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皮膚病,主要發(fā)生于面部和胸背等處。表現(xiàn)為黑頭粉刺,丘疹、膿瘡、結節(jié)、囊腫等。相當于中醫(yī)的肺風酒刺,面瘡等名稱?!吨T病源候論·面瘡》記載:“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疾患。
病因病機
現(xiàn)代醫(yī)學病因尚不十分明確[1],多認為與體內(nèi)雄性激素水平增多有關,因皮腺分泌排泄不暢,毛囊內(nèi)痤瘡棒狀桿菌等大量繁殖,最終產(chǎn)生游離脂肪酸刺激毛囊而致。
近期有人證明痤瘡患者與微量元素關系密切,如缺鋅可能會影響對維生素A的利用,促使皮囊皮脂腺的角化,如缺銅會削弱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等。可見痤瘡患者微量元素鋅銅鐵低下,錳升高可使體內(nèi)脂肪代謝、性激素分泌受到一定影響,以及人體的免疫機制,皮膚抵抗力低下、便秘,精神緊張都與本病有一定的關系。
祖國醫(yī)學《外科大成》論肺風酒刺說:“肺風由經(jīng)血熱郁滯不行而生酒刺也”,是肺經(jīng)積熱上沖顏面熏蒸肌膚,致使局部血熱蘊阻,氣滯瘀滯而生紅斑、疙瘩。此外顏面系陽明經(jīng)循環(huán)部位,若過食辛辣炙煿肥甘厚之品,使?jié)駸醿?nèi)生,而氣機不利,失降失調(diào),濕熱結于內(nèi),不能下達,反而循環(huán)上逆顏面,蘊阻肌膚而成。又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脾失健運則痰濕內(nèi)生,凝滯肌膚,面部血液豐富,肌膚薄弱凝滯面部而發(fā)生痤瘡。
臨床表現(xiàn)
初起多為黑頭粉刺[2],加壓后,可見頭部呈黑色而體部呈黃白色半透明有一粒脂樣排出,皮疹頂端可見出現(xiàn)小膿瘡;破損或吸收后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小凹狀瘢痕。嚴重患者,可見蠶豆至指甲大的結節(jié)或囊腫,囊腫又可化膿,形成膿腫,破潰后常形成竇道或瘢痕,并常伴有油性皮脂溢出,皮損顏色淡紅或紫紅。
發(fā)病部位以顏面為主,亦可見于胸背上部及肩胛處,胸前、頸后、臀部等處也可發(fā)生,自覺瘙癢或疼痛常對稱分布。
治 療
痤瘡病程纏綿,往往此起彼伏,新疹不斷繼發(fā),有時可遷延數(shù)年較為頑固難愈。祖國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雜病源流犀燭》曰:“風刺、粉刺、痤刺、肺風粉刺皮膚瘙癢等癥或由風客皮毛或由痰漬臟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風濕相博熱,治之具當以陽明為主”。根據(jù)病因和臨床經(jīng)驗及現(xiàn)在科學認識針對此癥制定出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利濕降濁的消痤散(丸)以期達到痤瘡在短期內(nèi)治愈,且不易復發(fā)。
處方:金銀花30g,白花蛇舌草30g,黃芩15g,丹參15g,連翹15g,蒲公英30g,焦山楂2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炒白術12g,桑白皮10g,牡丹皮15g,生地20g,夏枯草15g,皂角刺6g,白芷6g,枳殼12g。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利濕降濁。主治:痤瘡、丘疹、膿瘡、結節(jié)、囊腫伴有皮膚油膩、食欲不振等。
方解:金銀花、白花蛇舌草、黃芩、夏枯草、連翹有清熱解毒、消散疔瘡,生地、丹參、牡丹皮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炒薏苡仁、茯苓利濕降濁,炒白術、枳殼、山楂健脾理氣、燥濕脹滿,白芷、皂角刺拔毒排膿、活血消腫、軟堅散結?,F(xiàn)在醫(yī)學證明連翹、黃芩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癥生出;黃芩還可以降低垂體分泌腺激素的作用;丹參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紊亂;夏枯草有很廣的抗菌譜作用等。故臨床治療時應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依據(jù),并結合現(xiàn)代病因學和藥理研究遺方用藥,治療痤瘡才能取得顯著的療效。
制備方法:①顆粒劑:取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等15味中藥加水(蓋過藥面15cm)浸泡0.5小時加熱煎煮,第一汁1小時,第二汁45分鐘,合并2次濾液,過濾、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1.30~1.32,85℃),冷卻,另取炒薏苡仁、焦山楂(去核)烘干(80℃),粉碎成細粉(120目),備用,取稠膏加入適量淀粉、炒薏苡仁、焦山楂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60~80℃),整粒,用鋁塑復合膜包裝。規(guī)格:10g/袋,10袋/包。服用方法:口服,3次/日,10g/次,飯前半小時服用,連服7天1療程。②藥丸:按濃縮丸的制備方法,用泛制法制成濃縮丸服用。
觀察方法和療效判定標準
分別于初4個療程后復診時計數(shù)每例患者面部非炎性皮損傷、炎性皮損數(shù)及總皮損數(shù)。皮損消退90%以上,無新疹出現(xiàn)為痊愈,皮損消退60%~80%?;静怀鲂抡顬轱@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30%~59%。無新疹或有少許新疹發(fā)生為有效,皮損消退不足30%,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n]×100%。
總 結
本研究對100例痤瘡患者通過3年的臨床療效觀察,結果痊愈31例,顯效39例,有效2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3%,不良反應有3例,出現(xiàn)大便稀薄,囑其飯后沖服,癥狀緩解,未影響治療。其他患者未發(fā)現(xiàn)其他明顯不良反應,療程結束后,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均無異常。
參考文獻
1 金子剛.中醫(yī)外科學[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92.
2 吳春華.皮膚病[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