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
一、了解常見文體的特點
古代的文體分類與現(xiàn)代的文體分類是不同的,古代的文體分類比較細致,我們不必一一了解。復(fù)習時可以按現(xiàn)代的文體分類去了解常見文體的特點,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
1.人物傳記。
人物傳記寫人物的生平事跡。其內(nèi)容一般先介紹人物的姓名、字、號、出生地點等。接著按時間順序敘寫人物在不同時段、不同地點或擔任不同官職時的事跡,有時也會在人物過世以后,再作補敘。在敘述中不會事無巨細地全部鋪排,而是圍繞人物思想性格特點選取其部分事跡加以描述。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表達對人物的評價,有時作者在文章末尾還會加上自己的議論或引用別人的評論。
2.議論散文。
議論散文是古代常見的文體,古代又把它分為“原”“辨”“說”“論”“疏”“策”等多種。寫作議論散文的目的是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它應(yīng)具備論點、論據(jù)、論證這議論文的三要素。
中心論點是文章的靈魂,是閱讀理解的主要目標。中心論點的提出可以有多種:有時在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旗幟鮮明,如蘇洵的《六國論》在文章開頭就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的觀點;也有的文章先展開論述,在充分論證分析的基礎(chǔ)上最后提出中心論點,如課文《過秦論》。閱讀議論散文一定要先找出中心論點,然后看文章是怎樣圍繞它來擺事實講道理的,這樣就能做到綱舉目張。
3.序言與贈序。
這兩種文體古人都稱為序,其實從作用來看是不同的文體,如果從表達方式來看,有時可以都是議論文,也可以是記敘文或抒情散文。這兩種文體近年來常出現(xiàn)在試卷中,有了解的必要。
序言,一般是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字,起著介紹寫作的宗旨、經(jīng)過或者介紹著作的內(nèi)容、評價著作內(nèi)容及藝術(shù)手法的作用。閱讀時一要了解文章對原著作的介紹,盡量了解原著作的內(nèi)容和其他相關(guān)事件;二要集中理解序言作者對原著作的評價,或者是序言作者在文中包含的對時勢、社會、人生以至創(chuàng)作的看法。
贈序,是古人分別時相贈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對受贈者的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也有的贈序是借題發(fā)揮,表達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即我們常說的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閱讀這種文字,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意思,特別是有否借題發(fā)揮的現(xiàn)象,以免就事論事,漏過了作者的真意。2009年湖南卷選用的宋代張耒的《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就是這樣的文章。
4.游記散文。
游記散文的特點是按游蹤來布局文章。文章中總是抓住景物的特點加以盡情描繪,表現(xiàn)祖國山河的壯美、秀麗、清雅,等等。閱讀時,要緊扣作者的游蹤,理清線索。要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概括詞語,把握住景物特點。2009年安徽卷選用了明代楊士奇所寫的游記《游東山記》。
有些游記是專記一處景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也有人把這種文章稱為雜記。這種文章常常描寫某一地點的景色,或某一建筑的建造過程、變遷歷史等,但其中又隱含著作者對人生遭遇、社會時勢的看法,這是一定要注意的。
5.雜文、小品。
這也是近年來比較多被選為試卷閱讀內(nèi)容的文體。雜文、小品沒有規(guī)定的寫法,作者常常是由一些日常現(xiàn)象進行描繪,加以生發(fā),表達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所以它們常常會先描寫敘述某一事物或某一現(xiàn)象,然后或夾敘夾議,或集中抒情議論。閱讀時,要了解文中所描寫的事物有什么樣的特點,然后再看作者類比社會的哪些現(xiàn)象,從而理解其真實意思。
6.說明文。
說明文以說明事物或道理為主。近年來以說明文字作為文言文閱讀對象的只有上海卷。高考復(fù)習備考時應(yīng)該適當涉及了解,但不必作為重點。
積累練習
二、掌握復(fù)習方法
1.回歸教材,積累知識,鞏固基礎(chǔ)。
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識點有很多都是教材中的知識的直接或間接遷移。為了更有實效地復(fù)習好教材,可以采取以下的辦法:
①讀:每天安排早讀的時間,大聲地朗讀課內(nèi)的文言文,其中包括考綱中要求背誦的基本篇目和必修1-5的文言文,還包括選修的《唐宋散文選讀》中的絕大多數(shù)課文內(nèi)容。大聲地朗讀課內(nèi)的文言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讀懂課外文言文的遷移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②譯:要求自己逐句翻譯教材中大部分的文言文,特別是人物傳記和散文。在第一輪復(fù)習過程中,每天晚上翻譯一段文言文,能夠加深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也能積累大量的文言知識,包括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方法等。
③測:每天安排10分鐘左右的小測時間,檢測前一天課后作業(yè)所做的內(nèi)容。除了小測拼音、錯別字、成語等基礎(chǔ)知識外,還可以小測文言文句子的翻譯。
2.歸納整理,形成體系,掌握規(guī)律。
在積累了一定的基礎(chǔ)知識之后,還要注意對字詞的意義、用法、句式、常用的答題技巧等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以便形成知識體系掌握規(guī)律??茖W的歸類和整理不僅使知識系統(tǒng)更加周密有序,還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訓(xùn)練,舉一反三,加強遷移能力。
積累了一定的基礎(chǔ)知識,掌握了有關(guān)規(guī)律,還要有針對性地挑選一些課外文言文進行拓展閱讀,以求靈活運用,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我們在平時的訓(xùn)練中,要了解高考文言文選段的特點,對其有所準備。
高考文言文選段從體裁上說,史傳類的作品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潔。選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從內(nèi)容上看,選文的主人公大多為有聲名的文臣武將,人物多為正面形象,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
①小段文言文限時訓(xùn)練。從《諸子散文》、《笑林廣記》和《古文觀止》中精選一些和高考難度相近的短文編成試題,在課堂上限時訓(xùn)練,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②精選模擬試題,實戰(zhàn)演練。從各省的高考試題和各市區(qū)的高考模擬卷中精選一些試題進行訓(xùn)練,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文言文的得分。
考場技巧
三、不懂就不懂,不必全懂
對于高考文言文閱讀,學生通常會抱怨文章晦澀難懂,讀完后不知所云。做題時常常拿捏不定,猶豫不決,判斷不準。其實只要了解高考文言文命題和選文的標準,就不難拿到全分(12分)。從命題角度看,所有考點全部來自高中語文教材范圍,來自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常見的文言知識,所謂立足于課內(nèi),選材于課外。而所選文章大多來自《二十四史》,正史中正面人物形象,其價值取向是不言而喻的。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一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就不要鉆牛角尖,不必講求字字落實、一一對應(yīng),不必力求無一字無來歷,不懂就不懂,也沒什么!
那么,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呢?
帶著“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結(jié)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句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dǎo)。認真閱讀最后一道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1.文言實詞題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yīng),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順就錯。解釋不通的字詞往往可以考慮是否通假或者活用。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將文言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往往卻錯了。
2.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虛詞進行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3.信息篩選題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yīng)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4.性格表現(xiàn)題答題技巧:先找出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任務(wù)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5.內(nèi)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yīng)的語句,一一對應(yīng)。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