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目的:探討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呈報的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臨床表現及結果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抗菌藥物不良反應中,靜滴給藥引起不良反應107例,頭孢菌素類引起的不良反應56例;在臨床表現中,以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較多(74例),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結論:提高抗菌類藥物臨床應用合理性,加強對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監(jiān)測。
關鍵詞 抗菌藥物 不良反應 報告分析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反應[1]?,F將我院呈報的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析,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我院2009-2012年向省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上報的抗菌藥不良反應 162例,按照患者年齡、性別、藥物種類、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分類統(tǒng)計分析。
結 果
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性別:162例不良反應報告中,男87例(53.70%)、女75例(46.30%),年齡≤15歲23例、16~60歲118例、≥61歲21例。
不良反應相關抗菌藥物:根據2010年版臨床用藥須知的分類方法,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抗菌藥物的類別及構成比: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頭孢菌素類34.57%;喹諾酮類26.54%;青霉素類12.35%。見表1。
不良反應與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在不同的給藥途徑差異較大,以靜滴發(fā)生率最高107例(66.05%);其次為口服51例(31.48%),肌內注射和靜脈注射各發(fā)生3例(各1.85%),外用的發(fā)生1例(0.62%)。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抗生素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中最常涉及的器官或系統(tǒng)是皮膚及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等,見表2。
討 論
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中,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青霉素類藥物出現不良反應較多,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結果相近[2]。在頭孢菌素類藥物當中發(fā)生不良反應最多的要數頭孢曲松,主要表現為涉及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損害等。在喹諾酮類藥物中發(fā)生不良反應最多的為左氧氟沙星,其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出現這種結果與目前抗菌藥物過度應用,甚至濫用密切相關,現在我們對抗生素的應用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不規(guī)范現象,這主要是由于目前抗菌藥物發(fā)展速度迅速、種類較多等原因引起。對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之定義為“抗菌藥物的成本—效益應用,也就是說以最低的藥物使用來發(fā)揮最大的臨床效果,這樣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發(fā)生不良反應和藥物耐受的可能”[3]。其要求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明確診斷;②合理選藥;③制訂合理的給藥方案;④合理聯(lián)合用藥;⑤防止濫用。
統(tǒng)計結果顯示,靜滴給藥引起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口服給藥。之所以有這樣現象可能與現在主要是通過靜滴給藥有關。醫(yī)務人員應避免因操作不當如配伍不當、放置時間過長、藥液濃度過高、滴注速度過快或過慢等因素引發(fā)的藥品不良反應。同時嚴格掌握藥物使用的具體指征,做到能口服堅決不予注射,能肌內就不靜脈給藥,選擇合理的用藥途徑,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及預防嚴重的不良反應。
我們在平時工作中應用抗生素時不僅要注重其藥物療效,同時也要高度重視不良反應的發(fā)生?,F如今盲目聯(lián)用抗菌藥、大劑量沖擊、長時間應用等不規(guī)范的現象比比皆是,是引起不良反應甚至是嚴重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產生細菌耐藥性的根本原因,應引起廣泛關注。我們身為臨床醫(yī)務工作人員,應當身體力行,嚴格按照規(guī)定應用抗菌藥物,加強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在平時的工作當中,應用抗菌藥物之前,要對患者病史進行一個仔細的了解,選擇對其最為有益的藥物,在藥物使用劑量以及使用時間上嚴格把握,個體化用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可能的使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鐘世敬,陳偉民,張全英.203例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抗感染藥學,2009,6(1):59-61.
2 張敏紅.463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J].海峽藥學,2009,21(4):172-173.
3 胡書佑.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