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語義分析法從句子層面拓展到詞義、章法、主旨層面,能有效地破解文言文學(xué)習(xí)中的許多難題。本文用語義指向分析法來突破文言文的語言難點、文化難點和句法難點。
關(guān)鍵詞:語義指向;文言文;文化;定語后置
語義指向分析法源于語用層面的動態(tài)語法分析理論,通過對句中成分之間的語義指向關(guān)系來解構(gòu)語言的多層次結(jié)構(gòu),從而解構(gòu)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gòu)。語義指向法是語法分析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本文只是借助其具體的方法并擴展其適用范圍,不想作純理論上的啰嗦,僅舉幾例,請讀者見諒。
語義指向是指句中成分的語義不是線性,既可以是向后指,又可以向前指,也可以雙向指。如“溫總理身體非常好”中的“非常好”,既指向“身體”,也指向“溫總理”;“我在桌子上涂顏料”中“桌子上”既向后指“涂顏料”,也向前指“我”——可以理解為“我在涂顏料,我在桌子上”,“我把顏料涂在桌子上”;“她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中“悔恨”不是指向“淚水”,而是指向“她”;更有意思的是“教室里充滿了溫柔的空氣”中的“溫柔”,語義既不指向“空氣”,也不指向“教室”,而是指向了“人”。
語義指向法既然能解構(gòu)一個句子,為什么不可以解析一篇文章的章法和主題呢?本人膽大妄為,將用“語義指向法”來破解文言文的語言難點。
一.用語義指向來破解文言文難以理解的實詞。且賞一段小傳: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膘妒悄顺T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節(jié)選《史記·滑稽列傳》)
“齊威王之時喜隱”的“隱”是什么意思呢?下文的“好為淫樂長夜之飲”語義是不是指向“隱”呢?肯定是的,許多人因此把“淫樂”對應(yīng)著這個“隱”,把“隱”講成“淫”,通假字,乍看,好象是對的。但是下文的“淳于髡說之以隱”中的“隱”的語義明明是后面的一個比喻故事啊,這樣看來,把“隱”講成“淫”一定是錯的。
有人依據(jù)后面的比喻故事的語義指向“隱”,就把“隱”講成了“謎語、歇后語、寓言”,似乎是正確的,但缺少概括性,還是“索隱”講得好:“喜,好也。喜隱謂好隱語。”這一注解就成了權(quán)威。
那么“隱”字到底作何解呢?從語義指向看,“喜隱”既是指向齊威王的,也是指向“齊威王之時”的,也就是說,齊國那時的風(fēng)氣就是“喜隱”。有史實為證(四十歲還嫁不出去的丑女無敵鐘無艷去勸說齊宣王):
鐘離春對曰:“無有。特竊慕大王之美義耳?!蓖踉唬骸半m然,何善?”良久曰:“竊嘗善隱。”宣王曰:“隱固寡人之所愿也,試一行之?!毖晕醋洌鋈徊灰?。宣王大驚,立發(fā)隱書而讀之,退而推之,又未能得。明日,又更召而問之,不以隱對,但揚目銜齒,舉手拊膝,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聞命?!保ü?jié)選自劉向《烈女傳》)
鐘離春不僅成功的勸說了齊宣王,還成為王后,而勸說的技術(shù)就是隱身術(shù)的“隱”,更要緊的是有一本專門記載“隱”的書,“立發(fā)隱書而讀之”。父子兩個王都“喜隱”,連威王的兒媳婦鐘離春也喜隱,并借此以成功而名垂千古。還有“喜隱”的齊國名人,如著名的滑稽名人淳于髡、“自知之明”的名相鄒忌等,君臣父子夫妻都“喜隱”:由此可見“隱”是齊國的時尚。
“齊威王之時喜隱”最深層的語義指向是“威王之時”,“喜隱”的主語當(dāng)是“齊威王之時”,句子的標(biāo)點也應(yīng)為“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用句號將“喜隱”突出,為全文的主旨句。
綜上所述,“齊威王之時喜隱”的“隱”的意思,不僅僅是指語言的“隱晦曲折”之“迷語”、“隱語”,還包括各種各樣的“隱”的技術(shù),語義更可能指向人物性格。
那么,齊威“喜隱”能不能成為他的治國方略呢?且看其如何“賞一人,誅一人”:
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狈庵f家。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wèi)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笔侨?,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皆并烹之。
由此可見,威王之“隱”是假象,是其治國安邦的手段,“不隱”才是其本質(zhì)?!半[”也是齊威王的性格特點。
二.用語義指向來破解文言文難以理解的帶有文化底色的實詞。再賞一段美文: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節(jié)選自《赤壁賦》)
文中“美人”的語義究竟指向什么人呢?學(xué)生們大多說指向其妻子、初戀的情人、夢中情人……但是,全文的語境無非談情說愛、思念故人!
