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鱗片、矢耳石、脊椎骨3種材料對水口水庫野生羅非魚(Tilapia sp.)606尾進行了年齡鑒定,并對其生長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以鱗片為主,矢耳石、脊椎骨為輔助鑒定的年齡由1~3齡組成;體長與鱗徑擬合出直線回歸方程為:L=45.991R-3.124 1(r2=0.944,N=606);Von Bertalanffy生長方程為:Lt=262.8(1-e-0.2(t+1.28));Wt=690(1-e-0.2(t+1.28))2.890 6。2齡前隨著體長的增加,體重增長緩慢,2~3齡體重較體長增長更為迅速。
關鍵詞:水口水庫;野生羅非魚;年齡鑒定;生長
中圖分類號 S965.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9-111-03
水口水庫為福建省最大的水庫,位于閩江干流,于1989年9月完成大江截流,1993年3月下閘蓄水,1994年建成并蓄水發(fā)電,水庫面積99.6km2,集水面積52 438km2,總庫容26億m3,正常水位65m,淹沒區(qū)涉及延平、古田、尤溪、閩清四縣(區(qū))的16個鄉(xiāng)鎮(zhèn),89個行政村,具有發(fā)電、防洪、航運、淡水養(yǎng)殖、生活取水等功能。水庫蓄水以來,庫區(qū)及其周邊山塘大面積養(yǎng)殖羅非魚,不慎混入庫區(qū)時有發(fā)生,現(xiàn)在庫區(qū)已遍布羅非魚。針對羅非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yǎng)殖羅非魚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生理、病害防治、遺傳等生物學特征研究方面[1],而對野生羅非魚年齡鑒定、生長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
有關年齡鑒定最傳統(tǒng)和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魚體硬組織上的輪紋[2],如鱗片、耳石、鰭條、鰭骨和支鰭骨,一般以鱗片和耳石最為常用[3]。本文以鱗片為主,耳石、脊椎骨為輔助進行羅非魚年齡鑒定,并根據(jù)年齡進行了生長分析,以期為預防管理外來種羅非魚對土著魚類和環(huán)境影響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本采集與處理 2011年在水口水庫采集羅非魚標本606尾進行年齡鑒定和生長分析。每尾標本在新鮮狀態(tài)下測量其體長(精確至1mm)、體重(精確至1g)。摘取背鰭下側(cè)線上的體側(cè)鱗片,同時收集第3~8枚椎骨和矢耳石用于年齡鑒定。脊椎骨在沸水浴中煮沸5~8min除去表面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再用無水乙醇脫脂30min,晾干后在解剖鏡下觀察。摘取內(nèi)耳球囊內(nèi)的矢耳石,以1200#砂紙磨片、水洗、二甲苯透明、樹膠封藏于載玻片中,體式顯微鏡下觀察。
1.2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體長與體重的相關關系:W=aLb;相對增長率(%)μ=(M2-M1)/M1×100;生長指標r=(lnM2-lnM1)×M1;體長與體重的生長采用Von Bertalanffy方程:Lt=L∞(1-e-k(t-to));Wt=W∞(1-e-k(t-to))3。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齡鑒定材料的年輪特征
2.1.1 鱗片 羅非魚的鱗片為櫛鱗,中等大,形狀較規(guī)則。鱗片上明顯的輪紋特征為疏密和切割,大多數(shù)鱗片表現(xiàn)為前區(qū)疏密(伴隨有缺失)、側(cè)區(qū)切割的2種結構。各年輪表現(xiàn)為同心圓,以疏密(伴隨有缺失)有時碎裂的前區(qū)的輪紋最為清晰。低齡個體第1年輪距鱗焦較遠,隨著年齡的增長,第1年輪越接近鱗焦。另外,高齡個體最后一個年輪有無形成,較難判斷,這給鑒定高齡魚造成了偏差。
2.1.2 耳石 羅非魚的矢耳石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扁橢圓球形,前端略膨大,后端尖細。在解剖鏡下觀察,呈南瓜子形的外側(cè)面。矢耳石磨片后,將磨片的外側(cè)面朝上,在低倍解剖鏡下,可觀察到較為清晰的耳石中心和環(huán)同心圓排列、明暗相間的粗環(huán)紋。環(huán)紋由較寬的透光帶和較窄的遮光帶組成。一條透光帶和一條遮光帶共同組成一個年輪標志。磨片表面有多條暗色的輻射狀條紋,將年輪隔開。但是耳石打磨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斷裂,不易操作。
