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近自然,返璞歸真,虔誠地向自古以來的圣哲學習、聆聽他們的教誨,和他們對話,盡可能簡化物質(zhì)生活而豐富精神生活,讓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提升,過簡樸而高尚地生活,這就是梭羅哲學的終極追求。
關鍵詞:梭羅哲學;人的解放;終極追求
梭羅哲學超越了超驗主義哲學本身,在對超驗主義哲學的核心觀念“精神、自然、個人”的體悟和踐行過程中,梭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考。在他看來人之所以生活的不幸福,社會不能進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性不能進步。人、人性的進步關鍵在于個人精神世界的覺醒與提高,人性的解放是個人提高與解放,人類進步與徹底解放的先決條件。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把宗教本質(zhì)歸結于人的本質(zhì)。但是,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痹谒罅_的思想體系中,人性,即人的本質(zhì),是一個可以提高,可以變化的屬性,這就揚棄了基督教世界人性惡的宗教認識藩籬,自然也揚棄了儒家文化關于人性善的片面性。這種認識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辯證法認識有不謀而合之妙。
即使在學術界,有不少人把梭羅誤解為一個避世者,一個近代社會的隱士。然而他離群索居的超驗主義體驗對于他本人以及人類思想史都賦予了重要意義。他旨在完成上天與人類歷史共同賦予一個偉大生命的崇高使命——給人、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體悟出一些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就是人如何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社會如何進步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人性的不能進步是社會不能進步的主要原因,當然社會的不能進步亦影響人性的進步,二者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
非但不是一個厭世者、避世者,他對人、人類社會生活懷有凡人難有的深厚感情與深度的關切,他因為看到無數(shù)可憐的人們遭受社會、自己的壓迫而喘不過氣來而痛心疾首。從人類思想史的視野看,梭羅的所作所為和對后世的影響是在步柏拉圖,托馬·斯莫爾,卡爾·馬克思傳,讓雅克·盧梭這樣一些偉大思想家的后塵。在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上他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傳統(tǒng)的基督教清教徒,也不是一個泛神論者,他基本上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最重要的是他把宗教作為有不同智慧述說和理想訴求的哲學體系,虔誠而清醒地汲取其中的精華,去其糟粕。盡管其理論范疇和傳統(tǒng)經(jīng)院派哲學家們邏輯論證的出發(fā)點和方法各不相同,這是正常而且必然的,可是他在探索人的全面進步、更高程度的解放這個終極目標上與人類思想的圣者們是殊途同歸的。
早年師從美國超驗主義哲學宗師愛默生,接受并開始思考與體驗“自然、精神、個人”這些超驗主義哲學的核心觀念,但是正如現(xiàn)在人們眾所周知的那樣,逐漸地他的思索與踐行遠遠地超越了超驗主義哲學理論范疇本身。正直、勇敢的梭羅苦心孤詣,比他的前輩、虔誠的基督徒愛德華喬納森,比他的師長、美國知識分子的獨立宣言人愛默生走得實在是太遠了。他立足于在比他的前輩和師長更高的思想高度,審視人性的視野突破了各種宗教、種族的偏見、以及地緣政治與思想的藩籬,從思考反思人、人的本質(zhì),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fā),走得更遠,思想的邏輯軌跡超出超驗主義哲學的范疇,與從古至彼的、與東方與西方的先賢圣者們對話,體悟出一套獨特的人生哲學,終究成為超驗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為美國思想以及人類思想結出了豐碩成果??墒窃谒谑罆r以及去世以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遺憾地被人忽視、誤解甚至于誹謗,人們從作為他的摯友與師長的愛默生對他的誤解與忽視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這一點。甚至于有人認為梭羅的思想是反人類、反社會的,是人類文明的破壞者,不過最公正的裁判者時間不斷向世人證明著梭羅思想的非凡價值與魅力。
