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主要生態(tài)因子對福建柏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立地類型、海拔高度、坡度對福建柏的胸徑、樹高、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土壤的腐殖質、速效N、速效P含量與福建柏胸徑、樹高的生長密切相關,從而影響了單株材積和單位面積蓄積;土壤K含量對福建柏生長沒有影響;年降水量、3~7月份的降水量對福建柏的胸徑、樹高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年積溫對胸徑生長有明顯影響,對樹高生長沒有影響。
關鍵詞:福建柏;生態(tài)因子;方差分析;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22.5;75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112-03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柏科福建柏屬常綠大喬木,高達30m以上,胸徑達1m,樹皮紫褐色,近平滑或不規(guī)則長條片開裂。葉鱗形,小枝上面的葉微拱凸,深綠色,下面的葉具有凹陷的白色氣孔帶。雌雄同株,球花單生小枝頂端。球果翌年成熟,近球形,直徑 1.7~2.5cm,成熟時褐色[1]。福建柏為淺根性陽性樹種,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多散生于中亞熱帶至南亞熱帶的針闊混交林中。福建柏木材輕,收縮度小,強度中等,質地略軟,紋理勻直,結構細,干后材質穩(wěn)定,耐久性良好,是建筑、家具、細木工、雕刻的良好用材。福建邵武在1994年始陸續(xù)有較大面積的福建柏造林,生長良好。筆者通過對現(xiàn)有的福建柏林分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探討其生長與主要生態(tài)因子間的相關性,為實現(xiàn)適地適樹、進一步提高福建柏造林效果、促進福建柏的更大規(guī)模發(fā)展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邵武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閩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地跨E 117°2′~117°52′、N 26°55′~27°35′,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3~1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氣溫在6~11℃,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為28~32℃;年平均降雨量1 560~1 780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82%;年平均無霜期298~305d。土壤多為黃紅壤,占全區(qū)林業(yè)用地面積的90%以上。立地類型以Ⅰ、Ⅱ、Ⅲ類地居多,Ⅳ類地較少。
1.2 試驗設計與調查方法
1.2.1 試驗設計 按Ⅰ、Ⅱ、Ⅲ等3種立地類型,<20°、20°~30°、>30°等3種坡度區(qū)間,100~250m、251~450m、>451m等3種海拔高度區(qū)間,從邵武拿口、城郊、吳家塘、麻沙、沿山等5個鄉(xiāng)鎮(zhèn),分別選取15a生的福建柏純林林分作為調查對象,共選擇調查45個林分。立地類型間、不同坡度間、不同海拔高度間的林木生長比較,均采用3個處理,5次重復。
1.2.2 調查方法 2013年5月,在查閱造林檔案資料和踏查的基礎上,選擇1996年造林的林分,根據(jù)試驗設計,在典型地段設置標準地,標準地面積400m2(20m×20m)。對標準地內的福建柏每木檢尺,測定胸徑,統(tǒng)計株數(shù)、平均胸徑。根據(jù)平均胸徑統(tǒng)計數(shù)值選擇平均木。伐倒平均木,測定樹高,先截取0m、0.5m、1.3m位置圓盤,以后按1m區(qū)分段截取圓盤作樹干解析。每個標準地挖1個土壤剖面,采集0~40cm深度土壤,混合后作為土壤肥力分析樣本。用羅盤儀和海拔儀測定標準地坡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10℃有效積溫數(shù)據(jù)從邵武市氣象部門獲得。
2 結果與分析
2.1 數(shù)據(jù)分析與比較
2.1.1 不同立地類型對福建柏生長的影響
2.1.1.1 徑生長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Ⅰ類地的福建柏胸徑平均值達到20.8cm,分別超過Ⅱ類地、Ⅲ類地胸徑平均值27.61%、66.40%,Ⅱ類地超過Ⅲ類地的30.4%。方差分析結果表明,F(xiàn)=38.25>F0.01(2,10)=4.96,Ⅰ、Ⅱ、Ⅲ類地之間福建柏胸徑生長存在極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果表明,Ⅰ類地與Ⅱ類地、Ⅰ類地與Ⅲ類地、Ⅱ類地與Ⅲ類地之間胸徑生長均達到顯著的差異水平。樹干解析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立地條件下的福建柏胸徑生長速度差異,在造林后4~8a表現(xiàn)最為明顯。福建柏造林后1~3a徑生長較慢,對養(yǎng)分需求少,不同立地條件土壤營養(yǎng)元素含量差異尚不足以引起徑生長的明顯差異。造林后4~8a是福建柏徑生長的高峰期,營養(yǎng)需求不斷增多,不同的立地類型能夠提供的營養(yǎng)元素差異越大,徑生長速度差異也越大。
2.1.1.2 樹高生長比較 Ⅰ類地的福建柏樹高平均值為13.6m,分別超過Ⅱ類地、Ⅲ類25.93%、34.65%,Ⅱ類地超過Ⅲ類地6.9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F(xiàn)=15.48>F0.01(2,10)=4.96,不同立地類型間樹高生長速度有極顯著差異,對立地條件的反應敏感;多重比較結果表明,Ⅰ類地、Ⅱ類地、Ⅲ類地彼此之間在樹高生長上,均達到顯著的差異水平。樹干解析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立地條件下的福建柏樹高生長量差異,在造林后5~10a表現(xiàn)最為明顯。樹高生長與個體間的競爭有密切關系。福建柏樹冠較為濃密,在相同的造林密度下,立地條件好的林分由于個體生長快,林分郁閉早,個體間的競爭較立地條件差的林分早,且更為劇烈,對樹高生長有更為明顯的促進作用。
2.1.1.3 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比較 不同立地類型下,福建柏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均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均表現(xiàn)出Ⅰ類地>Ⅱ類地>Ⅲ類地。不同立地類型下的福建柏單株材積平均值方差分析結果為F=113.31>F0.01(2,10)=4.96,達到極顯著的差異性水平,不同立地類型下的福建柏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方差分析結果為F=257.36>F0.01(2,10)=4.96,同樣達到極顯著的差異性水平。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對福建柏的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多重比較結果表明,Ⅰ類地、Ⅱ類地、Ⅲ類地彼此之間,福建柏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表現(xiàn)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2.1.2 不同海拔高度對福建柏生長的影響
