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簡述了高職院校數學課堂練習的時段、來源、類型及作用和處理方式,說明數學課堂練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起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滿足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數學課堂練習 導向作用
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以課本為載體,以教室為陣地,教師和學生智慧碰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學知識又長能力。課堂又是師生互動的場所,這里既有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又有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既是知識的傳遞,又是情感的交流,也就是靈活安排與適當組合的生動活潑的開放性教育場所;數學教學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積極開拓獲取知識的來源和獲得發(fā)展的空間;重視利用課堂內外資源、開展多種實踐活動,以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fā)展。課堂練習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練習的信息反饋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多年的高職院校數學教學實踐為例,談談課堂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1.練習的時段
1.1新課前的練習有幫助學生理解新概念的作用。
教育家葉瀾教授提倡“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設計簡單的,能提起學生興趣的,學生能全員、全程參與的,能說明問題的實例。把握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梢詾橐敫拍?,遷移公式,講解定理設計練習。例如,在講同余時,可設計這樣的練習,通過引入實際事例,理解余數相同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引入實際事例,由學生邊思考邊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并找出規(guī)律。
今年(2013年)的元旦節(jié)是星期二。問明年的元旦節(jié)是星期幾?又問今年元旦節(jié)之后645天是星期幾?
注意到一年有365天,一周有7天,而365÷7=52……1,645÷7=(365+280)÷7=××……1,因此這兩天都是星期三(比星期二多一天)。結論:上例中,數字本身是否相同沒有用,是365還是545,關鍵是它們的余數相同,除以7都余1,則答案是一樣的。也即重要的是,它們的余數是相同的,可稱為同(樣)的余(數),簡稱“同余”。同余是由德國數學家高斯首先發(fā)現(xiàn)的。用同(樣)的余(數),引出同余的概念。
1.2新課中的練習有鞏固、理解概念的作用。
為靈活使用公式,正確理解定理的條件和結論,應合理設計練習。例如在講真約數這個概念時,“若b|a,b≠0,稱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也叫因數)。若b|a,且a≠0,b≠±a,b≠±1時,稱b是a的真(非顯然)約數。如5的約數有±1、±5,但無真約數;6的約數有±1、±2、±3、±6,其中±2、±3是真約數?!笨稍O計這樣的練習:
(1)所有正約數的和為15的最小自然數是多少?
(2)所有正約數的積為64的最小自然數是多少?
(3)有沒有這樣的自然數,其所有正的真約數之積等于它本身?
通過本組練習,學生對真約數,正約數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1.3新課后的練習有延伸、拓展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發(fā)展思維的作用。
在學習與解題的過程中,人們總會帶著一些思維定勢或習慣,當遇到一個新問題時,總是試圖用原有的思維定勢去思考,一旦問題解決,就沾沾自喜,同時產生一種大功告成的感覺。殊不知,這樣解出一道題目就束之高閣,恰恰錯過了提高能力和發(fā)展思維的寶貴機會。如果隨著問題的引入,不失時機地展開、深入,思維也就不斷地發(fā)展深入,思維能力也將得到訓練、提高。對一個問題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對一個事物能從多方面做解釋,對一個對象能用多種方式去表達,對一個問題能想出多種不同的解法。那么不但發(fā)展了自己的思維能力,還會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在學完等價條件a≡b(mod m)?圳m|(a-b)后,設計了這樣的練習:-a≡a(mod 2),|a|≡a(mod 2)是否正確?通過探索結論:在模為2時,一切整數都可用0與1代表,所有偶數用0表示,2n≡0(mod 2),所有奇數用1表示,2n+1≡1(mod 2)。
1.4準備下一節(jié)內容的練習。
由知識的連續(xù)性知,新知識的生成往往要用到舊知識。例如學完整除一節(jié),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證明:當n∈Z時,n/3-n/2+n/6的值是整數。學生初步了解到證明一個式子為整數的思想方法,為下一節(jié)講的整除運用課做準備。
2.練習的來源
2.1教師提前準備。
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方法,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挖掘,包括用實例引入,要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
2.2教師課堂上現(xiàn)場設計。
根據需要和可能舉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結構。使師生互動明顯,營造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氛圍,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
例如:利用同余知識證明數列11,111,1111,…中無平方數,同理可以證明55,555,…,66,666,…,99,999,…中都無平方數。
結論:沒有由相同數字組成的(兩位以上的)平方數。
2.3學生課堂上自行設計。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這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苯處熞ぐl(fā)、引導、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己設計問題。
3.練習的類型及作用
3.1配套練習。
根據學生的實際、例題的類型,縱觀全局,瀏覽本節(jié)課(本知識點)的全部習題,分門別類,看是哪個例題的類型,對教材適當整合,然后對號入座,稱之為配套練習。講完一個例題,就讓學生做配套練習。例如正、逆向使用公式的練習,通過探索、分析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讓處理一類題目的過程變?yōu)樘幚硪坏李}目的過程。省時,省力,為以后的綜合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綜合練習。
這是學生主動探究提高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展數學能力、完善數學思維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絕不替代;有困難的地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甚至找有能力的學生幫忙,因為學生之間語言平等、思維方式接近,所以易教易學;需要提示的,也要先讓學生思考,等思考完了,再問學生是否需要提示。這樣既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
4.對練習的處理方式
4.1及時評講。
可采用上黑板板演,每人完成一道題目或幾人同時完成一道題目,以及在下面自行完成等方式。教師及時評講,評講時要抓住要害,從書寫格式到知識點的應用都力求規(guī)范準確,錯誤要及時更正,特色之處要肯定并推廣,并記錄每次的做題情況。每次課做一小結,全學期做一匯總。對學習差的,不會做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做好筆記,以備復習時用。學生上黑板做題,既展示了學生思維中的獨特之處、書寫中優(yōu)秀的方面,又暴露了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樣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通過對學生做練習、作業(yè)的評講,增加了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及教學相長的機會。
4.2練習的可行之處。
首先是能突出重點:一次課的重點,關鍵,可以用練習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對知識點一目了然。其次是能分散難點:每一道題目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且都有相應的難度,只有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才能理順思路,順利解決問題。最后是形成激勵機制:大家都想做,也都能做,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標志之一。別人能做對,自己怎么能做不對呢?所以無形之中,會做的給不會做的壓力,壓力變動力,會使一批或一大批人愿意做,這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樣的練習,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師生之間單向的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多了;簡單機械的重復勞動少了,學生探索規(guī)律、討論方法的時間多了。教師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方法規(guī)律,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探索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會情緒高昂,切實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題目做對了的同學,品嘗了成功的喜樂;題目做錯了的同學,知道了錯誤所在。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整個學習過程突出了學生是主體,教師關注了學生的發(fā)展和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王進明主編.初等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單墫主編.初等數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基金項目:2011年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課改課《高等數學》資助項目,研究團隊成員:閆曉霞、肖志教、王潔瓊、王艷秋、侯阿、李憲年、彭文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