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空間,太令人沮喪了。在各式各樣的對話空間里,有人說謊,有人誤導(dǎo),有人偏執(zhí),還有人蠻暴。這一切,讓太多人失去公共辯論的興致與能力,選擇傾聽、沉默或者封閉。
這種例子實在太多。很多人都會有種直觀感受,就是經(jīng)過“方韓大戰(zhàn)”,韓寒極具關(guān)注度與傳播性的博文近乎絕跡,不再以評述公共事件來構(gòu)筑自身形象的韓寒,盡管還不時會以廣告代言與賽車手的身份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但不容爭議的事實就是,他在無數(shù)人心中曾經(jīng)樹立的那個符號意義包裹的公共價值,在迅速消解。很多人當然就不再喜歡這樣的韓寒。
前幾天,陳丹青在接受采訪時說,他一點都不關(guān)心韓寒抄襲不抄襲,“如果有一天說這個文章是他爸爸寫的,我連他爸爸一起喜歡。很好,那么好的文章,你寫寫看,然后你想有這么多粉絲嗎?你就試試看?!边@樣的話,在網(wǎng)上又引起一片爭議,比如,方舟子就說:“此人(陳丹青)沒誠信觀念,也無是非觀念。”
孤立看陳丹青那句話,肯定容易讓人覺得不理性。其實,陳丹青此話前后,都有太多鋪墊,比如,他闡述了當前社會對八卦的饑餓感,人們的知情權(quán)困境,以及人被動地處于容易被誤導(dǎo)的鏈條上。陳丹青以前很認可韓寒,像很多從韓寒博文中有所受益的人一樣,對韓寒也可以有很多獨特的偏愛。這種偏愛,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多不是指向個人,而是個人作為符號本身被賦予的價值意義。
如果能理解這些語境,相信就會更容易接受陳丹青為什么要說“如果文章是韓寒爸爸寫的,就連他爸爸一起喜歡了”。作為一個新聞人,我深知還原真相是多么重要,分清是非是多有意義。只是,在一個僅靠個人來還原真相并不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里,在一個僅靠個體辨別是非并不客觀的條件下,個體最需要挑戰(zhàn)的,是剝奪真相的體制與威權(quán),而不是加入到私斗中,去惡化公共對話空間。太多進行道德攻訐的公共對話空間,本身就讓還原真相與辨別是非失去正當途徑。
我更想說的是,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守住自己喜歡的自由,是很重要的事。當前,幾乎沒有哪一個偶像是不可打破的。特別是,靠道德攻擊打破偶像,已經(jīng)成為慣性。與韓寒遭遇相似的,還有央視記者柴靜。就在她以《看見》照亮很多人內(nèi)心的時候,有些人的眼睛不是去發(fā)現(xiàn)柴靜傳遞的公共價值,而是盯住了這個女人的私生活,在她的一堆婚戀情史中,挑出男人風流失德、女人小三上位之類的花邊八卦。當柴靜成為八卦主角,太多人慢慢也就看不見那個在沉靜傳遞力量的柴靜了。
在微博上,不時就會看見有所謂的“公知”在進行罵戰(zhàn),有時甚至要上演武斗,罵戰(zhàn)爭執(zhí)竟然還聚焦到曾經(jīng)誰給誰資助了多少錢,送過幾碗飯,討錢討飯的口水,實在令人大跌眼鏡。在一個充滿私德攻擊、忽視文化語境、缺乏共同價值的對話空間里,個體之間陷于過多爭議實在沒有意義。一個人,當自身所處的對話空間不再真誠,當面對的交流環(huán)境沒有意義,就應(yīng)該懂得回歸自我,給自己最大的自由。只有當每個人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自由,這個社會才能擁有更大的自由。
正因如此,我很理解并尊重陳丹青說的“連韓寒爸爸一起喜歡”,同時也希望再看到曾經(jīng)打動很多人的那種韓寒博文,也同樣希望人們還是懷著與過去一樣的心情去欣賞柴靜的文字與節(jié)目。我也堅信,在一個并不理性的公共空間里,唯有先以基本的禮儀與文明來尊重每個人,去守護他喜歡的自由,才能讓更多人走向理性的有品質(zhì)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