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7月,貴州省某大鯢養(yǎng)殖場發(fā)生了以大鯢體表和四肢多處潰爛、內(nèi)臟器官出現(xiàn)充血、出血為特征的疾病,經(jīng)過臨床癥狀觀察、病理剖檢及實驗室診斷,診斷為虹彩病毒(Iridovirus)和柱狀黃桿菌(Flabobacterium columnare)的混合感染。通過采取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虹彩病毒(Iridovirus);柱狀黃桿菌(Flabobacterium columnare);混合感染
中圖分類號:S9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3-3102-03
大鯢(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有尾兩棲動物,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經(jīng)濟價值高,具有廣泛開發(fā)利用的前景。近年來,人工養(yǎng)殖大鯢中不斷發(fā)生各種疾病,給養(yǎng)殖戶造成慘重的經(jīng)濟損失。2012年7月,貴州省某大鯢養(yǎng)殖場發(fā)生了以大鯢體表和四肢多處潰爛、內(nèi)臟器官出現(xiàn)充血、出血為特征的疾病,經(jīng)過臨床癥狀觀察、病理剖檢及實驗室診斷,診斷為虹彩病毒(Iridovirus)和柱狀黃桿菌(Flabobacterium columnare)的混合感染。通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現(xiàn)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動物 貴州省某大鯢養(yǎng)殖場發(fā)病大鯢,體重150~300 g,體長30.0~35.0 cm。
1.1.2 試劑 生化鑒定管和藥敏紙片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Goldview、Tris、EDTA、DNA Marker、Taq DNA聚合酶及dNTPs等購自寶生物(大連)工程有限公司;TIANamp病毒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引物由寶生物(大連)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2 方法
1.2.1 臨床癥狀觀察及病理剖檢 觀察大鯢臨床癥狀并對病死大鯢進行病理解剖,觀察大鯢組織器官病變情況。
1.2.2 細菌生化鑒定與藥敏試驗 采用無菌操作剖取患病大鯢的肝臟組織,用接種環(huán)接種在普通瓊脂平板上,28 ℃恒溫培養(yǎng)18~24 h,觀察是否有細菌生長。若分離出細菌,將進行細菌的生化鑒定與藥敏特性的測定。藥敏試驗按常規(guī)藥敏紙片法測定頭孢噻吩、頭孢拉定、慶大霉素、氟哌酸、頭孢三嗪、強力霉素、頭孢唑啉、卡那霉素、四環(huán)素、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紅霉素、潔霉素、多粘菌素B、痢特靈、復方新諾明、利福平、鏈霉素等抗菌素對分離菌株的抗藥譜,測定抑菌圈直徑。
1.2.3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用TIANamp病毒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病死大鯢基因組DNA。采用細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16S rRNA-F:5′-AGAGTTTGATCCTGGCTCAG-3′;16S rRNA-R:5′-GGTTACCTTGTTACGACTT-3′。采用25 μL反應體系:10×PCR Buffer 2.5 μL,dNTPs(2.5 mmol/L)2.0 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0.5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DNA模板0.5 μL,補ddH2O至25 μL。PCR反應條件為:94 ℃預變性4 min;94 ℃變性30 s,54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30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PCR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純化后,送至寶生物(大連)工程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定。
1.2.4 患病大鯢虹彩病毒的PCR檢測 參照文獻[1]設計合成1對特異性擴增虹彩病毒主要核衣殼蛋白(MCP)基因的引物,PCR擴增檢測虹彩病毒MCP基因,預期擴增片段大小為510 bp。MCP-F:5′-GACTTGGCCACTTATGAC-3′,MCP-R:5′-GTCTC
TGGAGAAGAAGAA-3′。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臨床癥狀及病理剖檢結(jié)果
大鯢因更換餌料而突然發(fā)病。發(fā)病初期大鯢行動緩慢,攝食量減少,5~7 d后出現(xiàn)腹部腫脹,前、后肢嚴重腫脹、潰爛,口腔黏膜彌漫性出血。用青霉素和慶大霉素浸泡,部分進行肌肉注射治療無效,并在治療過程中陸續(xù)死亡,發(fā)病大鯢死亡率高達90%。對病死大鯢進行病理剖檢,下頜與腹部肌肉組織出現(xiàn)充血,腹腔內(nèi)有大量淡黃色的積水,肝臟腫大,有淤血呈花斑狀,膽囊充盈,脾臟、腎臟腫大,腸道充血出血,腸壁內(nèi)充滿了淡黃色的漿液(圖1)。
2.2 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
采用無菌操作取患病大鯢的肝臟組織,用接種環(huán)接種在普通瓊脂平板上,28 ℃恒溫培養(yǎng)18~24 h后長出1.0~2.5 mm大小的菌落,其表面光滑、濕潤、有光澤、邊緣整齊、呈黃色。經(jīng)革蘭氏染色鏡檢發(fā)現(xiàn)該菌為革蘭氏陰性,其兩端鈍圓、散在或個別成雙排列、無芽孢。
2.3 生化鑒定及藥敏試驗結(jié)果
將分離得到的菌株進行生化鑒定,該菌能分解七葉苷,氧化酶陽性,不能分解甘露醇、蔗糖、阿拉伯糖、葡萄糖、肌醇、乳糖,不產(chǎn)生靛基質(zhì),不產(chǎn)生硫化氫,不分解尿素,硝酸鹽還原陰性,鳥氨酸脫羧酶、精氨酸水解酶、水楊素、賴氨酸脫羧酶陰性,MR試驗和VP試驗均為陰性。
