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歷史課教學中,要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很好地實現(xiàn)這種轉變,就必須認真、仔細、準確地解讀新課程標準;準確、透徹地理解和領會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和新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教學實驗,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新課標 素質教育
現(xiàn)行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如今,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實驗已全面開展,勢在必行。通過系統(tǒng)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感受很深,收獲也很大,那么高中歷史新課堂的“新”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呢?
一、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
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發(fā)揮教育功能,在提高現(xiàn)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必須努力實現(xiàn)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的重大轉變,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觀,從而造性地實施和推進歷史課程。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指向針,又是學生教學活動的歸宿,既是一個既定目標,又是不斷發(fā)展的。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既要從學段教學目標的角度出發(fā),制定全面、具體、恰當,并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目標,又要使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彈性、層次性和可檢驗性,正確把握教學目標概念,努力使教學目標引領課堂教學改革健康發(fā)展。
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在歷史知識、技能、方法和地理觀念、行為等方面的發(fā)展的期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作用的發(fā)揮是以教師角色轉變?yōu)榍疤岬?。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要多元化,既是知識的傳遞者,又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咨詢者、促進者,還是教材、課程的開發(fā)者與實施者。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只有扮演好這些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采用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同。學生學習方式與方法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速度與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過去單一地接受學習為多種學習方式的有機整合,要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確定相應的學習方式。
二、實現(xiàn)從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的轉變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是照本宣科的領唱人,是傳教士,是師道尊嚴的師長。課堂上只能聽到老師和少數(shù)學生的聲音,缺少大多數(shù)學生的參與;教師過于注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演示。這種演示是教師的課堂控制和個人表現(xiàn)。于是教師就成了配角和觀眾,課堂教學就成了忽視學生存在的教師單方面的活動。
新課堂中,教師轉變成為無所不知的故事大王,引領學生品嘗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大廚師,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新課堂要求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課程要生動,從教材內容到教師上課,都要吸引學生。歷史本來就是無所不通的。歷史教師要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只有這樣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歷史教師必須深入歷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多變的情感,合適恰當?shù)男误w動作,主動形象地再現(xiàn)歷史人物的風姿面貌,準確具體地展現(xiàn)歷史事件的絢麗畫面,使學生在強烈的歷史氛圍中,通過歷史教師的角色扮演,建立鮮明清晰的歷史表象,掌握準確的具體歷史概念,形成相應的歷史感。
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將成為增強教學效果的新的增長點。新課程要求教師努力改變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朋友進行對話,精心營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關系。
三、實現(xiàn)從重知識向重能力的轉變
傳統(tǒng)課堂,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是否在聽講,是否能聽懂,是否有不同的觀點,教師全然不知,教師和學生似乎成了沒有交點的兩個部分。新課堂中,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嘴巴動起來,雙手舉起來。
新課堂中,學生不再像傳統(tǒng)課堂上一樣聽老師講課,而是被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學生都有老師做好的導學案,圍繞課堂核心內容,進行討論,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由小組代表走上講臺發(fā)表本組的觀點和見解,為大家具體講解習題的做法,老師則在旁邊進行點撥、指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就在組織教學、課堂講授、課堂提問、課堂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結合實際推出的學案導引,自主學習導學模式,由課前預習、課上展示、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課上師生共同交流,課堂氛圍非常融洽。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提高歷史課堂效率,通過播放歌曲、展示圖片、播放視頻等,使學生從視覺、聽覺方面去感受歷史、了解歷史、發(fā)現(xiàn)歷史,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提高學習效率。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舉一反三,開闊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課本中的問題需要學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教學中要抓住問題讓學生挖掘身邊的素材,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發(fā)揮問題的作用。
四、實現(xiàn)從過程和方法向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轉變
學校里不應該有一模一樣的課堂,不同的班級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一個教案可以教一個年級,甚至一個教案教了一屆又一屆,一成不變,沒有考慮過不同班級有不同性質、特點、風氣等。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班風、行為規(guī)范和管理模式,教師必須在了解這些不同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師要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作為學生的發(fā)展目標,新課程改革后,教材中的很多問題都聯(lián)系到生產生活實際,應抓住其對學生有機地滲透人文意識,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同時應強化對學生意志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的復雜艱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煉,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