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正面的教育和反面的懲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币驗榻逃旧砭桶瑧徒涞囊蛩?,經驗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識水平,同時也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guī)范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養(yǎng)成教育”,具有強制性。通過必要的懲戒,使犯錯誤的學生知道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體驗過錯給自己帶來的后果,增強其責任感和是非觀念。近年來,在平等、民主和尊重人權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倡導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教育氛圍中,社會各界都對學校對學生的某些懲戒提出批評,網絡媒介上也不時炒作個別“惡師”事件;與此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又三令五申地嚴禁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育懲戒正在陷入兩難境界。事實上,賞識和激勵并不意味著不能批評學生,并不意味著連打“預防針”也得拋棄。實踐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不是萬能的,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讓人無知無畏的教育更是失敗的。
一、正確理解教育懲戒:懲戒≠體罰
《辭?!穼Α皯徒洹币辉~解釋為“懲治過錯,警戒將來”。也就是說,“懲戒”是通過對不合規(guī)范的言行采取強制性的糾正行為,從而避免違規(guī)行為再次發(fā)生,以促進合乎規(guī)范的行為的產生和鞏固。因此,“教育懲戒”是以教育為前提,以懲罰為手段,以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原則而進行的強制性教育活動。而“體罰”則是對學生的肉體和精神施加直接侵害,給予學生身體上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的懲罰,并造成學生身心健康損害的侵權行為,它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即“體罰”和“心罰”。
可見,教育懲戒實質上是通過消極的“懲”促進學生不良行為的“戒”,而體罰卻是有“罰”無“教”,二者在目的、手段、方式和效果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目的上,懲戒是為了幫助學生真正認識錯誤,悔過自新,從而不愿再犯錯;體罰則側重于使學生懼怕皮肉之苦,從而不敢再犯錯。手段上,雖然懲戒和體罰都是使用“罰”,使學生感到痛苦,但懲戒中的痛苦是學生幡然醒悟后的痛苦,是內發(fā)的;而體罰中的痛苦大都是教師施加給學生的,是外在的。方式上,懲戒具有教育和制裁的雙重性質,一般采用訓誡、斥責、懲罰性值日等方式;而體罰則用罰站、打耳光等來處罰學生。效果上,懲戒能使學生最終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還能增進師生感情;體罰雖然也能使學生在一時間改正錯誤,但學生往往會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導致更加嚴重的違規(guī)行為出現(xiàn)。
總之,教育懲戒并非單純的懲罰,“懲”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它是在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的一種常規(guī)教育手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而體罰是一種造成學生肉體疼痛或精神痛苦的違法行為,不僅侵犯學生的人身自由權、健康權和受教育權,還能傷害學生自尊,制造師生仇恨,必須徹底禁止。
二、當前我國教育懲戒的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法律已經明文禁止體罰,然而審視目前我國的立法,對教育懲戒既無禁止也無允許,成為一個法律盲區(qū)。即使現(xiàn)行的有關教育法律法規(guī),也沒有使用“懲戒”一詞,而多用“管理”或“處分”等概念來替代。然而,由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教育懲戒是普遍存在的,正是這種無法可依的現(xiàn)狀,才導致教育懲戒困惑的出現(xiàn)。
第一,缺乏健全的教育懲戒法律制度,教師難以實施懲戒。也許是由于立法時的有意回避,我國現(xiàn)行法律沒有明確授予學校的教育懲戒權,所以學校在進行學校和班級管理時,往往難以制定完善的教育懲戒制度,造成教師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上無所適從,懲戒學生時又顯得名不正言不順。而由于教育懲戒缺乏參照的標準,學校和教師對于懲戒的合法界限都心中無底,使得教育懲戒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導致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的不理解,社會對學校的不滿意。
第二,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教師難以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度”。由于教育懲戒法律規(guī)定的缺位,對教育懲戒的標準、形式和程度缺乏明確的界定,使得教師認識模糊,難以分清究竟是“體罰”還是“懲戒”。所以在行使教育懲戒權時難以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度”,甚至把體罰視為正當?shù)膽徒洌粤P代教,造成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
