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創(chuàng)新的時代要求每一個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這也是一個中華民族正在偉大復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國人正在圓中國夢,圓自己個人的夢。在這樣一個人人追夢的時代,作為個體的人,我們追什么樣的夢,怎么追夢、圓夢,在追夢的過程中應具有什么樣的精神,這是每一個追夢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追夢;追夢精神 ;“和”文化;追夢之道
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284-02
也許是人性使然,在人類漫長的進化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被人們稱之為追夢。本文主要從夢的角度來分析中國人的追夢精神與追夢之道。
一、追夢精神
什么是夢?夢分兩類。一類是晚上做的夢;一類指白天做的夢。前者是人們在睡眠時產生的意象、經(jīng)驗和感覺。后者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白日夢,即人們在白天不切實際的幻想,是人本能休息和放松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一類是指理想,即人們基于現(xiàn)實在實踐中產生的有可能實現(xiàn)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談及的夢主要是指人們的長遠理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事物運動的趨向和方向是一種上升的運動,即發(fā)展——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正如恩格斯所言:“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wěn)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fā)展終究會實現(xiàn)。”[1]為了順應這一規(guī)律,做夢與追夢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是人們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在追夢的過程中各種素養(yǎng)、能力和智慧不斷成長,并不斷地探索著自然世界、社會和精神世界的真理和規(guī)律,人們遵循和利用這些規(guī)律,不斷促進世界和個人的發(fā)展,順應和遵循了事物不斷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基于此,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做夢的勇氣、追夢的精神,尋求和發(fā)展實現(xiàn)夢的力量即智慧力和奮斗力。
中華民族一向是一個喜歡做夢和追夢的民族。在《詩經(jīng)》中就記載著奴隸對“樂土”的追求;在歷史上,有道家鼻祖老子對“無為夢”的追求,有儒家創(chuàng)立者孔子對“大同社會”的追求,有東晉文人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追求,有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對太平天國的追求,有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追求,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工人階級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追求?!谧穳舻倪^程中,不斷地養(yǎng)成和發(fā)展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諸如:古代有精衛(wèi)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精神,近代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及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及航天精神等,在這些寶貴的精神里,有人們對未來的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人們?yōu)榇硕幌б磺?、孜孜以求,直至達到目的的決心和信念。在這種精神中還體現(xiàn)了中國人特有的勤勞勇敢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更體現(xiàn)出了中國人民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智慧和勇氣,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筆不朽的精神財富。在當代,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更加突出地表現(xiàn)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激勵著中國人不斷地奮斗。
在自強不息精神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在華夏大地上,在人們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熱愛和平的“和”文化。在這一方熱土上的人們對“和”的價值一向非常推崇和看重,這從與“和”字有關的詞語和日常用語就可能窺見端倪。例如,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天時地利人和、和為貴、和諧、和美、和藹可親、和睦、和樂、和平共處等。就連古代皇宮的建筑里也浸養(yǎng)著“和”的靈魂,諸如清朝皇宮里的宮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皇家園林有一處就被稱為頤和園,意思是保護調養(yǎng),消閑靜攝,頤養(yǎng)天和。可見,只要與“和”字有關的詞語大都是褒意詞,至少也是中性詞,例如“和親”。中國歷史上有“和親”政策,這是“和”文化在國與國之間的體現(xiàn),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不喜歡戰(zhàn)爭,希望通過“和親”政策來睦鄰友好。就連以暴政立國的秦始皇也不喜歡戰(zhàn)爭,在他的有生之年修長城,想把外敵拒于長城之外,骨子里頭就是不想打仗、不喜歡戰(zhàn)爭。當今之中國,正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由于有“和”文化的淵源,所以中國的崛起,不同于近代西方各列強的崛起之路。眾所周知,西方列強的崛起主要是通過對外的掠奪、殖民地的開拓,或通過戰(zhàn)爭大發(fā)戰(zhàn)爭財?shù)仁侄?。這都會給世界其他民族帶來苦難,都是把自己國家人民的福祉建立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痛苦之上。這樣的崛起之道,是中國人所不能認同的。中華民族的崛起是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血汗、勤勞和智慧,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等五項原則基礎上與各國友好往來的和平崛起。所以,中華民族的崛起之路必將開啟世界文明的新篇章。
