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的、綜合性、工具性學科,其課堂教學呈現(xiàn)為一種以課文為憑借,以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為內容的綜合性訓練結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各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要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生的優(yōu)點與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更好地因材施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情景教學 教學模式
語文是生活中的一種必要工具,引導學生由單一的語文教學步入廣闊的語文空間,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在提高智力的同時養(yǎng)成習慣,在練就終身受用的語文本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和現(xiàn)代人所必需的社會交際素質,從而促進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1在閱讀中思考,體會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
要讀好一篇文章,必須先深入閱讀其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從而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地表情達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緊扣課文,從字詞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還要聯(lián)系實際,這樣閱讀時才能把握朗讀基調和語氣。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教師的范讀和錄音范帶。小學生模仿力和記憶力是非常強的,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會在頭腦中構建一個朗讀的“模式”,從而更好地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學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所以,在學生聽過示范朗讀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方式的嘗試。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要求學生記錄自己課外閱讀的情況。新課標注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數(shù)量作了規(guī)定,要求四五年級學生兩年里達到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而學生課外閱讀能否落到實處往往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為了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能收到更好的成效,我們要求學生針對每天閱讀的內容寫一個梗概。
1.2通過趣味教學,創(chuàng)設意境,掌握所學知識。
低幼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極為有限的,識字學詞過程中,適時補充資料,助其豐富知識,不失為一種識字學詞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及時地在學生的未知領域補充資料,比如針對課本中一篇關于蚜蟲的文章,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蚜蟲,體會蚜蟲給棉花姑娘帶來的傷害,從而加深其對課文的領悟和對詞語的理解。學生在讀帶有“可惡”一詞的句子時,語調中充滿了埋怨、厭惡。顯然,他們已經站在朋友的立場上為棉花姑娘著急、擔憂了??梢源_定,“可惡”一詞的音形義已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1.3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
寫日記是很好的一種學習習慣,一開始可能學生有些不情愿,但當學生把一學期所寫的日記裝訂成冊,厚厚一冊日記,將一頁頁翻過去,那將是對許多知識的很好梳理和重溫,不少本已模糊的記憶便會在瞬間重又清晰起來,這時候學生肯定會欣喜莫名,而教師也會與他們一起分享著其中的無窮樂趣。新穎、靈活的日記,增加學生語言的積累,促進語感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寫日記讓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的資料,鞏固了對知識的記憶,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繼續(xù)堅持這一做法,并在實踐中使之不斷完善,以使這一做法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2.1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模式。
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因為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但合作學習應有節(jié)制,不能為合作而合作。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合作的形式應多樣化、合理化。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例如單元歸納小結的合作,先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從多方面著手,了解常識,識記重點詞語,品味關鍵字詞,摘錄一些佳句,精讀精彩段,學習巧妙構思。由于分工合作,很快就能完成,教師再加以點撥,使之完美。這么做,使知識得到了鞏固、積累和豐富,合作的效率也提高了。學生不僅因品嘗到了合作學習的甜頭而努力合作,學習能力也不斷增強。
將課堂還給學生,要以對話為教學設計的線索?,F(xiàn)代教學以對話為基本走向,因為對話首先能體現(xiàn)師生間的和諧與平等,也可體現(xiàn)學生與學生間的平等,還可體現(xiàn)師生和文本、作者、編者的平等。以對話為線索設計教學,要體現(xiàn)學生這一對話主體,教師只是話題的發(fā)起者。以對話為線索設計教學程序,可使教師的角色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2努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新課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實施啟發(fā)式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實施啟發(fā)式教學,關鍵在于課堂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所產生的疑惑最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語文課堂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不能單純地依靠課本,而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會使學生覺得自己所學的東西是看得見的,用得著的,才會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正確運用表揚和批評,進行積極有效的鼓勵。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批評,眼下的教育體制是堅決反對體罰的。但是不置可否的是,適當?shù)谋頁P和批評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激勵作用,其中表揚和鼓勵比批評和懲罰更有激勵作用,在低年級或成績差的學生身上更能體現(xiàn)這一點。在進行表揚和批評的時候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生及不同的情況來進行。同樣,積極的鼓勵和適當?shù)谋頁P也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肯定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使學生更有自信心和上進心。在表揚時,要針對學生的好的行為進行表揚,教師要明確學生哪一種行為值得表揚,應該強調值得表揚的那種行為。此外,表揚要真誠,要能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表揚,如學生課文讀得好,回答問題時說得棒,都應該進行表揚,且可以發(fā)動全體學生對某一個學生的某一個行為進行鼓勵。
總之,新課標下,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我們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模式,從基礎知識到閱讀理解,從教師到學生,都要深入淺出,充分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寓教于樂,而不能簡單地依靠死記硬背,進行“填鴨式”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打好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