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文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作文教學;打開思路;發(fā)散指導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場面:每每遇到作文,尤其是考場作文,總有部分學生會因為不知從何入手而陷入困境:或抓耳撓腮找不到突破口,或搜腸刮肚不知如何展開。最讓這部分學生糾結的是,時間那么緊,可是他們得花很多功夫去琢磨該寫什么,怎么去寫,想來想去的材料似乎以前都寫過,很難打開思路。
怎樣才能讓學生快速打開思路,做到有話可說,言之有物,言之常新呢?發(fā)散是最快最好的切入方式。
所謂發(fā)散,就是一種沿著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的多樣性思維。根據(jù)吉爾福特的觀點,發(fā)散性思維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流暢,二是變通,三是獨特。它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立體、旁通及求異。運用在寫作指導上,就是在平時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擺脫經(jīng)驗造成的“心理定勢”,跳出固定思維“點”的限制,讓其思維根據(jù)需要按“一定的順序”向各種方向作“線”“面”的拓展運動。所謂“一定的順序”,是指寫作的三個思考維度,具體一點說,就是引導學生以作文題目為點,爾后向時間、空間和含義方面延伸。
以命題作文《母親》為例,我們可以這樣進行發(fā)散訓練。
從時間角度來構思:大而言之,可寫古代、近代的母親,如四大“賢母”——為了孩子“三遷”“斷織”的孟母、為兒背刺“精忠報國”的岳母、畫荻教子的歐母、教子惜陰的陶母,還可寫現(xiàn)代、當代的母親。小而言之,可寫年輕、年老的母親等,還可寫白天晚上的母親等等。
從空間角度來構思:寬而言之,從常規(guī)思維層面來看,可以寫外國的、中國的母親,再拓展開來思維,可以寫人的母親和動物的母親等;窄而言之,可以寫在職場敬業(yè)奉獻、恪盡職守的母親,可以寫在田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辛勤耕作卻“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母親,可寫扎根山區(qū)三尺講臺,始終堅守清貧卻把愛種在學生心間,用柔弱的脊背托起明天的太陽的母親,還可以寫在商海廝殺、叱咤風云的女強人母親等。
從含義角度來構思:狹而言之,可寫有生命的母親,寫生活中伴隨著我們一起生活,給我們生命,教我們成人的實實在在的母親,還可從外貌、性情等角度,寫狠毒的母親、善良的母親、漂亮的母親、丑陋的母親等;廣而言之,可以遷移到寫無生命的“母親”——那養(yǎng)育你的村莊、城市、山川、河流等,還可以寫不是母親而勝似母親的母親等。
分析上段的示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僅從含義這個角度發(fā)散,“母親”的內涵極其豐厚,這樣的命題作文,除了可寫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母親,竟然還可以寫?zhàn)B育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及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甚至還可寫因家庭變故而獨立拉扯自己成長的特殊母親——“父親”,可以寫父母外出打工而不得不撐起弟妹天空的“兄長”(或“姐姐”),可以寫在特殊情況下關愛自己進步的鄰居等等,他們雖然都不是母親,卻是勝似母親的母親。這么多遷移性、隱性含義是學生平時難以想象到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學生在作文構思時就會獲得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
從上面的發(fā)散示例可以看出,發(fā)散訓練不僅能增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提高思考的深度、廣度,使學生從研究對象的廣泛性聯(lián)系出發(fā),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認識事物,還能啟迪學生的悟性,使學生深入研究,洞察事物,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預測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及未來。
當然,發(fā)散需要引導學生做經(jīng)常性的訓練。平時,有空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想一想類似的問題:地上有一頂帽子,它是從哪里來的?馬路邊上有一只提包,它經(jīng)過了一些什么人的手?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們將往哪里去?會遇見一些什么人或什么事?坐在教室里,看到老師姍姍來遲,想象一下在老師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看到頭頂上的燈,想象它與畢業(yè)生活的關聯(lián)等等。鼓勵學生在遇到各種事情時盡管放膽去想,越離奇越古怪越好。發(fā)散需要的就是“胡思亂想”。經(jīng)過了這樣的發(fā)散訓練,無論是平時作文還是考場作文,學生都可以快速打開思路,選定所需要的材料,行云流水地完成寫作。
發(fā)散啟迪思維,開拓思路。有了發(fā)散,學生的思路就不會走入死角。有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就會如闖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那般,由最初的“初極狹”,柳暗花明,轉入到后來的“豁然開朗”,最后逐步進入“芳香鮮美,落英繽紛”的寫作勝景,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 湖北省潛江江漢油田東方紅學校)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