文中的“嫠婦”,注釋為寡婦。那么蕭聲為什么能讓寡婦哭泣呢?許多老師講解時,說是蕭聲太悲了,所以讓寡婦懷想丈夫。若順著這個思路講,能不能理解為寡婦思春呢?但是,全文的語境有絲毫思春的男女之情么?
“美人”語義是究竟指向誰?此文寫于被貶黃州,被貶官員都有個共性,就是盼望東山再起,而封建官員的東山再起,要靠誰呢?國君!宋代知識分子都有胸懷天下的悲憫情懷,如被貶的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被貶的歐陽修“與民同樂”,所以,從“宋代”“被貶”這兩個關(guān)鍵詞,可以將“美人”的語義指向確定為“君”。當(dāng)然,還有更大的語境事支持這一觀點。自屈原開始,中國文化中就有了“美人”的表現(xiàn)手法,文人們將自己或?qū)⑺擞鳛椤懊廊恕?,如曹植《洛神賦》中的“美人”語義就是指向他的皇帝哥哥;張籍“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就是把自己比作“美人”。
既然“美人”語義是指向“國君”,那么,“嫠婦”是不是也是“美人”的表現(xiàn)手法呢?“嫠婦”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棄婦”呢?“棄婦”的語義能不能指向作者自己呢?理由之一:從“泣孤舟之嫠婦”來看,其中的“孤舟”語義雖然指向很“虛”,但能不能實指蘇軾月夜之中的“縱一葦之所如”中的“一葦”呢?我認(rèn)為是可以的,“一葦”也是孤舟啊。那么,“孤舟之嫠婦”的境遇是不是與“一葦”中被貶的蘇軾相同?理由之二,全文并非言情說愛,把“嫠婦”理解為寡婦,破壞了全文高潔的意境,而把“嫠婦”理解為“棄婦”,“棄婦”語義直指被國君所棄的作者,正好與前文的“美人”(國君)相對。更理由之三,從全文情感起伏來看,文章中的“客”,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所以“一葦”中極可能是孤身一人。作者賞月——懷人(君)而象“嫠婦”一樣地泣——懷古自慰而不泣——超越時空而“喜”而“醉”。理由之四:特別聲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寡婦”與“棄婦”的含義差距極大。文學(xué)作品中“棄婦”語義指向往往與孤獨傷怨悲涼、高尚純潔卓然不群相關(guān),作家有以“棄婦”自喻的,如辛棄疾《摸魚兒》詞中“長門事,準(zhǔn)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默默此情誰訴”。而“寡婦”的語義指向往往與思春、偷情相關(guān),如“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孔雀東南飛》),沒有哪個作家愿以“寡婦”自喻的,蘇軾更不會。理由之五,放逐是中國詩人的普遍命運,放逐也是中國詩學(xué)的永恒母題。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棄婦”與“逐臣”是同一硬幣的兩個面?!吨芤住酚性疲豪な恰暗氐酪财薜酪渤嫉酪病?。逐臣與棄婦在文學(xué)上發(fā)端于屈原的《離騷》,沿續(xù)為曹植的《七哀詩》,同構(gòu)于《琵琶行》,作為大家的蘇軾不可能不知道“嫠婦”的語義指向,絕不會用“寡婦”當(dāng)作“嫠婦”的語義指向的。
三.用語義指向來破解文言文難以理解的句式。
《始得西山宴游記》有一個句式,歷來被爭議,許多教師和專家都講錯。“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的“西山之怪特”,大都講成“西山的怪異奇特”,或者講成“西山怪異奇特”,第一種講法是把“怪特”當(dāng)作賓語,第二種講法是把“怪特”當(dāng)謂語,“之”字取法獨立性。第二種講法的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下文有“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這樣幾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
我們用語義指向法來破解這一爭議?!岸词贾魃街痔亍敝小爸钡恼Z義究竟指向“西山”,還是指向“怪特”?。
首先從最小的語境入手,“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而”字明顯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西山之怪特”的語義指向明顯是對映著“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既然“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是定語后置,為什么“西山之怪特”就不是定語后置呢?其二,從全文寫作的章法來看,第一節(jié)寫作者遍游永州名山大川是為下文寫游西山作鋪墊的,藝術(shù)手法是用來烘托西山之游非同一般的。第二節(jié)才第一次看到西山,“望西山,始指異之”,第一節(jié)中作者并沒有到過西山。如果理解為“卻不曾知道西山的怪異奇特”,言下之語義指向為:作者游過西山多次,就是不知道西山的“怪特”。這與文章寫作思路和藝術(shù)手法明顯相悖。其三,用動態(tài)語法分析的刪除法,將“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變成為“而未始知西山”,是通順的,也是符合文意的;如果將“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變成“而未始知怪特”,則不符合“始得”這一立意的(下文將詳細(xì)論述“始得”這是立意)。
因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知”語義是明確地指向“西山”,不是指向“怪特”。因而,這個句子當(dāng)講成定語后置句,理解為“卻不曾知道怪特的西山”。
