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陸行則勞,水行則逸。然游山者,往往多陸而少水。惟武夷兩山夾溪,一小舟橫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聲響。客或坐或臥,或偃仰,惟意所適,而奇景盡獲。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宮,下曼亭峰,登舟,語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過一曲,汝必告?!庇谑且磺劣衽?,三峰比肩,睪如①也。二曲而至鐵城障,長屏遮迣②,翰音難登。三曲而至虹橋巖,穴中庋柱拱百千,橫斜參差,不腐朽亦不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書院。六曲而至曬布崖,崖狀斬絕,如用倚天劍截石為城,壁立戌削,勢逸不可止。竊笑人逞勢,天必夭閼之,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凌逼莽蒼,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徑愈仄,竹樹愈密。一樓憑空起,眾山在下,如張周官《王會圖》,八荒蹲伏;又如禹鑄九鼎,罔象、夔、魈③,軒豁呈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風起,萬怪騰踔,如欲上樓。揭煉師能詩與談,燭跋,旋即就眠。一夜魂營營然,猶與煙云往來。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巖,是武夷之八曲也。聞九曲無甚奇勝,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學古文者也,以文論山:武夷無直筆,故曲;無平筆,故峭;無復筆,故新;無散筆,故遒緊。不必引靈仙荒渺之事,為山稱說。而即其超雋之概,自在兩戒外別豎一幟。余自念老且衰,勢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請嘆觀止。而目論者,猶道余康強,勸作崆峒、峨眉想。則不知王公貴人,不過累拳石,浚盈畝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發(fā)種種矣,游遍東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懷哉?援筆記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注】①睪如:高的樣子。②迣(zhì):遮攔。③罔象、夔、魈:傳說中的水怪、木怪、山鬼之名。
⒈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洵游山者之最也
洵:確實。
B.三峰比肩
比:對比。
C.穴中庋柱拱百千
庋:設置。
D.天必夭閼之
閼:使停止。
⒉下列句子中,全是描繪武夷山高峻陡峭的一組是( )。
①長屏遮迣 ②崖狀斬絕 ③勢逸不可止 ④凌逼莽蒼 ⑤八荒蹲伏 ⑥萬怪騰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⒊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武夷山最令人愜意的是游山不必全部徒步攀登,但要游遍全山也要二者結合。作者所記的奇美景色有水行所見,也有陸行所見。
B.為了突出武夷山高峻、陡峭的特點,文中詳細描寫了六曲、七曲的瑰奇景色。這樣的安排也表現(xiàn)了文章詳略恰當?shù)膬?yōu)點。
C.文末寫自己對能夠游覽武夷山感到慶幸,又寫自己從此不再想游覽其他的山,這也從側面突出了武夷山景色的盡善盡美。
D.古人往往從日常生活中感悟道理。本文作者也從游山中悟出了寫作的道理,即寫文章要無直筆、無平筆、無復筆,要講究創(chuàng)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客或坐或臥,或偃仰,惟意所適,而奇景盡獲。
⑵則不知王公貴人,不過累拳石,浚盈畝池,尚不得朝夕游玩。
參考答案
《游武夷山記》:
⒈B(“比”,在本句中應解釋為“并列”。)
⒉B(①寫山勢重疊緊密;⑤突出樓高;⑥描寫的是夜晚的聲音。)
⒊D(本文是以寫文章來評論山的特點,而不是從游山中悟出寫作道理。)
⒋⑴游客有的坐有的臥,有的躺著臉朝上,只是順著心意舒適,而奇妙的景色全都能看到。
⑵(他們)卻不知道王公貴人,不過堆積些拳頭大的石塊,開挖一畝大的池塘,還不能一天到晚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