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凱郭爾沒有什么童年,他一出生便老了。他有一個世界上最憂郁的父親,這位父親給了他巨額家產(chǎn),也把自己的憂郁悉數(shù)交到他手中。終生未謀過一份差事的克爾凱郭爾應該感謝他的羊毛商父親,終生痛苦憂郁的克爾凱郭爾卻在心里怨怪著基督徒父親。
“人生來有罪”是克爾凱郭爾小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有罪的人就要敬畏上帝”,他父親每天在他耳邊念叨。一個天真的孩子不應該聽到這么老邁的忠告——“一個孩子瘋狂的扮演一個憂郁的老頭,多可怕!”長大后的克爾凱郭爾說。父親的虔誠太過火了,克爾凱郭爾以特有的敏感覺察到虔誠底下一定隱藏著什么,那東西也許見不得光。讓父親一面掩蓋一面懺悔的事實就是——他強暴了家中女傭,那女傭生下了克爾凱郭爾的哥哥。很多年過去,緊張的父子關系還是以和解告終,但那也是父親生命的終結。
“如果有人問我,我是怎樣被教育成一個作家的,我就應該回答說,這要歸功于我最感激的一位老人和我欠情最多的一個姑娘?!蹦俏焕先俗匀皇侵杆母赣H,那位姑娘,他欠情最多的姑娘,叫雷吉娜·奧爾森。
他是在負罪感的精神痛苦包圍中結識雷吉娜的,這位姑娘激起克爾凱郭爾巨大的熱情——他向她求婚了。也曾有一剎那,他忘了憂郁,燃起希望和幸福的蠟燭,那火苗在他冰冷的憂郁中搖曳,搖曳,終于沒能逃脫熄滅的命運——他反悔了,在求婚的第二天。“寬恕這樣一個男人,他雖然也許能做某些事,卻不能使一個姑娘獲得幸福?!彼麑准日f,懇切地。如果他不是一個被憂郁包圍著的人,不是一個懺悔者,跟雷吉娜牽手會是件幸福美好的事兒,但他不愿撒謊,不愿對婚姻中的另一方有任何隱瞞,不愿把婚姻建立在虛偽的基礎上。那是行不通的,17歲的女孩兒托不住克爾凱郭爾心中的憂郁,不是她不愿與不能,是他根本沒給她機會,他認為那是對她的傷害。
雷吉娜被克爾凱郭爾推入了別人的懷抱,他卻再沒有攬別的女人入懷?!拔覑鬯?,我從來沒有愛過別人,我也永遠不會再愛別人?!?/p>
荷爾蒙總要釋放,失戀的克爾凱郭爾拼命寫作,幾年時間便出版十幾部著作,并且都是自費出版,他有的是錢,憂郁的父親留給他的。他好像不屬于他的時代,沒有人在意那些思想,沒有人翻看他的著作,他自信可以使頑石哭泣,卻只落得個同代人發(fā)笑。沒能屬于他的時代,但他屬于歷史,西方現(xiàn)代哲學史記住了他。
他偏執(zhí)認為自己只能活到三十三歲,“大限之年”他正在寫作《非科學的最后附言》,他把它當成遺作對待,寫完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還活著,很是驚訝,他從沒想過三十三歲以后要干點什么。他想,既然沒死,一定是上帝有特殊使命要交予他,便開始了一系列宗教著作的寫作。他對如何做一個基督徒是有自己獨特見解的,這見解的獨特得罪了教會,他生命的最后歲月是在同教會的對抗中度過的。
沒有哪一個哲學家像克爾凱郭爾那樣把生活經(jīng)歷和性格深深嵌入作品中,血肉難分。他的思想就是他矛盾、沖突和痛苦的心靈剪影,他不是在寫哲學,他在寫抒情散文呢。歐洲哲學因為他的存在來了個方向性大轉(zhuǎn)折,厭煩、憂郁、絕望給了他靈感,他讓哲學去研究孤獨的、非理性的人和人的這些非理性情感,傳統(tǒng)哲學的理性、邏輯統(tǒng)統(tǒng)讓路。他的一生就是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是“例外”和“孤獨”的過程,他索性讓他的哲學去關心這個“孤獨”的人的孤獨的人生,他成了“存在主義之父”。
克爾凱郭爾的日記中有過這樣一段兒:“在英國某地,有一塊兒墓碑上只刻著‘最不幸的人’這幾個字,可以想象并沒有人埋藏在那里,因為這墓穴是注定為我而準備的?!钡]有得到這樣一塊兒墓碑,他沒有墓碑。
他念念不忘的姑娘,他要把遺產(chǎn)贈予她,她卻拒絕了。半個世紀后,成了老太婆的雷吉娜說:“他把我作為犧牲獻給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