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傣族剪紙是云南德宏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是傣族人民現存文化的象征、標志和基因,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傣族剪紙具有典型的文化多樣性,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功能,廣泛應用于喜事、喪葬、家居、祭祀和禮佛。但是,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這種純手工的技藝已經瀕臨滅絕,在當代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面臨失傳的危機,少數民族的剪紙亟需進行保護與傳承,尤其是對傳承人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民族剪紙藝術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要做出切實可行的保護。
關鍵詞:德宏;傣族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宗教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45-02
在民族文化遺產面臨著不斷強化的保護和發(fā)展雙重壓力的今天,如何實現二者間的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新趨勢。2006年,芒市傣族剪紙被列入首批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8月,22種中國剪紙聯(lián)合申遺成功,正式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中國剪紙的子項目之一,芒市傣族剪紙也有幸緊隨其后入選非遺成功。在旅游開發(fā)的驅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中各種盲動、無序、變形的行為和現象依然存在,有些地方甚至比較嚴重,其結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難以修復的危害。
一、傣族剪紙的歷史
在云南傣族地區(qū),剪紙習俗源遠流長。主要流傳于德宏州芒市、瑞麗、盈江等傣族聚居的地區(qū)[1]。起源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傣族剪紙其最早的圖形樣式源于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其發(fā)展的歷史與傣族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是并存的[2]。公元14世紀下半葉到15世紀,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后,傣族剪紙的風格逐步發(fā)展完善并在更廣泛的地區(qū)流行開來。后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fā)展,形成完善的剪紙面貌并廣泛用于祭祀、禮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3]。在芒市,幾乎每個村寨的傣族村民家家戶戶都有人能剪紙。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傣族所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和生產生活有關,剪紙的內容多涉及佛經故事、民間習俗、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等,帶有強烈的個性、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民族風格。這個地區(qū)的剪紙藝術,深入民心、雅俗共賞、世代相傳,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是植根于當地百姓心中的本土的原生態(tài)的藝術形式。
二、傣族剪紙的特色
與人們所熟知的中原剪紙不同,傣家人不但剪紙,還把剪紙樣式做了進一步衍生,如剪布、剪金屬等,這些剪紙之大足可以做建筑部件。除了常見的一般剪刀外,傣族剪紙還使用特制的刻刀、鑿子和錘,剪紙可達8層以上。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制作。剪紙的內容,大都代表吉祥的內容,有各種花果、佛塔、佛像、佛經故事,還有孔雀、大象、菩提樹等動植物。芒市傣族剪紙,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傳統(tǒng),過去,幾乎村村寨寨的傣族人都能剪一些簡單的剪紙用于祭祀和賧佛。每當逢年過節(jié),傣族人民家家戶戶的堂屋佛龕上都插有各式各樣色彩鮮艷的“喳”和“董”(五顏六色的剪紙條),寨頭村尾都立有大小不同的各種圖案的剪紙吊幢和鳳尾竹相映,迎風招展,佛寺內外、掛燈、吊幢、佛幡以及各種各樣的賧佛禮物上,都有精致的剪紙花邊裝飾圖案。
在實地調查中,筆者多次走訪了德宏州芒市城區(qū)佛寺及附近風平鎮(zhèn)弄么村的傣族村寨,從佛寺、奘房到普通的農戶家中,隨處可見剪紙的蹤影,其中以寺廟中的剪紙使用最為繁多、精美。進入寺廟中,就會在門上、檐邊、墻面、頂下、柱旁、臺前等處所,看到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剪紙:為佛寶遮陽擋雨的寶傘;大和尚講經時扶持的“偉召”(長柄圓扇);長達數米、從寺頂垂到人們頭頂的“冬”(長幡);梁上一排排懸掛的寶燈;還有奘房供品、佛龕裝飾、門箋等等,都是篤誠的信徒精心制作后,送入寺廟以表誠意的。寺廟的建筑外觀,也大量運用了剪紙?zhí)赜械溺U空形式進行裝飾,并在墻面、柱腳、窗框刻畫有剪紙形式的圖案花紋。傣族剪紙造型藝術的最大特征是簡練概括、夸張傳神、構思大膽,作品風格古樸、粗獷、自然,地域感強,保留著較多的傣族古老文化傳統(tǒng)痕跡和民族風俗,體現了民間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
三、傣族剪紙的用途和題材
傣族剪紙大多數用作“賧佛”的供物和寺院的裝飾,多貼于寺廟中的神幔、神樹及旗蟠上。作為信徒們敬神拜佛的供物,剪紙內容以宗教題材和僧侶生活場景居多,有佛像、佛塔、寺院、菩薩、天神、菩提樹等紋樣和描寫拜佛、趕擺等宗教民俗活動的畫面;動植物紋樣有大象、孔雀、牛羊等,展示亞熱帶自然風貌的。形式上傣族剪紙以傘花、墻花、掛燈、吊幢、佛幅、佛盒花為多,是傣族社會風貌和民俗風情的折射。
