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周圍有一些仁人義士信誓旦旦地說:言必出,行必果。他們那副堅貞不渝的面孔會讓所有人為之動容。其實這句話是從孔子的《論語·子路》中演化而來的,它的原句為“言必信,行必果”。是要人們堅守自己的承諾,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
且慢,我們仔細斟酌,說出來的話就必須去實踐嗎?我們再來看孔夫子的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边@里的小人并非指壞人,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原來孔夫子對這種行為的評價并不高。是我們大部分人誤解了其中之意,看似言之鑿鑿,其實難以立足。
還是孔夫子的一個故事,話說孔子周游列國,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蒲人把孔子包圍,提出了一個條件,只要他答應(yīng)不去衛(wèi)國,就放他走。孔子當即答應(yīng)了,蒲人的包圍一撤,孔子立刻招呼弟子:走,我們?nèi)バl(wèi)國。面對弟子們對“言必信,行必果”的質(zhì)疑,孔子輕松地說“要盟也,神不聽”。在威逼下做出的承諾,神都不聽了,我們?nèi)水斎灰膊挥寐?,更不必因為自己的“言出”而“行果”?/p>
有位朋友從小酷愛寫作,曾當眾許下承諾,將以寫作作為畢生事業(yè)??伤耦^苦干十余年,寫作方面毫無長進,倒是偶爾的一幅畫作得到了專業(yè)人士的大力褒獎。此時,他該信守承諾還是及時剎車,改變方向呢?當然最終明智的他選擇了“行不果”,把精力用到了畫作上,假以時日,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當有朋友拿他當初的承諾取笑時,他則輕松地說,緣木求魚更可怕。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所出之言是個錯誤時,“行不果”則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驚喜。
當我們“言必出”后,一定要審時度勢,認真分析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和事件本身的利弊,做到“言必出,行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