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和日本在各個領域都有不同層次的交流。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的不同,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些誤解和摩擦。了解中日語言交流習慣的差異,可為探索彼此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溝通的途徑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關鍵詞: 中日交流 語言交流習慣 差異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許多友好交往。當前,隨著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日在貿(mào)易、文化等各個領域均有不同層次的交流。但是,伴隨著交流交往的密切,除了在意識形態(tài)、貿(mào)易等層面產(chǎn)生摩擦外,由于語言交流習慣的不同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些誤解和摩擦。本文通過考查中日語言交流習慣的差異,探索彼此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溝通的途徑。
通常,人與人進行對話交流時,為了使會話流暢圓滿地進行下去,會有意識無意識地采取一些辦法或技巧。比如以什么樣的方式開始說話,選什么樣的話題,說話時用的語調(diào)、語速,以及以什么恰當?shù)臅r機結束會話等。構成會話方式的要素、技巧等,在廣義上被稱為交流形式[1]。根據(jù)民族、地域及說話者所居的群體,有著不同的交流形式。中國人與日本人在交往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誤解、摩擦,不僅是因為語法上的差異,更多是因為各自所在群體固有的交流類形式的不同。異文化之間交流時,往往會用本國文化的尺度衡量對方語言表達的方式、內(nèi)容、態(tài)度、舉止等。中國人與日本人的交流交往同樣會因此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誤解。如果雙方都不了解彼此的交流方式,這種誤解就會加深,從而產(chǎn)生不應有的摩擦,甚至于偏見、憎恨。一般來說,誤解是不可避免的,弄清誤解產(chǎn)生的原因,才能盡可能避免誤會,使具有異文化的人們順利地交流。筆者結合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實踐,從下述四個方面簡析中國人與日本人語言交流習慣的差異。
一、日本人“反復確認”,中國人“一次完結”
一般來說,問候語、寒暄語大多不具有傳達實質(zhì)內(nèi)容和有用信息的功能,但是,它們具有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是人在社會生活交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不管是中國語的“你好”、“多謝”、“祝你好運”,還是日語的“こんにちは(你好)”、“頑張って(請多加努力)”、“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等,這些問候寒暄語在與人相識、分別或致謝的時候,都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起碼的禮儀社交規(guī)范。但在使用這些寒暄用語時,中國人與日本人使用的頻率、時機,以及伴隨說話時的肢體語言是不同的。例如,中國人收到了日本人贈送的禮物時,按中國人的一般做法,當場致謝后一般來說以后不再致謝。而這樣的話,作為贈送方的日本人則有可能會擔心對方不喜歡該禮物或送禮一舉有什么失禮的地方,也可能誤解為中國人不懂禮貌,其實這種誤解的產(chǎn)生原因是中日在使用寒暄語方面存在差異。
這種傾向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還反映在非語言表達行為的肢體語言上。日本人會反復幾次鞠躬行禮,而中國人往往只是淺淺地點頭示意。如果不了解彼此的這些習慣,在交往過程中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或不快。
二、日本人“自我展開”,中國人“主動詢問”
日本人初次認識中國人,經(jīng)常會覺得中國人直率、爽朗,但又會覺得某些方面被冒犯而產(chǎn)生不快;而中國人會覺得日本人彬彬有禮但客套有余真情不足。中國人和日本人在第一次見面會話的前幾分鐘各自談論的話題——“自我展開”還是“主動詢問”是不相同的。這里所謂的“自我展開”是指主動向?qū)Ψ教峁┳约旱那闆r或信息的發(fā)話,如“私は○○と申します(我叫○○)”、“○○に住んでいます(我住在○○)”。而“主動詢問”是指想了解對方的情況和信息而主動向?qū)Ψ教釂柕陌l(fā)話,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等。從“主動詢問”話題數(shù)來看,中國人遠高于日本人,約是日本人的三倍,也就是說,中國人在會話的前段時間重點放在詢問對方的情況而不怎么言及自己的事情。這是出于關心對方的心理,相反也期待對方詢問自己的情況。從“自我展開”話題數(shù)來看,日本人高于中國人,約為中國人的兩倍,也就是說,在會話開始階段日本人比中國人更主動地提供關于自身的一些簡單情況和信息。這是由于日本人認為如果主動詢問對方就會有冒犯對方隱私的嫌疑。