第三,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教育懲戒權得不到應有的制約。教育懲戒權來源于教師的教育權力,是基于教師職業(yè)地位而擁有的一種強制性權力,其行使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在法制的框架內運作,其來源、權限、形式和標準等都應該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而由于學校和學生雙方處于管理和被管理的不平等地位,特別是目前我國教育懲戒法律規(guī)定的空白和制度的欠缺,必要監(jiān)督機制的缺乏,往往導致這一權力的濫用,損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
第四,缺乏有效的救濟途徑,學生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障。學生相對于學校而言,無疑是處于弱者地位,學校在懲戒學生上擁有比較廣泛的自由裁量權,懲戒權行使的任何不當都會損害學生的合法權利?!盁o救濟即無權利”,如果學生的合法權利被侵害而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濟,那么學生的權利將不復存在。而我國目前法律對行政救濟上的申訴制度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缺乏可操作性,司法救濟上的訴訟程序也只設定為民事訴訟,因此,學生的合法權利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三、教育懲戒的規(guī)范和完善
為保障學校依法管理學生,維護學校公共利益的權力;為保障教師教育學生,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為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免受教師的侵犯,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了充分發(fā)揮教育懲戒的功能,走出目前我國教育懲戒的困境,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育懲戒進行規(guī)范和完善。
(一)加強教育立法,使教育懲戒有法可依
近幾年來,我國的立法機關在教育立法方面雖然有較大進步,但從整體上看,還是不盡人意。無論是現(xiàn)行的教育法律、行政法規(guī),還是其他的規(guī)范性文件,都賦予學生相當廣泛的權利,但對義務卻少有規(guī)定,即使有涉及,也大多是指導性,根本不具有強制性。所以一旦學生違反這些教育法律法規(guī),司法機關常常因缺乏法律依據而“不管”,學校則由于沒有完善的教育懲戒制度而“管不了”。教育法律法規(guī)是現(xiàn)代國家教育行政的基礎和基本依據,它對宣傳教育理想,規(guī)范教育行為,防止和克服教育違法行為的產生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懲戒法律條文,明確界定教育懲戒的范圍和程度,建立健全的教育懲戒制度和嚴厲的責任追究制度。從而規(guī)范教育懲戒權的授予、行使和制約等問題,使教育懲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客觀要求。
(二)完善程序性規(guī)則,使教育懲戒規(guī)范化
教育懲戒不僅要實體上合法,而且程序上也必須合法。如果沒有正當?shù)某绦?,學生在受到懲戒時的合法權利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維護。為此,要改變過去“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明文規(guī)定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的嚴格程序,如調查程序、聽證程序、懲戒具體實施程序和申訴程序。通過正當程序規(guī)則的管理,規(guī)范教育懲戒權的運行程序,使教育懲戒權的行使能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步驟和方式,避免教育懲戒的無序性、偶然性和隨意性,確保教育懲戒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救濟機制,使教育懲戒有所補救
首先,要完善申訴制度。為了消除教育法對受教育者訴權授予的模糊性,必須充分考慮受教育者處于被管理的劣勢地位,賦予其抗御侵害的有力手段。因此,要對現(xiàn)有法規(guī)進行細化,明確受懲戒學生的申訴期限、時效和條件,充分保證學生的申訴權。
其次,把懲戒行為納入行政訴訟救濟范圍。司法救濟是規(guī)制學校權力,實現(xiàn)學生權利救濟的最核心,最有效,也是最后的疏導手段。而行政訴訟有著民事訴訟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行政訴訟可以直接審查學校對學生的懲戒行為,民事訴訟卻不行。因此,為了最充分保障學生的權利,必須將懲戒行為納入行政訴訟中,但應該明確規(guī)定申訴是必經的前置程序。
從教育懲戒的歷史和現(xiàn)狀看,教育懲戒從沒有約束的絕對權力走到今天的和體罰相對立的相對權力,體現(xiàn)了社會對兒童的人文關懷,是人權保護的進步。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國家在明令禁止體罰的同時,都對教育懲戒有所保留并作出明確規(guī)定,這也反映了教育懲戒在現(xiàn)代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立法,明確授予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懲戒權,完善程序性規(guī)則和監(jiān)督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救濟機制,才能使懲戒成為教師“敢”管和“能”管學生的有效方法,使懲戒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素質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