“和”文化是以個人為原點,在個體身心和諧基礎上,推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等友好和平相處的文化,是一種柔性文化?!昂汀蔽幕侵袊幕淖顝娨?,“和”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共同特性,也是馬克思主義所推崇的一種價值追求。實現(xiàn)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即實現(xiàn)人自身的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即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但“柔”性文化并不等同于“軟”性文化,盡管它帶有“軟”的特性,但其實質是一種自強不息、遵循天道與人道、人定勝天的文化,是一種一面自強不息一面厚德裁物的文化,是一種利它性的文化(中國人一向遵循真正的自利必須具有利它性),是一種具有全局觀的文化,是一種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柔以克剛的文化。
二、追夢之道
所謂追夢之道,主要是指追什么樣的夢和怎樣追夢這兩個問題。
(一)追什么的夢
追什么樣的夢即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樹立什么樣的理想,比較長遠的理想我們稱之為夢。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國人都在做夢、圓夢。大的有國家夢、省市夢、單位夢、公司夢,小的有家庭夢、個人夢等。大夢中印著小夢,小夢又反映著大夢。但至于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夢,本文主要從個體的角度來分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習性,不同的觀念,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每個人的夢都會不一樣。在當今人們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的時代,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充足發(fā)展是創(chuàng)新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社會要求人人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新潛能的時代,我們應該作什么樣的夢,什么樣的夢更適合我們?這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問題。
盡管每個人的夢都不一樣,但樹立夢想時遵循的規(guī)律基本一樣,這些規(guī)律在實踐中運用起來就體現(xiàn)為某些原則。樹立夢想的原則主要有四:第一,自己樹立的夢想,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外在世界都應該是有益的。即從長遠來看,應有助于自己身心的成長。因為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是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一定的基礎上,人們精神的成長及精神境界在不斷優(yōu)化和提升。此外,自己的夢對他人對社會對大自然界都應該是有益的,最起碼不應該有害,否則要么夢想實現(xiàn)不了,要么實現(xiàn)后會有害于甚至會毀了自己、親人和朋友。第二,在第一個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和發(fā)揮自己的天賦和特長。身心醫(yī)療和人類潛能領域舉世聞名的領跑者迪帕克·喬普拉談到的人生幸福和成功的法則,其中有一個法則是使命法則。根據(jù)這一法則,每個人都擁有一份獨一無二的天賦,并能夠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將它表現(xiàn)出來;同時,世界上還存在著某些獨一無二的需求。當將自己的天賦創(chuàng)造地表達出來,剛好滿足這樣的一些需求,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天賦,會讓自己更易成功和幸福[2]。例如,李開復先生中學時代發(fā)現(xiàn)自己擅長數(shù)學,但到了大學發(fā)現(xiàn)有人比他更擅長數(shù)學,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實踐,發(fā)現(xiàn)自己更擅長和喜歡編程序,所以就學了計算機專業(yè),這為李開復在電腦領域及相關領域的非凡成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第三,在前兩個原則的基礎上,先擇自己所愛。什么是自己的所愛,有時不是想一想就清楚的,它需要一定的實踐。通過實踐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例如:李開復先生在中學時代認為自己的興趣在政治和法律,但到了大學里,發(fā)現(xiàn)上法律和政治課感到非常沒意思,所以就放棄了,知道它們不是自己的所愛。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實踐,最后鎖定了學習計算機。第四,大膽做夢。即在前三個原則的基礎上,大膽地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作最真最出色最好的自己。許多科學的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無限的潛能,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提倡創(chuàng)新的時代,創(chuàng)新意味著活出真我,當今的世界又是一個非常開放的信息時代,它為每一個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歷史時代都優(yōu)越的條件。朗達·拜恩在她的《秘密》、《力量》之書中也曾多次強調,要大膽作夢,不要小看了自己,其實每個人都具有巨大的潛能,我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潛能。所以,大家不要主觀上給自己設定太多的框框,連夢都不敢做,做也不敢做“自己的夢”。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曾經(jīng)鼓勵年輕人: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大膽往前闖。在樹立夢想的過程中,遵循這四個原則,更有助于樹立真正適合于我們自己的夢,活出真我。
