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胃食管反流病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0年5月~2013年3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120例,將其以是否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分為兩組,其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為63例,未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者57例。OSAHS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洛賽克及nCPAP治療,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結(jié)果進行分析。 結(jié)果 與輕度AHI、中度AHI患者比較,重度AHI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較高,三種程度患者的癥狀積分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GERD癥狀組患者的AHI及癥狀積分與無GERD癥狀組比較均明顯較高,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OSAHS合并GERD患者的AHI、DeMeester評分、立位及臥位pH<4時間百分比、臥位的最長酸反流時間均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治療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jié)論 OSAHS、GERD兩種疾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可以互相影響。
[關鍵詞]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胃食管反流?。幌嚓P性
[中圖分類號] R563.8;R5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6-0029-0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指呼吸暫停在每晚7 h睡眠中反復發(fā)作的次數(shù)超過30次,或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HI)>5次,OSAHS的主要臨床特征是夜間呼吸暫停反復發(fā)作和低氧血癥,OSAHS在成年人中的發(fā)生率較哮喘更高[1,2]。胃內(nèi)容物反流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不適癥狀和(或)并發(fā)癥即為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爾定義,其在胃腸道疾病中較為常見,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國家的發(fā)生率約為7%~15%[3]。以上兩種疾病具有不同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兩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有學者研究認為在OSAHS發(fā)生中GERD是一個易感因素,而GERD疾病的發(fā)生也可以由OSAHS導致,收集2010年5月~2013年3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120例,以探討OSAHS、GERD兩種疾病之間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120例,男∶女=102∶18例,年齡為29~76歲,平均(47.15±8.03)歲。將所有的患者以是否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分為兩組,其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為63例,未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者57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的研究對象均在我院進行睡眠監(jiān)測,患者PSG的監(jiān)測使用多導睡眠分析儀(北京明思電子技術開發(fā)公司)進行。同時進行24 h動態(tài)食管pH測定,該項測定使用24 h食管動態(tài)pH監(jiān)測儀(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MKIII型)進行。對OSAHS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患者采用藥物進行治療,莫沙必利10 mg,3次/天,洛賽克20 mg,1次/天,此外給予nCPAP治療,治療時間為連續(xù)6晚,對該組患者的24 h動態(tài)食管pH值及PSG于第7天進行復查。
1.3 判斷標準[4]
OSAHS的診斷標準為AHI在5次以上。OSAHS病情程度判斷的參考依據(jù)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指南,病情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個等級,其中AHI介于5~20之間,最低血氧飽和度(SaO2)不低于86%為輕度;AHI介于21~40之間,SaO2介于80%~85%之間為中度;AHI在41以上,SaO2不高于79%為重度。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依據(jù)為中華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組擬定的癥狀評分標準,該項評分共分為2個部分:①發(fā)作頻率計分:將以下四種癥狀作為統(tǒng)計癥狀,包括燒心感、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其中0分為無癥狀,癥狀出現(xiàn)頻度低于l d/周為1分,癥狀出現(xiàn)頻度為1 d/周為2分,出現(xiàn)頻度為(2~3) d/周為3分,出現(xiàn)頻度為(4~5) d/周為4分,出現(xiàn)頻度為(6~7) d/周為5分,20分為其可能達到的最高分。②按癥狀程度計分:將以上四種癥狀進行統(tǒng)計,其中1分無明顯的癥狀,醫(yī)師對其提醒才能發(fā)現(xiàn);3分具有明顯的癥狀,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偶爾需要服藥進行治療;5分具有較為明顯的癥狀,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對其進行治療需要長時間的服藥;2分的標準為癥狀程度計分介于1~3分之間,4分為3~5分,20分為其可能達到的最高分,總分達到40分。胃食管反流?。℅ERD)診斷的標準為總分在12分以上的患者。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用單樣本t檢驗對不同程度OSAHS患者的GERD癥狀積分進行比較,用配對資料t檢驗對有無GERD癥狀組進行比較,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GERD癥狀積分與OSAHS程度的關系
與輕度AHI、中度AHI患者比較,重度AHI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較高,三種程度患者的癥狀積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間的AHI、BMI及癥狀積分比較
有GERD癥狀組患者的AHI及癥狀積分與無GERD癥狀組比較均明顯較高,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有GERD癥狀組的BMI與無GERD癥狀組比較稍高,但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治療前后OSAHS并病理性GERD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