2.2 性狀表現(xiàn)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分析
2.2.1 性狀表現(xiàn)與土壤養(yǎng)分間的相關分析 胸徑與土壤腐殖質、速效N含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789 8、0.624 5,線性相關關系極明顯;與速效P含量相關系數(shù)為0.323 5,有明顯的相關性;與K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僅為0.107 2,呈弱線性相關。樹高與土壤腐殖質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達到0.763 3,與速效N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638 7,呈極密切的線性相關;與速效P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332 4,呈密切相關;與K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較低,僅為0.032 5。單株材積與腐殖質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達到0.659 2,與速效N的相關系數(shù)為0.584 5,呈極密切的線性相關;與速效P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310 7,呈密切相關;與K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075 3,線性相關關系不明顯。單位面積蓄積量與腐殖質含量、速效N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644 2、0.505 2,線性相關關系極為密切;與速效P的相關系數(shù)為0.342 2,呈密切相關;與K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054 5,無明顯的線性相關(表2)。
從以上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土壤養(yǎng)分狀況對福建柏徑、高生長和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增長有著很大的影響,選擇腐殖質含量高、土壤肥沃的林地造林,有利于福建柏的生長;瘠薄的林地,應在造林前通過埋青、種植豆科植物等技術措施進行一定的土壤改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質含量和速效N含量,也可在造林后第一年套種綠肥增加肥力。造林后施肥應以N、P肥為主。施加K肥,對福建柏生長無明顯的促進作用。福建柏枯枝落葉腐爛分解的速度慢,可考慮與闊葉樹混交,以增加林地土壤的腐殖質含量,促進福建柏的生長[4]。
2.2.2 連年生長量與氣候因子間的相關分析 對各平均木的胸徑、樹高連年生長量平均值與當年主要氣候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福建柏胸徑連年生長量與當年的年降水量、3~7月份降水量、≥10℃有效積溫間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80 5、0.561 1、0.723 2,呈極密切的線性相關;樹高年生長量與年降水量、3~7月份降水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621 9、0.705 8,線性相關密切,但與年積溫間無明顯線性相關。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年降水量、3~7月份的降水量對福建柏的生長影響極大。福建柏屬淺根性樹種,耐旱性較差,較多的降水有利于生長。同時,福建柏在邵武地區(qū)3~6月有一個生長高峰期,是一年中生長量最大的時期;9~10月份有第二個生長高峰期,但生長量較第一個高峰期少。邵武地區(qū)降水主要集中在5~7月份,屬夏雨型,3~4月份也有較多降水,這階段的降水對福建柏的生長極其重要。邵武地區(qū)9~10月份一般屬于干旱期,這可能也是導致福建柏第二個生長高峰期生長量較小的原因。
3 結論與探討
通過對邵武市5個鄉(xiāng)鎮(zhèn)45片林分福建柏林分調查,分析主要生態(tài)因子對福建柏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立地類型、海拔高度、坡度對福建柏的胸徑、樹高、單株材積、單位面積蓄積量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立地條件好、低海拔、小坡度的林地,營造福建柏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土壤的腐殖質、速效N、速效P含量高,均有利于福建柏胸徑、樹高的生長,從而提高單株材積和單位面積蓄積;土壤K含量對福建柏生長沒有影響;年降水量、3~7月份的降水量對福建柏的胸徑、樹高生長有明顯的影響,過于干旱的地塊、蓄水保水能力差的土壤,福建柏徑高生長速度慢;年積溫對胸徑生長有明顯影響,年積溫越高,胸徑生長越快,但年積溫對樹高生長沒有影響。
綜上所述,作為速生豐產林培育,福建柏造林應選擇立地條件好的Ⅰ、Ⅱ類地,施肥應以N、P為主。為提高林地的腐殖質含量,應提倡營造福建柏與闊葉樹種混交林,特別是落葉量大、落葉易分解的闊葉樹種,或造林前、造林后第一年種植綠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4-5]。由于從現(xiàn)有林分中調查,各調查林分的造林時間、造林苗木、造林后管理措施上存在差異,可能對試驗精度有一定影響。福建柏后期的生長表現(xiàn)有待于進一步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1:88-90.
[2]畢慶雨.數(shù)理統(tǒng)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45-47.
[3]洪偉.林業(yè)試驗設計技術與方法[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05-211.
[4]李寶銀,周俊新,李凌,等.烏桕與竹樸等樹種混交效果評價[J].華東森林經理,2009,23(1):13-16.
[5]劉化桐.閩北山地7種闊葉樹種造林對比試驗[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4,31(4):62-6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