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校引進了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從起始的單科試點,到現(xiàn)在的全面推廣,學校從行政管理、課堂教學、學校文化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方方面面都隨著一份小小的講學稿悄然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一、以講學稿為平臺,重構以學為核心的課堂文化
什么是課堂文化,引用楊全印教授對學校文化的一個論述:即“在這兒做事的方式”,我們把課堂文化解讀為“在課堂上學生學的方式和教師教的方式”。我校之所以引進講學稿這一模式,其初衷就是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由被動地學轉變?yōu)橹鲃尤W;為了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由重教轉變?yōu)橹貙W,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從效果來看,其作用還不僅僅局限于此,還影響到課堂文化的整體,即課堂環(huán)境文化、課堂制度文化、課堂行為文化、課堂精神文化。
1. 講學稿讓課堂環(huán)境文化走向自律
課堂環(huán)境既有顯性的,如我們教室里布置了快樂書吧、榮譽柜、藍色的桌布等,讓師生感受到課堂上的整潔溫馨和書香味;也有隱性的,即學生對這些顯性課堂環(huán)境的保護。自從使用講學稿之后,隱性的則顯得更為重要了。因為講學稿是一份一份發(fā)放給學生,如果學生不整理好,不但不利于使用,而且給人直觀的感覺就是亂,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的講學稿。怎么辦?唯一的辦法是引導學生自理?,F(xiàn)在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備好一個文件架,里面擺放的是分科整理好的文件夾(袋),既實用,又整齊美觀。有些學生每天一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或者是每天離校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整理好自己桌面上的講學稿以及其他的學習用品。通過學生自己整理并形成自律,這一隱性的價值彌足珍貴。
2. 講學稿讓課堂行為文化走向自主。
課堂行為文化主要指的是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具體體現(xiàn)在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師生怎樣互動這三個方面,可以說課堂行為文化是課堂文化建設的關鍵。講學稿的核心理念是“以學定教”,這也決定了以講學稿為載體的課堂文化也必須是以“學”為核心。是以學為主,還是以教為主,看似簡單的問題,但這也是老師們最為糾結的問題。比如說如果課堂是以學為主,那老師在課堂上還能起多大的作用?自古以來不是講老師要傳道授業(yè)解惑嗎?如果學生先學,那上課還有神秘感嗎?那又怎樣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講學稿都已經(jīng)把所有學習的東西固化了,又怎能尊重學生的個性?老師也不就是在照本宣科了嗎?出現(xiàn)這些種種的疑慮或矛盾都很正常,也正因為老師們的這些顧慮,所以我校在推進講學稿時并不冒進,而是非常審慎的,從試點到全面鋪開花了整整7年的時間。
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來說說我的理解。講高爾基的《海燕》一課,在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提的問題很有意思:海燕還有同伴嗎?這個問題不僅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問題。于是這節(jié)課我就從這個問題切入,引領學生把握海燕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課后反思時,我感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彌足珍貴,是老師教的導向,值得老師尊重和細心地呵護。所以,只要老師能夠積極思考,根本不必擔心那份講學稿會束縛自己的教學個性與自由。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個預設和生成的過程,如果說預設是我們教學的共性,那生成則為教學的個性,這兩者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
3. 講學稿讓課堂精神文化走向自美。
我們選擇講學稿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自覺、自主的基礎上走向自美,即自我的完美,為成就學生的終身奠定基礎。
雖然很難以顯性的數(shù)據(jù)或指標來評估這種精神文化,但有一種現(xiàn)象還是令人高興的,即大多數(shù)班級或多或少地涌現(xiàn)出一批小老師。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是因使用講學稿特別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給學生自主展示的機會很多,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通過對講學稿提前自主學習,已經(jīng)對學習目標和內(nèi)容有所了解,而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通過這種方式的自學,可能已經(jīng)掌握了課堂要求的基本知識。
還是以自身的感受為例:有段時間因為咳嗽得厲害,說起話來不是很順,但我不是很擔心,因為班上至少有6個學生可以走上講臺,協(xié)助我完成教學任務。
二、以講學稿為平臺,構建以師為本的校本培訓模式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成長離不開校本培訓。那什么樣的校本培訓才是有效的呢?我們認為應該具備四個前提條件:一是以師為本,二是全員參與,三是具備平臺,四是以課例培訓為基本形式。近幾年來,我校借鑒東廬中學“提前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優(yōu)化學案,師生共用”的講學稿備課模式,結合學校實際,形成了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閱讀——討論——實踐——反思。
