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與幼兒相處最多的是教師,在這相處過程中,因年齡小,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與幼兒相處得如何直接反映在孩子的評價上。對怎樣贏得幼兒的好評,如何與幼兒親密相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我有如下體會。
1.教師應(yīng)該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
綱要指出:“教師的態(tài)度和方式應(yīng)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幼兒園教育應(yīng)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quán)利”。因此,我們首先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成為幼兒的伙伴,傾聽幼兒的心聲,使幼兒感受平等,感受被尊重;要用溫和的目光、微笑、點頭、撫摸等給幼兒安慰、鼓勵和幫助。在一次區(qū)角游戲中我看到夏夏小朋友一個人坐在美工角安靜地折手工,而且折了許多不同的手工,就主動走過去問她:“你這個電話機怎么折出來的呀?能教教老師嗎?”她驚奇地睜大了眼睛并問我:“你是老師,你怎么不會折呀?”我微笑著對她說:“老師也有不會的呀,不會的就要向別人學習?!甭犃宋业脑?,她就像個小老師一樣地教我折,還自豪地對其他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我教老師折的電話機?!?/p>
這使我認識到,教師與幼兒平等交往,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教師只有努力創(chuàng)設(shè)一個以幼兒為主體的和諧寬松的人際環(huán)境,和幼兒一起玩耍、一起歡笑、一起學習,孩子們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投入活動。其次,教師應(yīng)成為幼兒活動過程的觀察者。蒙臺梭利認為:要教育兒童就要了解兒童。教師應(yīng)具有較強的觀察意識和科學的觀察態(tài)度,要以欣賞、研究的態(tài)度去觀察幼兒,要會理解幼兒的行為。觀察到某一個幼兒碰到困難、活動無法進行時,要適當給予指導、鼓勵和支持。
2.正確了解如何愛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判斷自己是否被愛的依據(jù)?,F(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接納全部的孩子,接納孩子的全部”,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要求。孩子們時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會讓你束手無策,但是無論孩子怎么樣,我們都要學會去忍耐、包容、欣賞和研究。孩子們都需要了解和尊重,都希望教師能和他們平等地交流,所以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請你先蹲下身來,我們的笑容、拉手、擁抱都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正被我關(guān)愛著。
3.與孩子聊天
聊天,即幼兒在一種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與教師直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感到自然就會暢所欲言,師生關(guān)系也就更融洽。我們班有個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掉眼淚,我通過與家長的交談了解到其在家也是如此。為此,我主動與她聊天,了解到在家里她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她多吃點,每次都給她盛較多的飯菜,她總是害怕吃不了,所以一到吃飯就掉眼淚。于是我對她說:“以后吃飯的時候老師給你盛少點好嗎?”她點點頭,笑了。第二天吃飯,我給她少盛了一點,她很高興地吃完了,以后幾天我都給她少盛一點,她都高興地吃完了。這天,我對她說:“你前幾天都吃得很好,今天吃完一碗后添一點好嗎?”她低下頭,不做聲了,我就對她說:“你一定行的?!痹谖业墓膭钕?,她又添了一點點飯菜,我馬上在班上表揚了她,從那以后,她每天都主動來添飯??梢?,聊天能使教師獲得許多意料之外的重要信息。對有的放矢地引導和教育幼兒有很好的作用。
4.委托任務(wù)
教師采用委托任務(wù)的方式與幼兒交往,可以使幼兒的獨立性、責任感和辦事能力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如:每天早晨,在幼兒抹好小椅子和窗臺后,教師可以委托一名值日生負責檢查是否合格;在餐前洗手時,委托一名值日生檢查是否洗干凈、擦干;有時還可以委托幼兒到辦公室拿東西,以及分發(fā)學習用具等,長期堅持,可以增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培養(yǎng)幼兒樂于為集體做事的良好行為習慣。
5.以身作則,建立威信
幼兒行為習慣、道德品質(zhì)正在逐步形成,父母、教師往往同時對他們提出各種要求,教育他們“哪些應(yīng)該做?哪些不應(yīng)該做?”等。在家中,父母是他們的權(quán)威,他們的言行都受到父母的關(guān)懷和指導,入園以后他們的行為又受到教師的關(guān)懷和指導,家長和教師在幼兒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尤其是教師。因此,家長與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時,應(yīng)該對自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在園進餐時,要求幼兒保持安靜,如果教師大聲與人交談,幼兒也會邊吃邊聊,影響進餐。如果家長有挑食、剩飯的習慣,往往孩子也會存在相同的不良習慣,慢慢地在孩子心中失去應(yīng)有的威信。反之,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幼兒進餐時,我首先做到拿東西輕拿輕放,與幼兒交流時盡量使用手勢、表情來暗示、鼓勵,與幼兒達到一種默契,注意營造一種安靜的氣氛,使幼兒專心愉快地進餐。
6.批評適當,講究藝術(shù)
批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育手段,能否準確把握孩子心理、講究批評藝術(shù),結(jié)果是大不相同的。孩子犯錯時,我們要接受、理解他們的各種行為(如搶玩具、打人、撒謊等),要杜絕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如冷落、笑話他們,對他們吼叫,可用不滿的眼神、臉部表情或搖頭,用簡短的語言“這樣做不對”“你太不應(yīng)該了”“真可惜”等來批評幼兒的不良行為。還可采取個別交流、集體談話,讓幼兒明白道理,知道錯在哪、應(yīng)怎樣做,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假如別人打你,你會覺得怎么樣?”切勿打罵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有損孩子的身心健康,難以贏得孩子的真誠,要保護幼兒的自尊心,把握分寸。
7.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
對于幼兒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大致有“不會”和“不能”兩類。對于“不會”,教師應(yīng)該因材施教,轉(zhuǎn)變觀念,更換方式地讓孩子學會,而對于“不能”,教師要關(guān)注并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為的背后隱藏著多種原因,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更應(yīng)該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意義,其中或許就有“渴望關(guān)注”、“渴望交往”的意愿。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只有正視孩子自身的發(fā)展水平和特點,才能讓教育發(fā)揮最大效能。面對孩子們,先放松心情,消除偏見,學習并嘗試從多角度了解和分析孩子們的內(nèi)心意愿,只要你的愛以科學規(guī)律為導航,你就一定能和孩子們愉快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