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獨”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態(tài),卻也是最富意蘊的哲理呈現(xiàn)?!耙恢Κ毿恪惫倘粍尤?,但似乎不及“萬紫千紅”美麗;“獨當一面”誠然神勇,但似乎不如“眾志成城”牢不可破。人們需要團結(jié)合作,但也離不開“寧靜獨處”;人們需要溝通交流,卻也少不得“特立獨行”?!盎ㄩg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寂寞,也是自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高風亮節(jié),但又何嘗不是悲愴孤獨?!蔼殹庇袝r不太完美,有時是一種需要,有時則是一種應(yīng)該追求的境界。
你對“獨”有什么體會和見解?請自選角度,自定文體(詩歌除外),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提示】
“獨”,常見的含義是一個人、獨自。如古詩詞中的“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李煜《浪淘沙令》),“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一剪梅》),等等。以此引申,“獨”字還有諸多涉及精神與人格內(nèi)涵層面的意義:“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李白的清高;“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陳子昂世無伯樂的悲愴;“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柳宗元的堅守;“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是毛澤東的豪邁;“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是陸游的失意;“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是鄭思肖的堅貞;“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是蘇軾的孤傲;“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是王維的清遠;“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是王安石的耿介;“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是魯迅的孤獨……
再聯(lián)系材料,“獨”可以是“一枝獨秀”,可以是“獨當一面”,可以是“寧靜獨處”,也可以是“特立獨行”。這里的“獨”既是一種存在,也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人格操守、人生境界。學生只有明白了“獨”豐富的內(nèi)涵,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好文章來。盡管材料中提到“萬紫千紅” “眾志成城”,但文章不能離開“獨”而大談合作、團結(jié),因為文章的切入點是對“獨”的體會與見解。
獨 弦
王 瑩
爺爺?shù)南覕嗔恕?/p>
故事要從爺爺家那個小院說起。爺爺拉得一手好二胡,記憶中有無數(shù)個星光閃爍的夏夜,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搖著蒲扇坐在小院的老槐樹下,聽爺爺拉二胡。爺爺拉二胡的時候搖頭晃腦,閉著眼陶醉在自己營造的世界里,繁星也為之沉醉。
前幾天,爺爺抱著他視為珍寶的二胡失足摔下了樓梯,摔傷了一條腿,二胡的弦也斷了一根。我到爺爺家的時候,整日未見到他。問奶奶,奶奶只是嘆氣。夜里,正睡得迷糊時突然聽見開門聲。我忙披衣起身,透過窗戶,借著小院里那盞小燈,我看到了爺爺。他坐在老槐樹下那把他不知演繹了多少人生樂章的椅子上,輕輕地、一下一下地撫摸著那把二胡,那把獨弦的二胡,就像是母親懷抱著受傷的孩子。
一會兒,爺爺站了起來,一步一步趔趄著走向房間。我這才看到,爺爺一只腳上穿著一只草鞋——那種常在集市上看到的十塊錢一雙的草鞋,另一只腳上套著爸爸買給他的“耐克”,那個夸張的“對號”在夜里散發(fā)著驕傲的光。爺爺一步一步地走著,兩條腿越分越開。
爸爸心疼爺爺,接爺爺去醫(yī)院檢查傷勢。一上車爺爺就問起那個民間專家的事。爸爸告訴他那唯一一個專做牛筋弦的老藝人還沒有消息,現(xiàn)在要去找能夠修復(fù)這把琴的人恐怕很難。爺爺一下子神色黯然,流露出一股難以言說的悲傷。我知道爺爺一定是想到了兩個字,對他來說那么殘酷的兩個字——失傳。
