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fā)展能力,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課堂氛圍死氣沉沉,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低效的。如何建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本次課改實驗研究的目的。
關鍵詞: “學導為主,講練結合” 課改模式 初中教學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學習新概念—例題講解—學生模仿性解題—教師評價”來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已經沿用了很多年,學生的發(fā)展基本是以“教材”、“老師”為中心,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在培養(yǎng)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fā)展能力;在教學內容上,陳舊凝固,只重視縱向的知識體系,忽視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綜合運用;在教學方法上,是注入式、滿堂灌的,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考試主要靠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在教學形式上,只是課堂一個渠道,單一化、模式化,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外渠道;在師生關系上,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這種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機械模仿地位,課堂氛圍沉悶,課堂教學是低效的。許多教師常說,那些題目課堂都講過,學生竟然仍不會,或者那些題目做過很多遍了,考試時還是不會,除去學生智力因素的差異外,問題主要出在課堂的低效和無效上面。所以,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迫切需要尋找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1.“學導為主,講練結合”課改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比較
1.1“學導為主,講練結合”課改模式的主要特點
“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學生會的不講,學生教學生會的也不講,老師講了學生還不會的也不講,課堂上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能不說的堅決不說,只充當課堂的組織者、引路人。學導式教學既研究教,又研究學,“學”是主體,“導”是主線。學生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自學,教師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引導,學生的學習要占大部分時間,“導”要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賦予學習者學習的權力和責任,讓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轉變以往外在、被動、從屬型的學習狀態(tài),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該模式的課堂教學格局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
1.2“學導為主,講練結合”課改模式的主要優(yōu)點
1.2.1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較高,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學生搶著回答問題。
1.2.2“兵教兵”,學生在課堂上能互助合作學習。小組長負責幫教學困生,學困生能虛心接受,而且這種幫教由課堂延續(xù)到課后。
1.2.3學生學習能力越來越強。
1.2.4整節(jié)課很緊湊,每個時間段每個學生都有任務,根本沒有時間走神或做小動作,課堂教學效率較高。
1.2.5課堂上,老師時刻就在學生身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優(yōu)化師生關系,讓學生不怕學習中的障礙,特別自信。
1.3“學導為主,講練結合”課堂環(huán)節(jié)
1.3.1目標激趣:此環(huán)節(jié)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3.2自學指導:此環(huán)節(jié)要注意讓學生明確自學的內容、時間、檢測的方式等。
1.3.3自學檢驗:讓學生按老師呈現(xiàn)的自學指導要求,初步解決文本的問題,找出自己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收集學習困難。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題量不要多,不要加深難度,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
1.3.4新知應用:把本課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交流展示,體現(xiàn)“兵教兵”的教學策略,由中下等生上臺展示,暴露存在的問題。
1.3.5師生評點:通過集體交流,針對學生展示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評判,各抒己見,析疑解難,教師點撥、提示、歸納提升。
1.3.6當堂訓練:本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該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保證訓練時間不小于10分鐘,學生需完全獨立、快節(jié)奏地完成,題目的選擇要精、分層次。學案的語言盡量多用激勵的話語,如:試試你的身手、我是自學小能手、我自信我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行,等等。
1.4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完成認識性任務,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一任務,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上課是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jié)外生枝”,教師主要研究“教”,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如何“教”的過程。
1.5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主要缺點
1.5.1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課堂上學生比較拘謹,不愛開口,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很少,課堂很安靜,但氣氛很壓抑,上課容易走神。
1.5.2學生在課堂很少互助合作學習,沒有留給學生互助的時間。
1.5.3學生學習能力不強。
1.5.4課堂節(jié)奏較慢,課堂效率較低。
1.5.5老師是絕對的領導者,高高在上,就是下去巡視也是走過場,學生有問題不敢問,也不敢討論,怕違反課堂紀律。
2.“學導為主,講練結合”課改模式的教學實踐
2.1編寫學案
本次課改,編寫學案是第一步,學案設計質量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設計的學案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根據學案的編寫原則、編寫模式,在編制學案時,應注重把握好對教材的“翻譯”,把教材嚴謹?shù)?、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幫助學生確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給出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深入淺出,使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在難度的設計上注重層次性,具體分為:
2.1.1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上時間馬上解決。
2.1.2理解類內容: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
2.1.3應用類內容: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
2.1.4拓展類內容:能進行拓展延伸。
2.2課堂的把握
課堂教學實施是本次課改的重頭戲,也是課改成功的關鍵。首先對學生按成績進行分組,好中差搭配,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可以讓學生受用終生。在課堂上,教組長如何組織本組學生的學習,如何收集本組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如何提高“兵教兵”的效率,如何展示學習成果,等等。學案的編寫是一回事,使用又是另一回事。使用時要求教師語言簡練、開門見山、直擊要點。教師要清楚何時點撥、點撥什么內容(易錯知識點、易混知識點、方法、規(guī)律、知識結構、注意事項、拓展等)。學生根據學案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自學時碰到困難就求助本組同學,討論解決,本組解決不了,還可以求助其他組的同學。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如果是大部分同學都存在的問題,教師就可適當提示后,讓學生討論解決,則如果還是無法解決,則教師再進行講解。這樣整個學習過程主動權都在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自學環(huán)節(jié)效果怎樣,可通過完成自學檢驗題進行檢測,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學后存在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小組內、組間的“兵教兵”的作用;知識點學會了,利用新知應用環(huán)節(jié)進行鞏固、應用;每節(jié)課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欤经h(huán)節(jié)主要針對學優(yōu)生;最后預留足夠的時間當堂小測。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效果好的小組,給予表揚。
3.結論
實踐證明,“學導為主,講練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是創(chuàng)造虛假的繁榮,而是實實在在讓學生樂學、會學,從“學導為主,講練結合”課堂教學改革實驗1年多來的質量檢測成績來看,實驗班優(yōu)生的成績越來越突出,后進生面在逐漸縮小,班級的平均分、優(yōu)秀率、及格率等方面均好于對照班,特別是在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方面,實驗班的學生明顯好于對照班的學生,學生都很喜歡采用這種模式課堂。
4.存在問題
4.1學案編寫耗費大量的精力,印制學案需耗費大量財力。
4.2“兵教兵”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要求較高,不是每個小組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4.3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討論、互相“教”、展示,時間較緊張,安排的內容有時沒辦法完成,課堂容量較小,當堂小測經常要留到課后完成。
4.4優(yōu)秀生與學困生間不是很協(xié)調,特別是學困生,總是被教,久而久之產生自卑心理和依賴心理。
4.5課堂氛圍較寬松,一小部分學生較躁動,靜不下心思考問題,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
4.6教師方面:受傳統(tǒng)教學習慣影響,教師語言不簡練,學生會的還重復,總想代替學生說。不能做到不留死角地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常會有重點、難點沒有突破的情況發(fā)生。
5.今后的課改實驗方向
5.1在已基本熟悉上課流程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標準,往“精”的方面發(fā)展,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上課的水平和質量。
5.2在新授課基本模式較固定后,嘗試講評課、復習課也用課改模式。
5.3課堂教學質量較高之后,增大課堂容量,減少學生課后作業(yè)負擔。
5.4學科備課組老師集體參與學案編寫,集體備課。
5.5做好宣傳發(fā)動工作,讓更多的教師參與課改實驗。
參考文獻:
[1]管向群.中國教師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大學出版社.
[2]姜正川.一種獨特的教學模式[M].中國教育出版社.
[3]趙國忠.最牛的教師[M].南京大學出版社.
[4]李志剛.課堂風暴[M].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