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口算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計算能力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學生的口算能力卻越來越弱,因此,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手段提高學生口算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多加操作,找到算理;多加訓練,掌握算理;多加練習,內化算理。
關鍵詞: 口算能力 算理 小學數(shù)學教學
當我們提起口算的時候,總會在不經意間帶著那么點無所謂,覺得對于口算這一簡單的計算,不需要過多地關注。然而現(xiàn)在的學生卻出現(xiàn)了較多的問題,如計算的正確率不高,計算的速度越來越慢。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教師有時也走進了誤區(qū),一味地尋找難題和偏題進行列式,而對于計算結果的錯誤往往有所輕視。
在低年級時,教師往往認為學生還小,等他到高年級時計算自然就會了,正是這個錯誤的思想使得有些學生的口算能力一直沒有得到好的鍛煉。在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就相當于建房的基石,只有打好這個基礎,到了高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才不會出現(xiàn)崩塌的現(xiàn)象。所以對于學生的口算訓練,我們要一抓到底。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呢?
一、多加操作,找到算理
在低年級時學生對于十以內加減法的計算結果都能脫口而出,并且都能把算理熟練地說出來,這時老師往往認為學生的計算能力都不錯。接下去,當學生學習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時,在練習題中學生有小棒的幫助,往往能很快得到計算結果。然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又能很快地說出算理。老師感覺很好,學生感覺很輕松。但是他們真的會了嗎?對于算理真的懂了嗎?答案是不一定。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通過擺小棒這種操作方法得到計算結果是非常常用的方法。比如計算26+4,學生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很快能發(fā)現(xiàn)一捆小棒是10根,而把6根和4根和起來正好是10根,可以捆成一捆,所以計算結果能很清楚地看出來。變相地提醒了學生十個一是十,滿十進一的思路。
自我探索是學生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我探索的時間,那樣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才能得到訓練。而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們?yōu)榱耸×Γ瑸榱苏n堂精彩過多地使用課件、多媒體等手段,利用電腦演示代替學生自主探索,最終的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對于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課件的演示就如同放了一場較精彩的動畫,看過了就煙消云散了。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只有自己動手操作,才能獲得一定的知識。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多加訓練,掌握算理
通過低年級的自主探索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那么對于稍復雜的計算也能把算理說清楚,更難的是學習運算律后的簡便計算。簡便計算的出現(xiàn)讓高年級的學生知道同一道題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是算理不同,結果相同。所以在算法交流中一定要讓學生說清楚說到位,若有困難,則老師一定要仔細引導,為學生找到方法,表達清楚。比如讓學生說清楚題目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理由是什么。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學生掌握算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老師要有耐心,堅持每天讓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算法。讓學生學會計算的方法,不把數(shù)學計算變成死記硬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口算的正確率。
三、多加練習,內化算理
數(shù)學的學習離不開練習,講到數(shù)學學習,很多時候腦海中浮現(xiàn)的就是埋頭苦干地做題,也就是所謂的題海戰(zhàn)術。但是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練習應實而有效,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模式得到真正的訓練。例如在教材中經常有這種類型的題目:
比一比,算一算
36+4 45+15
36-4 45-15
這種類型的題目,對于學生計算的訓練非常有幫助,因此教師要認真做好學生在計算前和計算后的比較,比較完后要總結,并且梳理好知識結構,內化算理。經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計算正確率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我班有些同學計算速度很慢,但是正確率挺高。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能幫他提高計算速度呢?我想到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進行口算練習,提高口算速度,比如分小組比賽,小動物找回家的路等游戲。既提高了他們的計算速度,又提高了正確率。正是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口算是整個數(shù)學學習的核心之一,每個老師都應對口算訓練給予充分的重視。讓我們共同重視口算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口算正確率。
參考文獻:
[1]小學數(shù)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