在提問過程中中國人常常使用的是帶有“什么”、“哪里”、“為什么”這樣疑問詞的疑問句。通過這種具體的直接的詢問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增強彼此的親近感,即使第一次見面的人也會問及一些諸如工作單位、收入情況,以及婚姻與否等問題。這種疑問句不能簡單地用“Yes”或“No”回答,而必須具體回答,這對于日本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們會認為被冒犯而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快與反感。而日本人在提問時多采用真?zhèn)我蓡柧?,如一開始先問“お名前を聞いてもいいですか(可以問一下你的名字嗎?)”而不是“お名前は何ですか(你叫什么?)”,“お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有工作嗎?)或“何の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這樣可以委婉地引導對方自發(fā)地說出詢問方所需的情報而多方?jīng)]有被冒犯的感覺。如果彼此不了解這種習慣的差異就會產(chǎn)生如前所說的誤解。
三、日本人“頻繁贊揚”,中國人“互開玩笑”
日本人為了確立和維持自己的人際關系,經(jīng)常不吝嗇使用美好的詞匯贊揚對方,哪怕事實并不是如此。如看到女性新?lián)Q的服裝時總會說,“きれいですね、本當にお似合いですね(真漂亮,太合體了)”,對對方做的事情會說,“うまいですね、お上手ですね(干得真漂亮,真棒?。?,碰到帶著孩子的母親總是說:“お子さん、可愛いですね、頭がいいですね(這孩子真可愛,真聰明!)”。而中國人則較少刻意地表揚對方,如果在某些方面欣賞對方,就較少用語言表現(xiàn)出來,而更多的是默許默認。如果頻繁夸張地受到贊美,就會覺得難為情甚至覺得對方虛偽。中國人在熟悉或關系親密的朋友、同事之間,則喜歡用辛辣的語言互開玩笑以表示親密無間。如“瞧你胖成啥樣了!”“你生在非洲的話算得上是白人。”“你可真笨!”等。一般情況下,中國人能夠承受并能回應對方夸張、刻薄的“攻擊”,但生長在頻繁褒揚和鼓勵環(huán)境中的日本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往往會覺得中國人尖酸刻薄沒有情趣。這些語言習慣的不同會給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交往帶來障礙。
四、日本人“含蓄曖昧”,中國人“直截了當”
與日本人打過交道的人,經(jīng)常會覺得日本人說話含蓄曖昧,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或主張。那么,日本人在什么情況下,使用繞彎兒地間接地表達而不直述其意呢?
首先是拒絕和否定對方的情況。比方說,朋友邀請自己“今度の日曜日、よかったら、一緒に映畫を見に行かない?(這個星期天,如果可以的話,一塊兒去看電影吧?)”、日本人不會說“いかない(不去)”或“いけない(去不了)”,而只是曖昧地說,“今日はちょっと……(今天有點兒……)”等加以推辭,而對方也不會問理由,爽快接受對方的拒絕。而中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直接說:“對不起,我不能去?!比缓笠话銜f明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如果不清楚地說明自己的理由,邀請方就會感到不快。日本人在否定對方的時候,一般的做法是在否定之前,先給予對方肯定。比方說,你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時,會考慮對方的感受,說:“あなたのおっしゃる事ことはもっともだと思います。しかし、私は賛成できません?!蹦f的是很有道理的??墒俏也荒苜澇?。或“ご意見は良く分かりました??激à皮蓼筏绀?。(您的意見我已了解,我會考慮的)”,實際上已經(jīng)拒絕了對方,但日本人也不會產(chǎn)生誤解。在日本社會中,人們都使用這種委婉的拒絕和否定的方式,使得交往圓滿地進行。中國人一般的做法是,會先清楚地講明自己不能采用對方的意見,再說明理由。比如上述被邀請看電影的例子,中國人一般會直接說:“對不起,我去不了。今晚有事兒?!?/p>
五、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和日本人在語言交流習慣上是有明顯不同的。與歐美語言相比,中國語和日語同屬漢字文化圈的語言,語言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但中日的民族特性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語言習慣上的差異進而導致彼此在交流交往上的摩擦和誤解。坦誠地接受這個事實,深入了解并充分認識彼此民族的特性和文化差異,才不會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價值尺度和習慣衡量對方,才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達到友好交流交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水谷信子.話ことばの表現(xiàn)[M].東京:筑摩書房,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