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理念即是“以人為本”,落實到中職學校學生管理之中,就是要以學生和學生管理人員為本。文章從人本管理的內涵入手,探索中職學校學生的行為特點及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學生管理內涵,并提出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觀念、目標、手段及內容的全方位創(chuàng)新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人本管理;中職;學生管理;創(chuàng)新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是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所應遵循的指針和工作不斷深化發(fā)展的力量源泉。探索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學生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模式和手段,意義重大。
一、人本管理理念內涵及中職學校學生特點研究
人本管理理念,歸根結底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和思想,是人本原理在管理實踐中的體現和應用。“以人為本”,最早源自于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他在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內核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義”的哲學口號。而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管仲就明確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本头从沉巳吮镜乃枷雰热?。
就中職學校而已,以人為本,首先是以廣大的中職學生為本,深切把握學生基本的特點及需求,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發(fā)展學生,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和合理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僅要為學生的求學需要,同時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不僅要讓他們學的好,還要讓他們活的好,健康成長,使他們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誠實守信,友愛互助,正確的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其次,是以廣大的學生管理工作者為本,既要把學生管理工作納入到學校的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中去,從各個層面給予學生管理者一定的關懷、支持,賦予其一定的職責和權利,同時又要處理好長期目標與近期和中期目標的關系,使學生管理得到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逐步實現管理目標,真正做到管理為學生服務、管理為學生做實事。
近年來,由于受生源素質的影響,作為中職學校人本管理重點的整個學生群體越來越呈現出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的趨勢,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也明顯降低。呈現出“一差、一低、一多”(即行為習慣差、學習熱情低、違紀現象多)等多種普遍現象。若想真正地擔當起中職學校培養(yǎng)合格技能人才的目標,真正把學生的成長當做教育的終極目的,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首先必須深刻把握學生的行為特征,并根據學生行為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筆者在中職學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具體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現階段的中職學生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行為特點:一是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目標不明確的心理特征。來到中職學校的學生,95%以上的學生都是因為成績較差無法考上重點高中而不得已做出的一種選擇,在他們的心目中,來到中職學校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而已,心里充滿失落與自責。在社會上對目前的中職學生有一種蔑視和瞧不起,認為中職學生素質低下,沒有出息,導致了部分學生極端地自卑,自暴自棄甚至中途放棄學習;二是熱衷于新鮮事物,容易隨波逐流。由于中職學校學生正處于十四五歲這個容易叛逆的年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誘惑,來自于不同地方的學生集聚在一起,有一種因“同病相憐”的感覺,他們喜歡迷戀網絡、追逐明星,對學習缺乏興趣;三是這一群體比較敏感,自我意識不夠健全?,F階段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環(huán)境優(yōu)越,部分學生從小嬌生慣養(yǎng),養(yǎng)尊處優(yōu),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意志薄弱,學習惰性強,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正確對自己做出評價,思想觀念相對弱化,做事處世急于求成,對社會回報期望值明顯偏高;四是這一群體思維敏捷,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這批學生雖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習成績不太理想,但他們思想敏捷,動手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適應性強,同時由于在中學階段學業(yè)方面的因素導致自身自卑和壓抑,在一個新的環(huán)境容易將這種壓抑宣泄出來,通過自我的努力尋找機會表現自己,往往能充分展示出應試教育之外的各類素質和潛能。
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基本內涵
在深刻了解中職學校學生行為特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職學校的具體實際,筆者認為,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基本內涵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思想觀念要以學生為本
對于學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來說,應把每一個學生看成人格獨立、地位平等的人,深刻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愛好習慣、個性特點、學習目標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明白并時刻想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搞不好管理。在管理中要賦予學生以關愛,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與信任學生,考慮學生的根本利益,顧及他們經濟上、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承受能力。
2.方法手段要以人為本
對于中職學生的管理應該結合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及行為特點,采取多種形式并且能為學生所接受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選擇既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容易讓學生理解心理接受并且自覺自愿地去遵照執(zhí)行;同時選擇的方式方法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努力做到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人際實際、學習實際,全面地把握好學生的真情實感,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校園文化建設以學生為本
在學校營造良好的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廣播、宣傳欄、板報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向學生宣傳正面的典型。要合理組織各類社團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體現高雅和健康的精神面貌,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感受校園文化的生動活潑,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最終促進整個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心理,真正做到文化育人、環(huán)境育人。
4.德育建設以學生為本
加大對廣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形成為一種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為廣大的學生提供正能量,真正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育學生樹立對黨和學校感恩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增強熱愛學習的源動力;幫助學生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維護學生的合理權益,針對學生提出的合理需要盡量解決和滿足,通過構建良好的德育教育平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5.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本
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及個人喜好,對于學校和專業(yè)的選擇也千差萬別。要認可并尊重每個學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理解并尊重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家庭、性別、年齡、成長環(huán)境、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等的個性差異?!耙詫W生為本”就是要承認并尊重學生中存在的這種個體差異,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三、基于人本管理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
1.管理觀念創(chuàng)新——牢固樹立“人本管理”和“依法管理”的理念
