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教學是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為中心開展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學習、熱愛自然,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tǒng)、尊敬師長、互助互愛等,全方位地幫助學生形成高尚品質,使學生受到音樂熏陶和情感的感染,讓學生在情操、品格上受到正面影響,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音樂教學 德育教育 審美狀態(tài)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系統(tǒng)工作,是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決定著人才的道德修養(yǎng)和發(fā)展方向,所以在各學科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的文化知識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共同提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倍魳方逃胸S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為中心的。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愛學習、愛自然,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tǒng)、尊敬師長、互助互愛等,多方位地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青少年學生正在長身體、長知識,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和疑惑,模仿力特別強。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來感染人、塑造人的過程,它是以情感教育為主要方式,以審美教育為主要手段,注重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德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所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道德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思想行為應該是怎樣的,它是一種心理的情感變化的動態(tài)。如果脫離情感的教化和理性的認同,那么道德教育就只是單純注重書面和口頭的教授,無法深入人心,而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夠通過自身對音樂藝術的感受和理解實現心靈深處情感的和諧。席勒指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fā)展而來,不能由自然狀態(tài)中產生?!庇纱丝梢?,道德的形成始于審美,而審美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人的道德水平。
一、寓德育于音樂藝術審美之中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薄耙魳方逃龖⑺枷虢逃谝魳匪囆g之中。要注重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要求學生在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中發(fā)現內心的感情。音樂教育必須是以審美為核心,通過音樂的美感來啟發(fā)學生。
教師應緊抓旋律、節(jié)奏、主題、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誘導學生進入DA6usCPFZHneRfAS7dW4RAqglJjJ1iU8aWeCfcm5LC4=歌(樂)曲意境,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樂語言:如號角式旋律音調再三強調的“前進”,弱起部分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既準確地表現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產生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
我國著名音樂家賀淥汀指出:音樂是人們體現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今天,一曲《愛的奉獻》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災區(qū),幫助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這樣,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來感染學生,使心靈美的花朵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二、音樂教學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音樂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為了更好地通過音樂教學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更多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優(yōu)化課堂評價,營造積極健康的藝術和道德氛圍,引導學生學習積極上進的音樂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輕易判斷錯與對、是與非,應更多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和評價討論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與他人探討、合作,從而建立自信和自尊。但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從而不僅可以以健康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和自尊,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機會施展音樂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在這樣的音樂氛圍和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具有良好的健康心態(tài),才能全面協(xié)調地發(fā)展。另外,在教唱歌(樂)曲前就介紹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及歌詞含義,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和演唱,掌握各類歌曲的情緒,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談感受,明道理。如教唱《國歌》、《歌唱祖國》等歌曲后,同學們感到仿佛看到了五星紅旗在冉冉升起,進而想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正以無比堅定的步伐闊步前進,從而不僅受到音樂的熏陶,而且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又如教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時,對學生進行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熱愛生活的教育。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勞動最光榮》、《一分錢》還有民歌中的“勞動號子”如《黃河船夫曲》、《拼命號子》、《下灘號子》等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和精神面貌,對傳授知識和歷史生活具有一定的作用,這些勞動號子和歌曲教育學生熱愛勞動,拾金不昧,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共產主義人生觀。
三、音樂教育融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之中
根據我國國情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及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在教學中選擇的音樂作品要有針對性,一方面選擇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同時又有很強的思想性、能培養(yǎng)學生美感的優(yōu)秀作品,另一方面精心挖掘教材內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及藝術形象,從而達到以音樂之美來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的目的。