治療后OSAHS并病理性GERD患者的AHI、DeMeester評分、立位及臥位pH<4時間百分比、臥位的最長酸反流時間均出現(xiàn)明顯降低,治療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立位的最長酸反流時間在治療前后沒有明顯的改善,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3 討論
在臨床上OSAHS、GERD兩種疾病均較為常見,而在成人中OSAHS的發(fā)病率在1%以上,且老年人、男性及肥胖的患者為該類疾病的高發(fā)人群[5]。近年來,臨床上越來越重視OSAHS與GERD之間的關系,有報道表明,約有70%的OSAHS患者可能合并GERD[6]。本次我們共對12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有63例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率為52.5%,該項結(jié)果與相關的報道具有一致性。研究結(jié)果表明,輕度OSAHS患者有27例,中度為29例,重度為64例,將三組患者的GERD癥狀積分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與輕度AHI、中度AHI患者比較,重度AHI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較高,三種程度患者的癥狀積分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兩種疾病具有相關性。
超過半數(shù)的OSAHS病例均為肥胖患者,該類患者通常具有較高的腹內(nèi)壓,食管內(nèi)壓與腹內(nèi)壓比較明顯較低,胃食管反流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加。肥胖者的上氣道由于頸部脂肪沉積而狹窄,睡眠時上氣道狹窄,懸雍垂直粗長,軟腭松弛,舌根肥大后置,加大OSAHS發(fā)生的風險[4,7,8]。食管和胃腔內(nèi)壓力變化對于上氣道阻塞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患者在具有正常的腹肌張力條件下胃排空不能正常進行,胃內(nèi)壓升高,胃食管反流發(fā)生的風險則會加大,并以反酸、反食、燒心等為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GERD與酸具有密切的關系。有報道表明,GERD是一種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該種疾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實質(zhì)是食管具有較低的對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機制導致食管粘膜受到酸、胃蛋白酶及膽酸等造成的損傷[9,10]。胃食管交界的解剖結(jié)構(gòu)在正常情況時對于抗反流是非常有利的。
有報道表明,OSAHS患者與健康人比較具有更高的胃食管反流發(fā)生率,肥胖及酗酒等為兩者相同的好發(fā)條件[11,12]。本次研究結(jié)果表明,有GERD癥狀組患者的AHI及癥狀積分與無GERD癥狀組比較均明顯較高,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體重指數(shù)在兩組之間比較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兩組中肥胖患者占有較大的比例,與相關報道具有一致性。此外,OSAHS的夜間窒息及覺醒次數(shù)等癥狀可能會由于GERD的存在而加重,推測其原因可能是誤吸少量的胃酸導致。胃酸反流會導致喉炎及喉水腫的發(fā)生,使上呼吸道阻塞加重。與立位比較,臥位的最長反流時間明顯較長,結(jié)果提示患者的OSAHS的癥狀會由于夜間長時間的酸反流而加重。本次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OSAHS合并GERD患者的AHI、DeMeester評分、立位及臥位pH<4時間百分比、臥位的最長酸反流時間均出現(xiàn)明顯降低,治療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立位的最長酸反流時間在治療前后沒有明顯的改善,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對于OSAHS合并GERD患者的采用抗反流藥物加nCPAP進行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OSAHS、GERD兩種疾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可以互相影響,使患者具有較為復雜的病情。深入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對于臨床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均具有重要的價值,而機體的其他功能受到兩種疾病單獨或者共同作用的影響還需要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高自強,周弘鈞,肖鴻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低氧血癥及體重的關系臨床分析[J]. 甘肅醫(yī)藥,2013,32(1):46-48.
[2] 梁民勇,張?zhí)?,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進展[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6):151,153.
[3] 宋勝波. 胃食管反流病80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30-31.
[4] 高曉平,任壽安,張振霞.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胃食管反流病的關系[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27):10-11.
[5] 葛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臨床治療研究[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6):49-50.
[6] 車曉文,許偉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胃食管反流病[J]. 醫(yī)學綜述,2011,17(15):2350-2352.
[7] 王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高血壓的相關性[J]. 浙江臨床醫(yī)學,2012,14(12):1511-1512.
[8] 汪鴻志,蔣國紅. 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治現(xiàn)狀和進展[J]. 醫(yī)學新知雜志,2012,22(6):448-449.
[9] 黃普. 莫沙必利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106-107.
[10] 張秀芳,呂淑娟,張玉梅,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測定的臨床意義[J]. 疑難病雜志,2010,9(9):716-717.
[11] 蔡聯(lián)英,張法燦,劉建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胃食管反流病關系的研究[J]. 廣西醫(yī)學,2005,27(11):1710-1711.
[12] 馮國琴. 射頻消融術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護理[J]. 臨床誤診誤治,2010,23(2):193-194.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