2.1.3 脊椎骨 羅非魚脊椎骨第2~4節(jié)椎面較圓,內(nèi)凹不深,觀察方便。在入射光下觀察,前后凹面上顯示出寬窄交替的同心環(huán)紋,濁白色的寬帶與暗色的窄帶組成一個生長年帶,內(nèi)側(cè)暗色窄紋與外側(cè)濁白寬紋的交界處為年輪。一般的樣品,脊椎骨鈣質(zhì)的沉積不明顯,寬帶與窄帶界線不清晰,年輪模糊,難以辨認。
2.2 生長分析
2.2.1 體長與鱗徑的關系 以各齡實測鱗徑(R)的平均值為橫坐標,各齡實測體長(L)的平均值為縱坐標,繪制體長與鱗徑的點構圖。兩者呈顯著的線性相關,擬合出直線回歸方程為:L=45.991R-3.124 1(r2=0.944,N=606)。
2.2.2 體長、體重關系 以實測體長為橫坐標,以實測體重為縱坐標,繪制體長與體重的點構圖(圖4),通過相關性分析,體重與體長呈顯著的冪函數(shù)相關,擬合出的冪函數(shù)曲線方程為:Wi=7.0×10-5Li2.890 6(R2=0.976 6,n=606)。
2.2.3 階段生長 根據(jù)實測的各齡平均體長、平均體重,然后依據(jù)各項生長指數(shù)的經(jīng)驗公式,求得體長與體重的各項生長指標(表1)。庫區(qū)羅非魚3齡前體長、體重均處于快速增長期。其中體長生長指標(α)1~2齡期,體長增長較為快速;體重生長指標(β)2~3齡體重增長較快。由于未采集到高齡羅非魚不能判斷其以后生長情況。
3 結論與討論
3.1 年齡鑒定材料 用于魚類年齡鑒定的鈣化組織主要有鱗片、耳石、鰭條、鰓蓋骨、匙骨和脊椎骨等。鱗片因其取材、制作和觀察都比較方便,通常作為魚類年齡鑒定的首選材料[4]。本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水口水庫羅非魚年齡結構簡單、高齡個體較少,通過鱗片取得較好的年齡鑒定效果,與脊椎骨和耳石磨片配合使用,取得了更為精確的年齡鑒定結果。這與許多研究[5-7]表明,鱗片只適合于低齡或者生長較快個體的年齡鑒定,而在高齡和生長緩慢個體年齡鑒定當中,鱗片的準確度和精確度要低于其它年齡鑒定材料較為一致。
3.2 生長分析 通過表1實測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得知,水口水庫羅非魚在2齡前隨著體長的增加,體重增長緩慢,2齡后體重較體長增長更為迅速。這與李家樂研究的在飼養(yǎng)條件下,尼羅羅非魚80d能從均重1.7g增至均重40.5g,體重呈直線增加[8];還有李思發(fā)研究的吉富尼羅羅非魚在苗種階段和成魚階段,都具有較快的生長率,在2齡階段生長優(yōu)勢更為明顯相一致[9]。3齡后羅非魚生長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家樂,李思發(fā).中國大陸尼羅羅非魚引進及其研究進展[J].水產(chǎn)學報,2001,25(1):90-95.
[2]張學健,程家驊.魚類年齡鑒定研究概況[J].海洋漁業(yè),2009,31(1):92-99.
[3]趙天,劉建虎.長江江津江段中華沙鰍耳石及年齡生長的初步研究[J].淡水漁業(yè),2008,38(5): 46-50.
[4]李鴻,沈建忠,劉其根,等.新疆烏倫古湖湖擬鯉4種鈣化組織鑒定年齡的比較[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09,18 (3):295-301.
[5 Niewinski B C,F(xiàn)erreri C P.A comparison of three structures for estimating the age of yellow perch[J].N Am J FishManage,1999,19:872-877.
[6]沈建忠,曹文宣,崔奕波.鯽耳石年輪的觀察及其確證[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21(1):64-68.
[7]沈建忠,曹文宣,崔奕波.用鱗片和耳石鑒定鯽年齡的比較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1,25:462-465.
[8]李家樂.不同羅非魚養(yǎng)殖性能評估[D].青島:青島海洋大學,1997.
[9]李思發(fā),李晨虹,李家樂.尼羅羅非魚五品系生長性能評估[J].水產(chǎn)學報,1998,22(4):314-321.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