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在搜集資料中讓學生萌發(fā)愛國之情、在講讀課文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課外延伸中加深愛國之情、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深化愛國之情”講述了思想教育應貫徹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思想教育;語文;整個過程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教師在履行自己職責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語文教師更是責任重大。從教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深切體會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能時斷時續(xù),應貫徹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贊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篇較好的教材。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使愛國教育貫穿在整個學期的語文教學中,并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
一、在搜集資料中讓學生萌發(fā)愛國之情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彼?,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看報紙、訪問老人等方式去搜集祖國發(fā)展變化的資料。再者,本學期學生要養(yǎng)成的一個習慣就是——勤于搜集資料,這樣,一舉兩得。在搜集過程中,學生耳聞目睹,愛國之情便在心中涌動。然后,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進行資料交流,我讓他們可以說旅游看到的,也可以是搜集來的,談談所見的大好河山,品嘗到的風味小吃、感受到的民族文化,在大家滔滔不絕的交流中,將孩子情感的閘門打開,孩子對祖國產(chǎn)生了欽佩,感受到了祖國媽媽的偉大。這樣,營造了一種民族自豪感的氛圍,這種情境微妙地進入學生的心田,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隨之油然而生。學生興趣盎然,情感投入,這時再進行課文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講讀課文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閱讀教學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準語言訓練與思想教育的結合點,讓學生從中吸取精神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境界,豐富學生的美好心靈,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熱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文后交流,作者愛祖國的什么?(幅員遼闊、山河壯麗、物產(chǎn)豐富、民族風情多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并結合有關圖片和錄像,將抽象的文字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從而使學生享受審美樂趣,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感情朗讀既可把各種復雜,甚至微妙的感情真實地傳給聽眾,又可體味作品,獲得某種體驗,并使這種體驗具體化、形象化,而產(chǎn)生一種親見、親聞的感受。于是,我采取多種方式的朗讀,以“讀”為經(jīng),以“悟”為緯,讀悟結合,引領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在讀中欣賞品味語言美,在讀中感受祖國,在讀中強化愛國熱情。我清晰地看到,讀時,學生高亢激昂,感情強烈,那種民族自豪感,顯然寫在臉上,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無比。
“愛祖國”不是一個標語,更不是一個口號,而應是一種實實在在、揮之不去、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感情。在學完課文后,我問:“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愛自己的祖國?”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維護祖國的尊嚴?!薄吧龂鞎r要嚴肅認真,唱國歌聲音要響亮。我以前唱國歌聲音很小,我一定改正?!薄耙獝圩o錢幣,你看雖然硬幣很小,面值也不大,可它上面還印有我們的國徽呢!”“愛護環(huán)境,如植樹造林、愛護公物、不隨便丟垃圾……”“遵守交通規(guī)則,遵紀守法……”從而使學生知道,愛國要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十年磨一劍,應該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報效祖國。這樣,學生的愛國情感就會得到升華。
三、在課外延伸中加深愛國之情
語文學科德育滲透單落在課內(nèi)是不夠的,要延伸到課外。結合課后的小練筆,仿照這首詩第2到第6節(jié)寫幾節(jié)。由于課前的積累、課上的交流,學生寫出了很多優(yōu)美的小詩?!拔覀儛勰恪蕦m的金碧輝煌,萬里長城的連綿起伏,秦兵馬俑的舉世無雙,莫高窟壁畫的精妙絕倫?!薄拔覀儛勰恪棋\的絢麗,蘇州刺繡的精美,惠山泥人的笑容可掬,宜興紫砂的古典質(zhì)樸。”……這樣既能擴展知識,活躍思維,又能深化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語文課應該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該將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統(tǒng)化為讀者的情感,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我又設計了寫話這一環(huán)節(jié),結合國慶節(jié),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可以寫“我心中的祖國”“家鄉(xiāng)的變化”等,學生文筆細膩,感情真摯。寫話營造了語文氛圍,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又使學生再次感受祖國的強大、繁榮、富強,在學生心中生成強烈的愛國之情。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深化愛國之情
堅持計劃施教,不搞時斷時續(xù)。語文課文中思想教育既不能“信馬由韁”,任其自然,也不能憑情緒好壞,時緊時松。需要的是自覺“傳道”,貴在持久。久而久之,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做“愛國”小報,觀看國慶慶典的閱兵式,結合本學期的“讀報和剪報”活動,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課外的收集、觀察,做成一份份關于“祖國發(fā)展變化”的剪貼報,這些剪貼報設計新穎、內(nèi)容豐富,進一步讓學生認識中國的強大與在世界群國中的地位,從而引領學生在心里樹立報效祖國的信念。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雨”不正是思想教育嗎?這“風”不正是語文教學嗎?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雨”也完全應該隨著“風”,不失時機,點點滴滴,有的放矢,在那恰如其分的“時節(jié)”“發(fā)生”,“細無聲”地滋潤滿含希望、理想的花蕾、綠葉及其細根。這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但能夠得到提高,而且思想感情也能得到升華。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元和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