在醫(yī)院整個檢查過程中,爺爺始終一言不發(fā),也似乎完全聽不到醫(yī)生的詢問與勸慰?;氐杰嚿希夷闷馉敔?shù)亩屑毧戳丝?,那琴身上有精致的花紋,像是哪個古廟里的裝飾?像是什么工藝品上的雕刻?不,都不是這個樣子,它更像爺爺縱橫錯綜的手心紋路。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撥了撥那根獨弦,二胡的弦撥不出多大的聲響,只是帶著二胡特有的悲愴。我不知這悲愴是來自于這根獨弦,還是從那缺失的弦的傷口源源不斷地流出……
爺爺又抱著他的二胡出門了,他站在繁華的市中心,面對車水馬龍,面朝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面向應(yīng)有盡有的百貨公司……他抱著他獨弦的二胡,他帶著他對二胡深沉的愛,他不知道,這個城市還有誰可以彌補他這根獨弦。
【點評】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斷弦寫出了爺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知音難覓,爺爺是孤獨的,這是“獨弦”的第一層意蘊;物質(zhì)社會中,人們關(guān)注的是物質(zhì)本身,一如“爸爸”給“爺爺”買了“耐克”鞋,卻不知老人的精神需求,也無法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這是“獨弦”的第二層意蘊;“爺爺”的“獨弦”在現(xiàn)實中已找不到補救的方法,等待這美好的二胡只有唯一的下場——失傳,這是真正的“獨”,這是“獨弦”的第三層意蘊;現(xiàn)實中是否還有很多老一輩人的美好東西或技藝,也最終會像“獨弦”的二胡一樣不復(fù)存在?這是“獨弦”的第四層意蘊。文章以“獨弦”為題,一詞經(jīng)緯,演繹出了世人所忽視的種種深刻意蘊,頗有大家風范。語言上,文章多處運用倒裝句式,也很好地突出了主旨。
留一處孤獨的余地
陳楚穎
在寂靜的夜里關(guān)上燈,蜷縮在墻角避開塵世的喧囂,這樣的寧靜,是不是可以平息超速的脈搏,讓血液重新在血管里安穩(wěn)流淌。黑是最純粹的黑,像是能吞噬脆弱的靈魂;靜是最透徹的靜,像是能穿透單薄的心房。那些漸欲迷人眼的亂花,都在這番沉默里化作無聲哭泣的塵泥。在這樣的沉默與孤獨里,才有了思考的余地。誰知在那千百年前,釋迦牟尼是否也是在七葉菩提下,有著孤獨的思考,從而大徹大悟?
表盤里飛速旋轉(zhuǎn)的指針,鋼筋水泥碰撞的聲響,霓虹燈變幻莫測的光芒,人們讓這個原本純粹的世界變得光怪陸離。聽從心中欲望的野獸放肆叫囂,沿著高速公路飛馳,試圖把地球轉(zhuǎn)動加速,卻忘了緩一緩腳步,尋一處能讓躁動的心平靜下來的地方,想一想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問題:人生之于自我是什么?有什么意義?所謂社會是人的社會,人不能完全脫離社會,但給自己留一步獨自思考的余地又有何妨?
西藏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是佛教的圣地。有碧藍浩渺的天空,有一望無垠的草原??粗菢拥奶炜?,天地間仿佛只余一人,坐觀天地,無喜無悲,無欲無求,時間有若靜止,風洗凈耳畔的嘈雜。這是只屬于一人的世界,也最能讓浮游的心在這份難得的孤獨中沉淀。
這孤獨不是不容于人世,人類的屬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脫離這個群體獨立存在,那樣的孤獨,幾乎讓人失去精神上作為人的資格。在孤獨中思考,只是給自己留一個獨處的空間,留一處寧靜的余地,免去太焦躁而跌倒的危險。孤獨是一種心境,思考不在于玄奧的答案。
有人說,水下20米的世界令人淪陷,只有微弱的陽光穿透海平面到達那里,綠色的水藻在水的流淌中浮動,聽不見一絲聲響,像是來到了另一個星球。沒有那些浮躁,只有平靜,讓人在海洋的寬容里思緒泉涌。那么,荷西,你是不是淪陷了呢?
普羅旺斯的花海、復(fù)活節(jié)島的巨人石像、西雙版納的野象谷……這世界上又有多少地方因為人類的喧鬧失去了本真呢?
獨,是吾輩為人的本能需要,是一種思考的態(tài)度。
【點評】
這個社會太喧嘩,這個世界太浮躁,鋼筋水泥碰撞的聲響,霓虹燈變幻著莫測的光芒,心中欲望的野獸放肆地叫囂,人們試圖把地球轉(zhuǎn)動加速……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需要讓躁動的心平靜下來,給自己留一處獨自思考的余地,讓世界保持一份原有的本真,讓人恢復(fù)精神上作為人的資格。作者的這份修為與見解,這種思考與參悟,輔之熟練地運用對偶、反問、設(shè)問、擬人等修辭手法,詞語超常搭配的巧妙處理,句式整散結(jié)合的靈活變換,使得文章脫穎而出,厚重而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