認為他思想中有反人類、反社會,反文明的內(nèi)容與傾向并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因為他的的確確對人、人性、以及人類文明的諸多方面進行了極為深刻的反思,并且時而有獨特的,有時候是尖刻的批評。愛之深而痛之切。梭羅生活的時代是十九世紀前半葉,正是人類思想史上又一個空前激烈碰撞的時代,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歐洲革命相繼爆發(fā)、余波未已,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版在倫敦出版,歐美工業(yè)革命方興未艾,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發(fā)展,機器文明在創(chuàng)造了比較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資料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資本主義發(fā)展暴露出許多世界性的重大問題,最重要的是人們并沒有在機器文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得更好。
梭羅站在努力追求人的提高,人的全面解放的的高度,體驗而又超越超驗主義哲學,剖析人性中的消極要素、反思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諸多弊病,批判社會,剖析人的精神世界為什么不能得到健康發(fā)展的原因。他尤其反思近代以來機器文明社會對人精神世界的踐踏從而導致的可怕的人性泯滅。梭羅呼吁人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長,人的獨立精神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開發(fā),尤其是人的良知的蘇醒。同時對人、人類自己多方面的提高、更高程度的解放進行了親身體驗,深刻的思考,藝術并具邏輯的哲學闡述。
他對人、人類充滿同情熱愛,同時為人們的生活處境、生活狀態(tài)滿懷憂慮。他本質(zhì)上并不反對反對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的不斷進步。認真研讀他的著作,尤其是《瓦爾登湖》,他是多么希望人類在各個方面不斷取得進步,他只是清醒而冷靜地質(zhì)疑什么樣人類進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步,什么樣的人類幸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在梭羅看來,人依然而且越來越被人性中的低級欲求,土地、金錢、財富以及各種各樣的遺產(chǎn)所累,被虛名、權利等等各種幻覺所累。人不僅僅是社會生活的奴隸,更是自己的奴隸。人性中的欲望,自私貪婪被無限放大,人變得無知自大,軟弱無能而又自欺欺人,成為無明的奴隸。無數(shù)人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焦慮不安中生活,“從絕望的鄉(xiāng)村奔向絕望的城市,又從絕望的城市奔向絕望的鄉(xiāng)村?!闭勰赫ト藗兊牧α縼碜杂谏鐣睿鼇碜杂谧约?,源自于人自己無知無明的生存態(tài)度與生存狀態(tài)。梭羅通過獨自一人在瓦爾登湖畔二十六個月的生活體驗告訴人們一個原本簡單的道理,人維持基本生存的物質(zhì)需求不是很多,一年只需要從事一個半月的生產(chǎn)勞動即可使自己豐衣足食。
可是多少人都是為了錯誤的目的而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勞作,雙手變得粗糙而不能夠采擷生命中最甘美的果實。“人注定只能啄食一杯塵土,為什么一些人卻非得要享有六十英畝土地的供養(yǎng)?”貪婪的人們不斷的積累會被蟲蛀、銹蝕、會被盜賊挖洞偷走的財富,甚至于他們不知道擁有多少財富。“而人生最美好的部分很快就被時間的犁頭劃過,化作肥料。”為了積累財富,人們不擇手段,疏離、異化,人性不斷退化,成為殘忍的社會機器的部件和自己的奴隸,人的價值和勞動價值不斷的遭到殘忍的貶值。梭羅憎惡南方奴隸制度,北方的監(jiān)督者更加令人厭惡,可是最可怕的是自己對自己的奴役,在自我奴役狀態(tài)下茍延殘喘、蹉跎歲月。
幸福源自于精神世界的不斷蘇醒狀態(tài)與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不單單在對于物質(zhì)財富的不斷占有。梭羅說“當我們在為自己或后世子孫積累財富時,當我們組建家庭或建國時,抑或追求名利時我們都是凡人;可是在追求真理時,我們便可以不朽也不害怕變化和意外了?!北M可能遠離喧囂,接近自然,接近簡單美好的事物,以使疲憊的心身得到恢復,心靈得到平靜。返璞歸真,虔誠地向自古以來的圣哲學習、聆聽他們的教誨,和他們對話,盡可能豐富精神生活,從而讓自己的精神世界盡可能提升,過簡樸而高尚地生活。
參考文獻:
[1]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8.
[2]梭羅,《瓦爾登湖》,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3]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