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學習倦怠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內外對學習倦怠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此類研究的綜述并不多。本研究對國內外大學生學習倦怠研究進行了概述,以期為研究大學生學習倦怠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大學生 學習倦怠 綜述
1 學習倦怠概念的界定
倦怠(burnout)一詞最早由 Bradley 于1969 年提出。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Fudenberger在研究從事服務的行業(yè)人員所面臨的的沉重的壓力時再次使用 Burnout 一詞,并在 1980 年把“倦怠”描述為“當個體工作得不到他人或集體的認同且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時個體所產生的抑郁、疲乏和挫折感”。在國外,Pines 和 Katry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倦怠程度明顯高于助人行業(yè)工作者,并首次產生了學生倦怠的概念,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倦怠現(xiàn)象。
臺灣學者張治遙把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在學習中由于課業(yè)壓力和負荷,或個人心理因素,導致學生產生去人性化、情緒耗竭及低成就落的現(xiàn)象。楊麗嫻和連榕等人對國內大學生進行了研究,將大學生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對學習缺乏動力、沒有興趣或逃避學習的行為”。
目前國內學者對學習倦怠的研究仍舊停留在套用國外職業(yè)倦怠概念上,由此問題隨之而來:(1) 國內外學者對burnout一詞的理解不同,導致對于學習倦怠的認識的偏差。(2)國內研究者忽略了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存在的巨大差異(研究環(huán)境不同)。(3)國內研究者在研究學習倦怠性質時忽略了文化差異產生的影響。
2 學習倦怠的構成與測量
Maslach 提出了三因子職業(yè)倦怠模型,并形成了自陳職業(yè)倦怠量表MBI,即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 MBI 包含三個版本,即MBI-HSS用于以人為工作對象的職業(yè)測量,是最早的倦怠量表;MBI-Form Ed是在MBI- HSS 原始量表的基礎上,針對學校機構中的教育工作者改編的,只是對前一個量表中的文字進行了簡單的修改,如將“顧客”改為“學生”,將“工作背景”改為“學校”等等;MBI-GS,是針對其他行業(yè)中“非以人為服務對象”所設計出的新量表。連榕、楊麗嫻參照MBI量表,編制了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該量表中,學習倦怠包括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維度。
3 學習倦怠影響因素的研究
3.1人口學變量
3.1.1 性別。Maslach認為,性別與倦怠相關。Cordes CL認為,女性相比男性來說無力感更強,影響力更小,因此倦怠體驗更加明顯。
3.1.2 年級。相比低年級的較高的課程安排、學業(yè)要求、學習難度來講,高年級的要求會更低。
3.1.3 學業(yè)狀況。通過眾多學者對學習倦怠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學習倦怠現(xiàn)象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狀態(tài)普遍較差。
3.1.4 家庭因素。家庭結構、家庭收入、文化水平、父母親從事的職業(yè)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
3.2 內在個體因素
3.2.1 人格特質。Demerouti E認為人格、氣質與身心耗竭之間并不存在互相影響的關系。國內一些學者研究指出,學生在情緒方面表現(xiàn)出的穩(wěn)定性的差異會影響學習倦怠的產生,情緒穩(wěn)定性得分低的學生產生學習倦怠的現(xiàn)象明顯高于情緒穩(wěn)定性高的學生。
3.2.2 自我。研究者對自我與倦怠之間的影響研究主要是自我效能感、自尊及自我實現(xiàn)。Brissie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能夠影響個體的倦怠水平,效能感低者倦怠水平高。Ever 的一項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與個體的倦怠程度呈負相關。
3.2.3 應對策略。Johnson認為,對所發(fā)生刺激時的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應對方式是導致大學生產生學習倦怠的因素。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成熟、穩(wěn)定的應對行為與低水平的倦怠相聯(lián)系,消極的應對方式與高水平的倦怠相聯(lián)系。
3.3外在情境因素
3.3.1 情境特征。Branko認為,學校情境因素中的學習負荷對學生的學習倦怠容易產生影響。多數(shù)研究顯示,任務量大與倦怠水平呈正相關。Jacobs 等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任務量越大倦怠水平越高。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學業(yè)負擔過重是學生產生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
3.3.2 社會支持與倦怠。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與倦怠呈負相關。張治遙在學習倦怠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的人數(shù)和滿意度越高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越低。Buriseh,Matthia指出,社會支持能夠預測低倦怠水平。
4 學習倦怠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4.1研究基礎理論薄弱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學習倦怠的研究理論大多為借鑒國外研究成果而來,很少形成原創(chuàng)性且符合國內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入國內文化,形成具有我國本土特色的研究理論成果將成為今后關注的重點。
4.2 研究對象不夠廣泛
現(xiàn)有的研究多為某地區(qū),針對某個或某幾個學校學生的抽樣調查,樣本量小,且多以中學生、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少有研究高職學生和研究生群體的。
4.3 研究內容有待豐富
目前國內研究者對學習倦怠的研究多以影響因素為主,很少對學習倦怠提出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學習倦怠研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針對學生學習倦怠的情況得出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從而減少學生出現(xiàn)學習倦怠的情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4 研究工具有待改進
從研究工具來看,國內對學習倦怠的研究尚未編制出標準化、有權威性的量表。研究者使用的測量工具不是借鑒職業(yè)倦怠的量表,就是自編量表,因此出現(xiàn)了研究結論的差異,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探索并編制出結構合理、信效度高、本土化色彩強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為診斷及干預大學生學習倦怠提供科學有效的工具應成為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