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③,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fā),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fù)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fā),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fù)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注】①萬歷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吳縣令,期間多次游覽虎丘?;⑶?,蘇州名勝之一。②蔀(bù)屋:草席蓋頂?shù)奈葑?,指窮苦人家昏暗的屋子。③瓦釜:用黏土燒制的鍋,這里比喻粗俗的歌聲。
⒈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櫛比如鱗
櫛:梳子的齒。
B.無得而狀
狀:描繪。
C.屬而和者
屬:屬于。
D.最可觴客
觴:酒杯,以酒招待。
⒉下列句子中,全是直接表現(xiàn)中秋之夜虎丘市民唱歌賞歌盛況的一組是( )。
①簫鼓樓船,無日無之 ②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③檀板丘積,樽罍云瀉 ④唱者千百,聲若聚蚊 ⑤清聲亮徹,聽者魂銷 ⑥飛鳥徘徊,壯士下淚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⒊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般游記總是以自然景觀作為記述重點,而本文卻將觀照的焦點對準了人情,所記的主體是帶有濃郁民俗意味的吳地游樂景觀。
B.本文構(gòu)思巧妙,有的地方看似平淡,卻大有深意。例如開頭先寫虎丘“無高巖邃壑”,明為貶抑,實則為下文寫游樂情景鋪墊。
C.作者曾經(jīng)多次游覽虎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以時空變換為序,具體描繪了作者最后一次中秋之夜在虎丘欣賞歌唱的情景。
D.最后一段借景抒情,對“烏紗之橫,皂隸之俗”的官場流露出不滿和鄙視,抒發(fā)了作者追求恬淡、清靜生活的情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
⑵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參考答案
《虎丘記》:
⒈C(“屬”,在本句中應(yīng)解釋為“連接,跟隨”。)
⒉A(①不是中秋之夜的特有情況;⑤⑥重在寫最優(yōu)秀的一個人的歌唱情景;⑥還是間接描寫。)
⒊C(本文并不是“具體描繪了作者最后一次”游覽虎丘的情景,而是將多次游覽的感受綜合起來,化而為一加以描述。)
⒋⑴(等到)分隊安排,爭相以歌喉比高低;雅樂和俗樂各個陳獻后,美和丑自然區(qū)別開了。
⑵我既然已經(jīng)辭了官,恐怕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旺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sh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