把“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理解為定語后置句,又有許多教師要反問:為什么不能把“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理解為定語后置呢?作者在同一篇中,線性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的兩個句子,為什么不能作同一句式來理解呢?這樣反問的教師,還是沒有理解語義指向的方法?!叭缓笾巧街亓ⅰ焙竺婢o緊接著“不與培塿為類”?!安慌c培塿為類”語義確定無疑地指向“西山”,與“怪特”都是直接陳述“西山”的,而“不與培塿為類”是從“怪特”的反面來陳述西山的,形成對比,二者都作西山的謂語。更明確地說,“知”的語義指向后面兩者,“知”的賓語是“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從全文來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是在爬到西山之巔,一覽眾山小之后的感嘆,語義自然是指向“特立”,而不是指向“是山”了。如果采用刪除法,“而未始知是山”,明顯與文意相悖。
從“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知”的語義指向看,“知”可以指向前文爬到西山之巔所賞之景的“怪特”,更指向下文游覽情感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試問,全文寫作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寫“西山”?還是為了寫“西山之怪特”?都不是。而是為了抒發(fā)作者“怪特”之情感:
為了排遣“居是州,恒惴栗”郁悶之情,所以才“漫漫而游”,因不得志所以才“傾壺而醉”,第一節(jié)所抒發(fā)的“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是喜悅之情么?我看未必。而游了西山之后,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所以才有了“游于是乎始”。
從“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知”的語義還指向標(biāo)題的“始得”,而“始得”才是全文的核心情感。第一節(jié)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第二節(jié)才是“始得”?!笆嫉谩边@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biāo)明了游覽西山以前和這次游覽西山的分界。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心境壓抑,游而無趣——“夢亦同趣”,我以為無非是思鄉(xiāng)懷人政治失意之夢。
有史為證:于永貞元年(805)九月十三日貶為邵州刺史,匆匆行至荊南,接到再貶永州司馬的昭令。朝廷再次申明:柳、劉八司馬“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這就等于宣判了他們與王叔文、王伾一樣是政治上的罪人,斷絕了他們重返京城的希望。來到永州之后,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住在廟里,不出半年,母親病逝,自己重病,五歲的女兒嗷嗷待哺。精神上的壓迫仍在加強,政敵及投機者的攻擊,流言飛語,鋪天蓋地,“萬罪橫生,不知其端”,身心受到嚴(yán)重摧殘:由于王叔文的被處死,自感于黨人中“罪狀”最甚的柳宗元也時時擔(dān)心被處死。這樣的死亡的壓迫,他只好“傾壺而醉”來緩解凄風(fēng)苦雨?。?/p>
因而“始得”是全文立意之高妙之筆,抓住“始得”二字才能破解作者構(gòu)思上的苦心經(jīng)營。否則,為什么不以“西山宴游記”為題呢?
而且,“始得”不僅僅是指向本文:精裁密致可以概括《永州八記》結(jié)構(gòu)之美。8篇游記,整體構(gòu)思,一氣貫通。文章以西山之怪特開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發(fā)筆,通過對西山周圍山水景致的描繪,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畫,最后,到《小石城山記》向蒼天發(fā)出“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的質(zhì)問,對整個八記作結(jié)。8篇游記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與上篇相關(guān)聯(lián),前后呼應(yīng),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藝術(shù)整體。
從“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知”的語義更是指向作者的人格變化:游覽了永州許多名川大山,但“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這種抑塞難譴的感情一直沒有釋懷,而游西山看到“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壯觀時,郁情為之一舒,情感上陡然升華。在寫景中陡然插入一句議論,“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無疑透露出作者自我比況的內(nèi)心情懷,在困厄不幸的境遇中仍要頑強地表現(xiàn)出自己不甘沉淪的個性:恥與小人為伍,卓然特立。這是文學(xué)的基本手法:自然景物上面寄托了個人的身世、遭遇、感慨、品格。
因而,與其說“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是寫西山之卓然不群,不如說是寫作者自己超然獨立。所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這一句無論如何是不能講成定語后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