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起、維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導致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的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我們稱為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學習基礎、教師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健康狀況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將直接決定學習效果。
關鍵詞:學習動機;經驗總結;高中英語
一、概述和問題
在支教期間,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動機不明確,甚至有不少學生根本沒有學習動機,沒有學習需要,家長也不關心學習。要想有效教學,認真落實支教工作,從培養(yǎng)激發(fā)學習動機出發(fā)尤為重要。
二、理論基礎
學習需要和學習期望,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主要是對學習本身、興趣而引起的動機)和外部動機(主要包括外部獎賞和誘因);也可分為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近景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連的,來源于對教學內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而遠景動機是與學習、社會意義和個人前途相聯(lián)系的興趣,比如,周恩來同志在很小的時候就曾經立志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奧蘇貝爾認為學業(yè)成就動機應受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的影響。認知內驅力要求學習者掌握知識,以及有系統(tǒng)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指向學習本身,是一種內部動機。而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把成就看做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種外部動機。附屬內驅力是孩童為了保持長者們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xiàn)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
三、在教學中的措施
以上述理論為基石,我認為當教師在培養(yǎng)學習動機時,既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抓住這一內因,同時也要兼顧利用有效措施來對學生進行外部刺激;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近期目標,更要關注學生的延時滿足能力和遠景目標。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認知的能力,開發(fā)學生自我提高潛能的意識,積極鼓勵肯定學習成就的一點一滴。
1.提高教學技巧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對新老師充滿好奇,所以,我在教學伊始就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加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更多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在每節(jié)課前,我精心備課,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音樂、視頻、故事,將一個繁瑣的篇幅過長的文章分割開若干個
段落,將課標中的詞匯和短語以綜合練習或接龍游戲的方式當堂
呈現(xiàn)。
2.增加學習興趣
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yǎng)出充滿自信的態(tài)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在教學中,我頻繁地運用這種激勵機制,通過對學生的目標設定,對他們每個階段所做的點滴成績都做出肯定的贊許,利用已有的動機形成新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奮斗。
3.妥善采用獎懲機制
獎懲是激發(fā)動機的重要手段。一般性的表揚比批評指責更有效,但外部獎勵有可能會削弱內部動機,所以,在教學中,我大多采用一般性的肯定式的表揚,獎勵一些學生不感興趣的任務、常規(guī)型的任務。當然,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標準會變化,有時需要私下溝通。比如,在支教中我有幾個成功的案例,幾個男孩子喜歡打球,那么放學后我就陪他們一起玩耍,定下一些小規(guī)則,如他們贏了我就再陪他們玩,請他們吃飯,他們輸了就要背單詞寫練習,果不其然,一開始被迫做事最后演變成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這讓我很開心。
4.善用合作和競爭
研究認為合作型學習最有利于激發(fā)動機,對于成功的合作小組成員來說,都認為同伴的幫助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也就是
說,當合作小組達到規(guī)定的目標時,必須給予小組獎勵。這樣,才能使小組成員感到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績。在常規(guī)教學中,我將學生4人一組分成10個小組,大量采用任務型教學貫穿始終,加強對獲勝小組的表揚和獎勵,組員的合作和組間的競爭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有效地保證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上課的興趣,使之投入到學習中來。
5.采用歸因指導
對學習結果的歸因會影響下一步的動機。我經常會和學生談話聊天,尤其是在每次考試后,找每個學生單個交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和失敗的真正原因。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優(yōu)劣,從有利于今后學習的角度引導歸因,避免產生學生學習中的無助感。
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因素,它對學生能否學好一門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習,提高成績?!耙埂嗟律▌t”表明:高度強烈的學習動機和低強度的學習動機一樣降低學習效率。動機的最佳水平與學習課題的難易程度有關。一般來講,最佳水平為中等動機強度。在學校教育中,要使學生學習動機的水平適當。教師教學中要善用手段、培養(yǎng)學習動機,
幫助學生確定學習行為的方向,促進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敏.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國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
[2]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劉玉靜.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安徽省巢湖六中)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