學生是學校之本,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的一切,學生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主體。因此,樹立人本管理(即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是相當重要的。一是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在學生管理工作的全過程中努力學會重視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發(fā)展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愛,努力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二是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一方面,既要努力把握學生的整體特質及心理行為特征并針對群體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同時更應該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中,了解學生個體的心理感受,真正做到對每個學生負責,對每個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無論在課堂還是平時的課余生活過程中,學生管理人員既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及通過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堅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注重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因材施教,同時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平等待人而不高高在上,解決學生問題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聽從學生的合理化建議;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和談心,充分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三是學校應努力制定出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并能激發(fā)學生潛能的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效果和質量進行合理的跟蹤和評估,優(yōu)化服務及管理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管理和制度的制定之中,體現學生為本的原則,真正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和空間。
2.管理手段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豐富、活躍的校園文化
首先應建立一個集學生、學校、系部為一體的服務管理網絡。學校在其中提供政策的指導和管理的全盤主導,系部成為學生管理的主力,根據實際探索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學生成為管理的核心,自覺自愿接受學校及系部的管理,但管理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為管理而管理,而是要讓學生在管理中成長和提高;學校和系部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學習培訓、技能實踐、就業(yè)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維權助困等多方面的信息資源,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通訊手段,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先進通訊工具的大規(guī)模使用,促成了學生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大幅度形式多樣化。學生管理人員要充分借助于先進的通訊媒體,靈活機動地掌握先進的工具和手段,通過網絡平臺、手機平臺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聯系,在一個相對不受約束的虛擬空間中聆聽學生最真實的聲音,努力實現對學生的無縫關懷和關注,引導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正確處理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辯證關系,教會學生學會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事相統(tǒng)一。
第三學校要加大投入,盡力發(fā)掘整合學校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并加以提煉和充實完善并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多樣的方式在學生中加以推廣和普及,通過認真辦好學院的廣播,櫥窗,刊物等教育陣地積極弘揚主流文化,向廣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同時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或創(chuàng)建學生自我管理的組織、團隊、協會、興趣小組等并定期組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豐富活躍學校文化,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風貌的空間和平臺,真正能讓其張揚個性,釋放亮點,燃燒激情,從中認識自己潛在的能力價值。
3.管理目標的創(chuàng)新——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管理
一是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下,學生處于完全的從屬和被動地位,對老師言聽計從,缺失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很難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老師填鴨式的教育和管理,不但沒有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還讓學生有很多的反感和反抗,因而學生管理工作經常出現監(jiān)管不到位和管理滯后的現象,甚至在學生出了問題才強化管理,無法避免的形成了教師與學生的對立情緒。學生若能主動參與管理,即自我管理,將在很大程度上動搖其從屬和被動地位,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僅把自己看作是受安排、挨管理的被動求學者,達到他們“跳出自身”管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制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鍛煉了自己,既學到了“立業(yè)之本”,又學會了“做人之道”,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也明顯增強,為日后的就業(y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修改針對學生的總體素質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方式要不斷進行改革,衡量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不僅要關注他的學業(yè)成績,更應該在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科學公正、寬嚴適度,真正把一個學生的全面整體素質作為衡量的最終結果,要鼓勵學生各項才能的激發(fā),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輕松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職學校尤其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評價,更應看重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4.管理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學生管理的全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一是新生入學教育。對新生進行初步的專業(yè)思想、集體主義、組織紀律性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初步熟知學校及專業(yè)的相關情況,努力形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追求,明確學院的管理制度和體系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理應遵守的行為和準則;
二是學習中的養(yǎng)成教育。努力挖掘文化課和專業(yè)課程內在的德育內容,通過多種豐富多彩的方式和手段,結合課堂知識的傳授以及課外活動,反復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學習紀律,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教育,在學校學習的兩年時間內,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學與德的提升;
三是實習期的自我教育。重點培養(yǎng)學生勞動觀念、職業(yè)意識、敬業(yè)精神、職業(yè)紀律、職業(yè)責任感及職業(yè)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能力。通過親身體驗未來將要從事的專業(yè)工作,讓學生自覺進行相關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規(guī)范、反污染、拒腐蝕的學習,并在實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職業(yè)行為和習慣;
四是畢業(yè)前的職業(yè)觀教育。通過職業(yè)輔導或相關的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采取集中講授與個別交流的方式,與學生深入交流實習心得,分析就業(yè)環(huán)境,指導學生勇于面對現實,直面就業(yè)競爭并能實事求是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做好由學生到職場人員的思想準備;
五是就業(yè)后的跟蹤教育。通過建立起畢業(yè)生跟蹤長效機制,及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工作情況及專業(yè)動態(tài),并給予學生相關專業(yè)及業(yè)務上的聯系和指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同時通過信息反饋獲取企業(yè)及專業(yè)供需狀況,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朱萍.關于加強高職學生管理的幾點思考[J].高等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5).
[2]羅敏杰,唐冬生.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5(12).
作者簡介:羅毅剛(1971—),男,湖南常德人,常德財經學校保衛(wèi)科科長,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與安全保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