傣族的剪紙藝人用布、絹、的確涼等面料制成“佛傘”,贈送佛祖象征人佛有緣;居民家中的祭神供品,由民間藝人自我創(chuàng)作、自我使用。這些技法嫻熟的剪紙作品除佛像和“金水”外,還有傣家獻給娶親的雙魚剪紙,有向佛祖表示信念的,“荷瓶有魚(吉語諧音——成雙成對)”;懸掛在佛祖兩旁的“燈彩”大部分裝飾用剪紙來組合。傣族剪紙這種特殊的功能,使剪紙的選題內容均帶有濃郁的宗教意味。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傣家人制作出充滿靈性的剪紙,作為與自然、與神靈、與佛交流的語言,佛界人間難以分離,佛祖神靈就在身邊隱現,常常是心動神知,佛過人覺[4]。
以德宏州芒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思華章的金屬“剪紙”為例,布剪、金屬剪的產生,有效地拓展了傣族剪紙藝術的生存空間,是傣族剪紙技藝的延伸和發(fā)展。思華章的作品,是隨著剪刻工藝改良后出現的新型“剪紙”形式,其特點是以金屬材料取代了傳統(tǒng)的紙張做為鏤空的表現媒介,主要用于宗教祭祀,以經幡、佛傘、佛龕等祭祀用品為主[5]。在表現技法上,傣族剪紙有著構圖大氣豐滿,造形渾厚概括,圖案勻稱得體,線條變化流暢的特點。其不僅注重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在布局上還注重繁與簡、 疏與密的合理分布。不僅能成熟地運用線線相連的陽紋好和線線相連的陰紋手法,還能兼用不鏤空的刀痕線條,達到充分表現物象質感的目的。
四、傣族剪紙與民俗習慣
傣族剪紙在德宏當地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一年中的各種節(jié)慶,以及人的生老病死都形象地融會在剪紙的各色紙布之中。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面折射出傣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審美追求和獨特的民族精神[6]。少數民族地區(qū)剪紙藝術本身就含有民族文化的養(yǎng)分,因為它們的資源就植根于民族民間文化的沃土。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積淀,利用通感聯(lián)想造型、互滲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綜合形象,包含民俗風情、傳統(tǒng)習慣等特征[7]。在云南德宏,傣族剪紙是許多少數民族喜愛和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它們走線勻稱,陰陽布局妥帖優(yōu)美,刀法干凈利落充滿野性,表現著傣族人民純凈質樸的心靈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傣族的民間剪紙,用于宗教活動的較多,如傘花、墻花、紙扎、掛燈吊幢或幡、佛龕剪紙、奘房供品、門箋、門神等形式。另外,在建筑裝飾、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婚喪習俗等方面,剪紙的使用也很普遍。特別是佛寺中的剪紙,常用金箔、銀紙及各色彩紙剪出一些人物眾多、裝飾華麗的大型剪紙,表現佛界的莊嚴恢宏。另一種用自制白棉紙成疊剪鑿的剪紙,則線條粗放、造型單純,多以人、牛、馬、象、塔等重復排列,似只為“人旺年豐”的祈愿而存在。
五、傣族剪紙的傳承與保護
傣族剪紙在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其珍貴。傣族剪紙的傳承,除了少數民間藝人具有明確的師徒授受關系外,一般都是在傣族特有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從小耳濡目染,逐步自學而成。在現代各種外來文化浪潮地沖擊下,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空間正變得越來越狹窄,目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傣族民族民間藝人屈指可數,后繼乏人,面臨著現實傳承困境。
首先,要對傣族剪紙目前的分布狀況、民俗環(huán)境、宗教習慣、保護現狀等問題展開調查和信息收集,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等各種方式,對傣族剪紙及其所屬的民俗文化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資料記錄;進行科學全面的研究,逐步建立相關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料庫、數據庫和網絡服務平臺;建立較為完備的民間藝術、民間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體系,將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發(fā)展提到日程上來,使之能盡快得到有效的保護[8]。
其次,應將技能高超的民間剪紙藝人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鼓勵他們帶徒傳藝,編寫適合當地民眾學習的教材,結合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多方面力量進行學習研究,共同開展傣族剪紙藝術保護工作。
傣族剪紙的保護有兩個方面:一是要全面靜態(tài)的保護,把所有在民間流傳的傣族民間剪紙遺產都用科學方法記錄下來,把民間剪紙成果當作珍貴文物搜集起來,放進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保護起來,但只是作為文物還是不夠的;還要同記錄此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藝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作品的社會功能,歷史內涵及其有關的民俗等等。二是重點的、動態(tài)的保護,使它適應人民的現代生活的需要,既保護它傳統(tǒng)的優(yōu)點又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能產生新的藝術生命。
參考文獻:
[1] 張公瑾.傣族文化[M].長春:吉林出版社,1986.
[2] 潞西市文化體育局.傣族剪紙[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9.
[3] 劉巖.南傳佛教與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4] 刀瑩.人、佛、自然的交融——傣族剪紙?zhí)厣玔J].裝飾,2001,(1).
[5] 馬楠.德宏州傣族剪紙及其手工藝文化[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6] 郝云華.德宏傣族剪紙?zhí)轿鯷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7,(7).
[7] 蘇軍國.對德宏州芒市傣族民間剪紙藝術傳承的分析與對策[J].安徽文學,2011,(6).
[8] 王艷琦.傣族剪紙—活色生香的民間藝術[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