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賣花女》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角色切入,結合二十世紀初倫敦的社會背景,力圖解讀當時英國不同階級的精神面貌,剖析作品所蘊含的深刻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
關鍵詞:上流社會;底層民眾;中產(chǎn)階級
《賣花女》是蕭伯納1912年的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貧寒的賣花女由于偶然機會得以向語言學家希金斯學習從而進入上流社會參加宴會,到達巔峰,但最終得以醒悟和獨立的故事。蕭伯納用諷刺的手法為讀者呈現(xiàn)了鮮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階級面貌。
一、上流社會是虛偽的名利場。
1、弗萊迪母女的扭曲姿態(tài)
故事以雨夜開場,弗萊迪母女處于大雨之中,于是弗萊迪冒雨前去尋找馬車。當兒子二十分鐘未回,弗萊迪母親只知責怪兒子無能,全然不顧其是否在風雨中受寒;徑直坐著公交車回了家。平日里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達官貴人們對待自己的家人卻是如此刻薄,此細節(jié)雖只有寥寥數(shù)語,卻折射出上流社會家庭關愛的缺失。此外,弗萊迪家族在當時貴族中是沒落的一支,但在走出劇院見到賣花姑娘時,希爾小姐本性地充滿歧視,連正眼也不愿瞧出身下層的伊莉莎,這體現(xiàn)了根植于他們骨子里的勢利冷眼。
2、涅波默克的虛偽
文中的涅波默克充滿滑稽,是資產(chǎn)階級虛偽派的代表。標榜自己會32國語言的涅波墨克實際是為暴發(fā)戶牽線以進入所謂上層的投機倒把者。當他對希金斯說他自己是其最得意的門生時,希金斯卻對他連最起碼的印象都沒有,虛假的氛圍立刻彌漫在舞會中。當賣花女伊莉莎被包裝后婀娜多姿地出現(xiàn)在公眾視線,他發(fā)出感嘆 “只有匈牙利系的王公貴族才具有這幅天生的尊榮”[1],此時,上流社會以貌取人、膚淺的本質昭然若揭。
成為上流社會人士的途徑同樣折射了資產(chǎn)階級的墮落和虛偽:伊莉莎通過短短六個月的培訓就能欺瞞眾多眼睛,搖身變成典雅的王室貴族、杜利特爾能成為“紳士”并且每年都能得到六千英鎊的酬勞無非是由于希金斯的一句玩笑和一個電話,等等。
二、下層社會人員是無知、自私、貪財,但又獨立自強的雙重形象。
1、伊莉莎父女的人性弱點
伊莉莎的父親杜利特爾將底層民眾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為倒垃圾的工人,他好吃懶做、酗酒無度、得過且過。對于女兒只知索取,以5英鎊的價格將其賣給希金斯典型地代表了下層人的精神世界,當希金斯付給他更多錢財時,杜利特爾表示拒絕,因為那意味著要費神去想該如何花掉這筆錢,其懶惰可見一斑。他習慣了無拘無束的生活,卻又在成為“上層社會人士”后跑到漢諾威廣場的教堂堂而皇之的舉行婚禮,裝成一副紳士的作派。杜利特爾這一人物是窺視下層人員的獨特視角,折射了下層階級的自私與無知。
伊莉莎深得乃父遺風,在被改造之前與杜利特言語行為方面表現(xiàn)得如出一轍----只身前往希金斯家后,由于誤會又哭又鬧,咋呼不止;別斯太太上前打算教她使用手帕時,她以為別斯太太要搶手帕,反應激烈且粗俗無禮,言行中無不透露著小市民的無知與斤斤計較。
2、伊莉莎所代表的積極面
不過,從整體上講,作為下層社會代表的伊莉莎同時煥發(fā)著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她努力適應不同環(huán)境,善于抓住機遇改變命運,并且在成功參加晚宴之后能夠迅速找回迷失的自我,相信自己有本事安身立命從而主宰自己的生活。以伊莉莎為代表的奮發(fā)的精神,為處于底層社會的人們樹立了奮進的榜樣。
三、中產(chǎn)階級是以物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者。
1、希金斯的獨斷專行
希金斯是位年屆四十卻依然選擇獨處的單身漢,對女性充滿著莫名的仇視。在對待伊莉莎地整個過程中盛氣凌人、傲慢自大。他讓仆人用去污粉給她洗澡;他對伊莉莎地初次印象用了如下詞匯:“一個說話口音這么難聽的女人,在哪都不能待,根本就不該活著?!盵2]伊莉莎的目的是為了能在花店成為一名店員,可是希金斯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強行把伊莉莎訓練成了一位公爵夫人,這些都表現(xiàn)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本性。他言語刻薄,并稱伊莉莎是“爛白菜葉”、“不自量力的可憐蟲”,當伊莉莎表述對他的愛慕之情時,希金斯斷然拒絕,并把伊莉莎純潔的感情嗤之為“小狗的把戲”;最后,當伊莉莎徹底醒悟,重新定位了的伊利莎聲稱要以語言學謀生時,他怒火攻心,甚至要擰斷伊莉莎地脖子,猙獰的面目原形畢露。
2、皮克林上校的自私
皮克林上校希金斯有著共同的特質,貌似溫和,但實際上價值觀與希金斯存在著根本一致性。當悲憤不已的伊莉莎問他: “現(xiàn)在試驗既然作完了, 你打算完全不理我了嗎?” 辟克林說:“不要那么說。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一次試驗……你要知道, 你就是那個樣子……你還要回到溫波街的, 不是嗎? ”[3]可以說,正是這些人的假仁假義才導致了伊莉莎成為犧牲品,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伊莉莎形式上進行改造,卻拒絕為其未來考慮,中產(chǎn)階級不過是不敢直面顯示的理想主義者和逃避者,階級的固有特性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利己主義。
總之,《賣花女》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弊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不同階級不同的精神面貌,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鮮活的畫卷,表現(xiàn)了蕭伯納對社會問題的擔憂及深刻關懷。
參考文獻:
[1] 劉海平,朱雪峰.英美戲劇:作品與評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秦文. 理智與情感的失衡——蕭伯納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得失談[J].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04(3).
[3] 蕭伯納.賣花女[M]. 楊憲益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