1. 閱讀是校本培訓的基礎。
從集體討論這一層面來看,校本培訓其實就是教師之間的對話或交流。如果要確保這種對話或交流有質量,教師就得提前做好準備,這種準備就是閱讀。一方面是精讀文本,即教材,另一方面還應廣泛地閱讀與文本相關的文本。廣泛地閱讀與文本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拓寬視野,而且可以搜集更多的信息,優(yōu)化思路。大量的閱讀同時也是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的必經(jīng)之路。比如說,初三語文文言文復習,我們的做法是在備課之前,先從網(wǎng)上把相關文章的中考題全部搜集在備課素材文件夾之內(nèi),然后對這些試題進行反復的研究,之后再把精華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在講學稿之上。
2. 討論是校本培訓的關鍵。
之所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很關鍵,是因為稍不留意,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會流于形式,也許是礙于情面,也許是文人相輕,討論往往成了偽討論,集體備課也就成了偽集體備課,毫無意義,也毫無價值。面對這個問題,行政命令最多是治標不治本,主要還在于能夠創(chuàng)設基于“對話”的“哥本哈根”環(huán)境。所謂“哥本哈根環(huán)境”,是由“哥本哈根精神”衍生而來的。20世紀初,丹麥著名科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袖玻爾在哥本哈根大學玻爾研究所積極倡導一種“平等、自由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濃厚的學術氛圍”,即“哥本哈根精神”。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的存在,玻爾才成功地在丹麥開辟了歐洲一個物理學圣地。這種精神也被稱為是玻爾所留下的“物理學界最寶貴的財富”,“哥本哈根精神”也成為團隊工作準則。
在這方面我校表現(xiàn)最為出色的是科學科組,可稱之為“科學科組現(xiàn)象”——科學科組成員幾乎都是“官”——要么是中層干部,要么是班主任或備課組長。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主要源于科學科組一直傳承的“平等、民主、自由、批判、合作”科組集體討論模式:即再好的課也是先批判,再重建。這種氛圍有利于教師成長。在這方面,我感受頗深,所以好幾次和我同備課組的老師說:和我吵上一架吧,不然的話,你們沒進步,我也不可能有進步。
3. 實踐是校本培訓的落實。
實踐指的是上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強調(diào)的是在落實學習重難點的基礎之上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問題。前兩個環(huán)節(jié)重在預設,落實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生成。教師應該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我”,即根據(jù)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生成新的教學重點和思路,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不能迷失自我,而要揚自己所長,張揚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以語文為例,課前預習部分一定要過關,學生學習所存在的困惑是課堂教學的導向,所以“課堂共學”部分就要讓教師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學,以學定教,同時也給每位教師更大的自主發(fā)揮余地。
4. 反思是校本培訓的新起點。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說:“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的經(jīng)驗而不對經(jīng)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jīng)驗,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jīng)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彼M而提出了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是“經(jīng)驗+反思=成長”。所以說,上完課并不意味校本培訓的結束,課后的反思是對前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總結和提升,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是校本培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校特別重視反思環(huán)節(jié),比如每次我們備課組在討論下一個課題之前,首先是相互交流上一個話題的實踐情況,進行總結反思,這樣取得的效果非常好。
縱觀這一校本培訓模式的流程,實質上也就是教師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是否有效,還得考慮一個因素,即教師的現(xiàn)場學習力。引用華東師大李政濤老師的簡述,“現(xiàn)場學習力是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具體是指教師面對各種各樣的現(xiàn)場,比如說自己的課堂、辦公室的討論、集體備課、教研活動等等,要置身其中,全心參與,用心思考。這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
(作者單位:深圳市葵涌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