藥敏試驗結(jié)果表明,該菌株對頭孢噻吩、頭孢拉定高度敏感,對慶大霉素、氟哌酸、頭孢三嗪、強力霉素、頭孢唑啉、卡那霉素、四環(huán)素、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紅霉素、潔霉素、多粘菌素B、痢特靈、復方新諾明、利福平、鏈霉素不敏感。
2.4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將分離菌株的16S rRNA序列與GenBank中柱狀黃桿菌的16S rRNA基因進行比對,核苷酸同源性為99%以上,結(jié)合細菌生化鑒定及藥敏試驗結(jié)果,表明分離到的病原菌為柱狀黃桿菌。
2.5 虹彩病毒的PCR檢測
從3只患病大鯢肝組織中均擴增到預期大小約510 bp的DNA片段(圖2)。測序后使用DNAStar軟件進行多序列比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序列和虹彩病毒MCP基因有96%~99%的同源性,結(jié)果表明大鯢感染了虹彩病毒。
3 防治措施
綜合流行病學調(diào)查、臨床癥狀觀察、病理解剖及實驗室診斷結(jié)果,該養(yǎng)殖場發(fā)生的以體表和四肢多處潰爛、內(nèi)臟器官出現(xiàn)充血、出血為特征的大鯢疾病,診斷為虹彩病毒和柱狀黃桿菌混合感染。確診后,將患病大鯢與健康大鯢進行隔離,對未患病大鯢應用黃芪多糖、電解多維、葡萄糖進行浸泡,連用7 d。對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水體及養(yǎng)殖用具等用聚維酮碘和高錳酸鉀徹底消毒。同時進行虹彩病毒抽樣PCR檢測,嚴格控制進出人員數(shù)量,工作人員在進入養(yǎng)殖場之前必須通過消毒池和紫外燈通道進行消毒。對患病大鯢采用水產(chǎn)用20 mg/kg頭孢拉定進行腹腔注射,同時應用水產(chǎn)用高效維生素C和維生素E進行浸泡,每天1次,連用7 d。20 d后發(fā)病的大鯢部分開始攝食,死亡數(shù)量明顯減少,疫情得到了遏制。
4 小結(jié)與討論
隨著大鯢養(yǎng)殖規(guī)模化和集約化發(fā)展,由于缺乏對引種和餌料消毒的重視。近些年發(fā)生的大鯢疾病,大多為多種病菌并發(fā)、繼發(fā)或混合感染,使大鯢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難度增加。研究者相繼報道了熒光假單胞菌、維氏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弗式檸檬酸桿菌、黃桿菌引起大鯢死亡的病例,且存在幾種菌混合感染[1-4]。本研究中分離的菌株在生化鑒定和藥敏試驗上與黃錦爐等[5]、劉禮輝等[6]等分離的柱狀黃桿菌有所差異,出現(xiàn)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地區(qū)、氣候、水質(zhì)條件及實驗室培養(yǎng)條件等方面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加之細菌對抗生素類藥物的耐藥性具有變異性。因此,本研究將生理生化特性測定與16S rRNA序列分析鑒定相結(jié)合,使鑒定方法更科學,鑒定結(jié)果更可靠、更準確。同時,本研究表明臨床用藥應根據(jù)藥敏試驗結(jié)果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
本研究中檢測到的虹彩病毒是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重要的病毒性病原[7]。耿毅等[8]報道了蛙病毒感染可導致養(yǎng)殖大鯢大規(guī)模死亡。江育林等[9]、高正勇等[10]從患病大鯢體內(nèi)分離到虹彩病毒,并對該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針對目前規(guī)模化大鯢養(yǎng)殖場疫病的復雜局面,應樹立保健和預防觀念,采取合理的消毒程序,建立完善的預防方案,加強對餌料魚的檢測與消毒。同時對患病大鯢制定科學的用藥方案,正確配伍,協(xié)同用藥,辨證施治,綜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MAO J, HEDRICK R P, CHINCHAR V G.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sequence analysis, and taxonomic position of newly isolated fish iridoviruses[J]. Virology,1997,229(1):212-220.
[2] 徐景峨,余 波,文正常,等.大鯢致病性嗜水氣單胞菌的分離鑒定與藥敏試驗[J].畜牧與獸醫(yī),2010,42(3):56-58.
[3] 王 旭,顏其貴,雷 燕,等.中國大鯢腐皮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0,26 (10):945-948.
[4] 杜宗君,黃小麗,鄧永強,等.人工養(yǎng)殖大鯢病原熒光假單胞菌的分離鑒定[J].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29(1):103-107.
[5] 黃錦爐,汪開毓,姜婷婷,等.柱狀黃桿菌部分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2010,25(6):506-510.
[6] 劉禮輝,李寧求,石存斌,等.斑點叉尾鮰觸爛鰓病病原柱狀黃桿菌的分離及鑒定[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17):7124-7126.
[7] GIBSON K S, NETTO P, NGOH L G H, et al. The pathology of systemic iridoviral disease in fish[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2003,129(2):111-119.
[8] 耿 毅,汪開毓,李成偉,等.蛙病毒感染致養(yǎng)殖大鯢大規(guī)模死亡的電鏡觀察及PCR檢測[J].中國獸醫(yī)科學,2010,40(8):817-821.
[9] 江育林,張 曼,景宏麗,等.患病中國大鯢中分離到一株虹彩病毒及其特性的研究[J].病毒學報,2011,27(3):274-282.
[10] 高正勇,曾令兵,肖漢兵,等.大鯢虹彩病毒理化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淡水漁業(yè),2012,42(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