愛國主義思想體現于音樂教學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說教,又不是有組織有約束的灌輸,音樂教育不同于政治報告、哲學論文的演講,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義的政治教育活動。因此要寓愛國主義教育于音樂教學,使學生聽得明白,從而實現感情和思想的愉悅,得到理智的滿足,為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把一些優(yōu)秀民族音樂曲目介紹給學生,組織學生接觸優(yōu)美、純潔的音樂,用它來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觀點,讓學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了解民族音樂的精粹,并利用這種意識去看問題、想事情、辨美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觀、道德觀。
1.如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趣味和品性要求,這是音樂界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關注的問題,迫切需要創(chuàng)作適合中小學生的歌曲和音樂欣賞作品。因此,教他們唱好歌、學好歌要用健康向上的歌(樂)曲,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毛主席啊共產黨,撫育我們成長,歌唱我們的新生活……”這些詩一般的詞句,配優(yōu)美狙獷的旋律,不但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美妙聯想和深刻教育。又如,初中音樂教材第一課,就是一首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歌曲《蘇武牧羊》。這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歌曲,多少年來一直傳唱在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中,是人民群眾的心聲。這首歌產生于民國初年,是當時優(yōu)秀的學堂樂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富國強兵”以抵御外侮的愛國主義思想。尤其是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發(fā)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外交事件,廣大的愛國主義人民群眾無比憤慨,中國人民在進行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的愛國主義精神便成為人民的精神力量。后來,這首歌曲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樣,起到了激勵人民作戰(zhàn)到底的作用。
2.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的口頭創(chuàng)作,是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摯的反映。如歌曲《擁護八路軍》、《解放區(qū)的天》、《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起重要作用?!犊待埓匪憩F了端午節(jié)賽龍船的熱鬧景象,在學唱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外,還要聯系祖國美好的今天,引導學生分析歌詞,教育他們好好學習,熱愛我們的祖國,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3.除了學習一些民歌外,還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些民族器樂曲和鋼琴協(xié)奏曲。我國民族樂器品種豐富,獨具特色,按照傳統(tǒng)習慣,民族樂器依照樂器的形式、演奏方式、性能和色彩分為吹管、拉弦、彈弦、打擊樂器四大類。對學生進行民族器樂的學習不僅使學生視野更加開闊,而且能更好地促使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學習。如: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肅鼓》,它是我國優(yōu)秀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傳統(tǒng)樂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春江花月夜》猶如一軸長幅畫卷,把一幅幅畫面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那隆隆的暮鼓聲、徐徐上升的明月、江風吹拂的微波、頻頻搖晃的花影、水浸遙天的景象、悠揚揚的漁歌、江水激岸的回響、櫓漿劃處漩渦、歸舟遠去的幽靜,引人入勝,令人陶醉,描繪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師充分揭示,會給學生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使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的文化歷史、民族音樂的偉大。中國民族不愧為歷史文明古國,并且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愛我中華的種子,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又如《黃河》鋼琴曲是根據《黃河大合唱》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表現出中華兒女不畏強暴、英勇拼搏的戰(zhàn)斗精神,表現出一個偉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
隨著文化市場的迅速發(fā)展,信息化手段的普及,青少年“追星族”,各選秀節(jié)目的涌現,許多流行歌(消極不健康歌詞)的不斷發(fā)行,影響了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對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是一種挑戰(zhàn),所以老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參與一些積極向上、高雅和諧的藝術觀賞和娛樂活動。
近年來,我國提倡實施素質教育,并將德育納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軌道,中小學音樂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外的種種音樂教學法被引進,國內的種種先進經驗被推廣,老將寶刀不老,新秀群星燦爛。在二十世紀的帷幕徐徐降下來,二十一世紀太陽徐徐升起之際,奏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這是必需的,我們要精心設計每次音樂教學的實踐工作,抓好這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基礎工程,培養(yǎng)出無愧于時代的跨世紀人才,使中國立于世界強國之列。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吳靜欣.音樂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樂天地,2004.
[3]陳四海.中國民族音樂概論[M].陜西旅游出版社,2000.
[4]吳岫明.中國民歌賞析[H].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準.國內音教當前我國文化市場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其對策[D].2004.
[6]羅藝峰,鐘瑜.音樂人類學的大視野[Z].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7]曹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8]何梅.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中國音樂教育,2001.
[9]蔡覺民.音樂教育過程的審美體驗模式[J].中國音樂教育,2002.
[10]廖家驊.音樂欣賞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J].中國音樂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