權首先需要對后勤的資產進行全面清查,編制財產目錄,確定資產價值,明確后勤與學校兩者對資產所占比例及歸屬權。后勤社會化改革已經歷時多年, 后勤實體已經擁有了屬于自身的資產,這些獨立的資產所有權歸屬于后勤。而針對有些資產,學校獨有或學校、后勤兩者兼有時,我們就要分清界限,為下一步學校授權后勤,它以投資者的身份投資資產作好準備。
2.2 改革持續(xù)推進的基礎是完善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監(jiān)管體系
學校是具有明確屬性定位的非營利性組織,其屬性是教育。這就決定了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服務性質的公益性,高校后勤市場一旦運作不當,就可能引發(fā)學生權益受損和不穩(wěn)定問題。因此,必須確保市場健康運行,“管什么”、“怎么管”,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改革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既有改革尚未到位的問題,也有管理沒有到位的問題。特別是目前存在的比較突出的校企矛盾,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建立后勤服務企業(yè)的資質認證標準、高校后勤市場的準入機制和推出機制、高校后勤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等。
2.3 從實際出發(fā)選擇適合本校長遠發(fā)展的改革模式
全國各地高校因地制宜,借鑒和發(fā)展出多種后勤社會化發(fā)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模式:法人實體模式、社會承辦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甲乙方管理模式。其中,以甲乙方管理模式最為高校所廣泛接受。這種模式為后勤實體屬于學校的產業(yè),但作為乙方身份為學校提供后勤保障。學校成立后勤管理處,后勤管理處以甲方身份代表學校行使后勤管理和監(jiān)督的職能,學校以協議形式明確甲乙方責權,使學校后勤實體與行政事業(yè)分離,權責明確。其實,無論選擇哪種發(fā)展模式,都是根據學校后勤的客觀實際,務實選擇其管理模式,以有利于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減輕學校負擔、有利于學校穩(wěn)定發(fā)展為標準。
2.4 加強后勤職工隊伍現代服務理念和能力的培養(yǎng)
要讓后勤職工正確認識到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重要意義,成為后勤改革的支持力量。特別是要著重解決原有事業(yè)編制的職工的思想問題,改革要維護他們的合理利益,要讓他們認識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是大勢所趨,逐漸消除思想障礙。同時,加快建立同工同酬的薪酬體系和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減小非編人員與在編人員的待遇差距。加強后勤企業(yè)文化建設,要靠感情留人、事業(yè)留人。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面臨的情況復雜,必須要深入調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合理發(fā)展,才能最終找出適合自身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