(二)怎樣追夢
怎樣追夢即怎樣把夢變成現(xiàn)實。對這一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最基本的要素應該大致是一樣的,追夢應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明晰的夢。自己的夢應該是一個非常清晰的夢,甚至于自己能知道夢想實現(xiàn)了之后的清楚模樣,實現(xiàn)夢想之后的感覺是什么。朗達·拜恩在她的著作中曾多次強調,知道夢實現(xiàn)后的感覺很重要,有助于一個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第二,健康的身心準備。追夢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唐僧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經(jīng)書。所以追夢要求每一個夢想人最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體讓我們精力充沛,勇于不斷追夢。健康的心理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健康的心理讓我們更懂得感恩,感恩在夢想旅途中所遇見的任何人、事、物。正如朗達·拜恩在她的《魔力》中談到: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事情還沒有完成前甚至還沒有開始做就開始感恩,更有助于事情的順利進行,有助于實現(xiàn)我們的夢想;健康的心理讓我們感覺良好,一個感覺良好的人,有助于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有助于夢想成真。
第三,具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信念。實現(xiàn)夢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里面有許多人們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追夢過程中暫時失敗是常有的事。所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必需的。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信念也是必需的,因為信念是船,夢想的實現(xiàn)在彼岸,沒有堅定的信念不可能到達彼岸,實現(xiàn)夢想。一些人不能實現(xiàn)夢想,在許多時候并不是方法不對,并不是其他要素不到位,而是面對艱難困苦時,是否能堅持下來,直到勝利。所以,艱苦奮斗和信念是實現(xiàn)理想的兩個法寶。
第四,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信息。追夢看似個人的私事,其實并不是如人們看到的那么簡單。雖然唐僧取經(jīng)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它給我們很多啟示。大家可以看到,唐僧在取經(jīng)過程中有意無意動中動用了多少資源和信息:天上的各路神仙、西方的如來佛祖、來自于動物界的四大徒弟、各國國王大臣、沿路借宿問路于平民百姓、寺院、道觀等,甚至有時有求于妖怪(如過火焰山,需要琵琶扇)……所以,在我們個人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過程中,不知需要多少人、事、物來為我們服務;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信息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決不能閉門造車、單打獨斗。
第五,科學地規(guī)劃夢想。夢想是比較長遠的理想,所以夢想的實現(xiàn)更需要時日和精力,所以必須精心規(guī)劃。應該有年計劃、季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并且在日計劃的時候,計劃應具有可行性,并且在實踐過程中最好是超額完成任務。
在規(guī)劃的過程中,按照年計劃來分配每季度的任務,按照各季度的任務來分配月計劃的任務,以此類推,直至規(guī)劃出每天的任務應是什么。作計劃時非常重要的原則是:簡單、明了、可行。
第六,立即行動。在做完計劃后,應按照計劃來立即行動,不要拖延。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任務。如果沒有按計劃行動,一直拖延,那么再好的計劃也形同虛設。
第七,不斷反思。在實現(xiàn)夢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自己追夢的方式、方法是否是高效的?自己的計劃是否合理?進度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是否充分利用了所有的資源?……不斷反思,會讓我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至于犯太嚴重的錯誤。
追夢之道包括了追夢精神,追夢精神滲透在追夢之道的方方面面。追夢精神是追夢人追夢的一種勢,借勢發(fā)展,四兩撥千斤,追夢精神更有助于人們去大膽做夢、追夢和圓夢;追夢之道是追夢精神的魂,追夢之道為追夢精神框架了追夢精神發(fā)揮作用的方向和空間,沒有追夢之道,追夢精神就成了無岸之水,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追夢精神和追夢之道是我們每一個追夢人所必須具有的知識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2] 迪帕克·喬普拉.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則[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