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教育的發(fā)展,尤其中部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我國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其中,家庭中監(jiān)管人文化水平低、教育投入少及學歷資格的缺失成為農村留守兒童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文章從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視角出發(fā),對中部落后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有的家庭文化資本進行分析,以期找出中部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無法接受良好教育的癥結所在,呼吁社會和教育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關鍵詞: 文化資本 中部落后農村 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部落后農村地區(qū)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雖然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頒布了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使得這些農民工的子女有權利接受父母所在打工地方學校的教育,但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還是選擇將子女留守在農村老家,托付給年邁的父母照管。根據相關資料統(tǒng)計,截止2012年,中部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已達550萬名。這些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大多數(shù)處于一種放養(yǎng)的狀態(tài),無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已經成為不爭的社會現(xiàn)實。
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擁有什么樣的文化資本?“留守”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筆者在本文中將借助于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視角進行相關分析,以期找出中部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無法接受良好教育的癥結所在,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一、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
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其《資本的形式》一書中將資本分為三種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他認為孩子之所以所取得的成就不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同。由于教育的文化是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因此在統(tǒng)治階級文化背景中長大的兒童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資本,處于教育中的有利地位。“文化資本”是指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物品,是以作品、學歷文憑、名譽頭銜為符號,它不同于經濟資本,無法對其進行定量化操作,但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金錢起著同樣的作用。[1]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親歷學習,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素質和修養(yǎng),從而獲得文化資本。在本文中,筆者所界定的家庭文化資本是指在家庭場域內,個體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實踐所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文化技能、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資源。
二、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資本分析
對于中部落后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而言,家庭和學校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場地,也是他們文化資本的來源地。但是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家庭文化資本的缺失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中部留守兒童所占有的家庭文化資本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監(jiān)管人文化水平低、教育投入少及學歷資格的缺失三個方面。
(一)較低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期望
布迪厄將文化資本分為三種形態(tài):第一種形態(tài)是具體的形式,指個體通過家庭文化背景、知識、技能等熏陶和教育所獲得的,并內化為自身的學識和修養(yǎng),外在的表現(xiàn)是能力、信心、學識、修養(yǎng)等。[2]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知識、技能等對于孩子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父母較高的文化水平與這些家庭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這些中部落后農村的留守兒童,大多數(shù)是由祖(外)父母照管,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筆者在本次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文盲或半文盲的(外)祖父達到調查人數(shù)的4%,(外)祖母達到調查人數(shù)的6%。由于(外)祖父母的知識有限,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無法解決,再好一點的情況就是求助于高年級的哥哥或姐姐。交談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了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女孩子,她的語言表達流利,思維清晰,但是一起生活的祖父母是聾啞人,只能靠唇語和手語交流。因此,這個小女孩與同齡的小伙伴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從同伴身上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在教育期望方面,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督促孩子學習,他們往往教育孩子老實本分,踏踏實實地工作,將來能混口飯吃就行,對于孩子的教育成就沒有很大期望。訪談中,筆者聽到最多的說法就是,“我們家祖上沒有出過秀才,現(xiàn)在也不奢望孩子能有多大的出息”。由于親戚網絡中沒有較高的學歷,因此,他們并不要求孩子在學業(yè)上有多大的成就,這種保守的觀念與放任的態(tài)度,使得家庭沒有追求學業(yè)成績的氛圍,孩子在學業(yè)成就方面缺少父母及親人的期待與關注。[3]這樣缺少(外)祖父母的監(jiān)管與教育,自然就不會有強烈的學習愿望。
(二)教育投入少
筆者通過與老師、同學交談,得知留守在農村老家的(外)祖父母每天都在田間辛勤勞作,他們沒有認識到良好的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家中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寬裕,這些留守兒童從未參加任何特長補習班,連一些基本的學習、游戲用品都得不到。當問到留守兒童校外課余時間是怎樣度過時,孩子們的回答是和小伙伴玩?;蛘呤强磩赢嬈S幸粌蓚€孩子說自己有一本童話書,但是在小學低年級就已經讀完了。再好一點的情況就是有本作文書,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文化資本的第二種形態(tài)是客觀的形式,具體地說就是書籍、圖片、圖書、機械、詞典等物質性文化財富,是現(xiàn)實可見的。但是個體即使擁有了這些客觀文化資本,如果不投入到具體的市場中去的話,那么也無法成為一種文化資本。[4]在信息化時代里,互聯(lián)網鋪天蓋地,電子學習工具更是生活學習的好幫手,必不可缺。然而,在這些物質性文化財富方面,調查結果令筆者震驚。在被調查的40人中,他們每人只擁有一本新華字典和一個數(shù)學計算器,再無其他任何學習工具。那些留守在農村落后地區(qū)的孩子大部分沒有接觸過已經普及的電腦,電子詞典等之類的工具書,這讓筆者覺得很不可思議。由于這些留守兒童監(jiān)管人落后的教育觀念及在教育投入上比較少,落后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很少有專門的圖畫書、故事書、彩色等,更不會擁有昂貴的智力開發(fā)玩具。在許多閑暇的課余時間中,這些留守兒童無法像城市中的孩子那樣參加各種特長輔導班,學習各種樂器和舞蹈。這樣一來,孩子的音、體、美等各方面素質不能夠健全的發(fā)展,更別說利用客觀文化資本提高競爭力了。
(三)學歷資格的缺失
一般而言,父母所擁有的文化資本總量,即家庭文化背景對于孩子在學校及社會所取得成功程度是成正比的。孩子的人生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父母擁有的經濟和文化資本總量的多少。而相比之下,這些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較高的起始點,很少有機會接受到優(yōu)質的初級學校教育,進入一流學校接受精英教育,獲得較高的學歷,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然而,中部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學歷很低,除了接受父母微不足道的經濟援助(教育投資)外,很少有父母持各種高學歷的資格證書,很難從他們那里獲得學習上的幫助。
文化資本的第三種形態(tài)是體制的形式,是一種客觀化的、必須加以區(qū)別對待的形式存在。文化資本的體制形態(tài)就是個體將其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以某種形式(通常以考試的形式)正式予以承認并通過授予合格者文憑和資格認定證書等社會公認的方式將其制度化。它是一種將個體層面的身體化文化資本轉換成集體層面的客觀形態(tài)文化資本的方式。所以,體制形式的文化資本是一種介于具體化文化資本與客觀形態(tài)文化資本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4]擁有較高學歷資格的父母,他們可以將學歷資本轉換為經濟資本,為子女獲得較高的學歷資本投入需要的金錢。不過,要使自己的孩子獲得較高的學歷資本光靠金錢投入顯然是不夠的。父母除了提供金錢等物質投資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地為自己的孩子收集各種學習信息(尤其是考試有關的信息)。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應該隨時準備投入自己的文化資本,親自輔導孩子學習的任務。而那些中部農村地區(qū)孩子的父母雖然也會全心全力地支持子女上學,總是強調“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但實際上,他們常年在外務工,僅僅為孩子提供金錢,很少關注孩子的成長,與孩子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別說是為孩子收集各種學習信息了。同時,他們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也就是初中文化程度,很少擁有各種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學歷資格證書。課改以后僅有的一點知識更是捉襟見肘,不能夠承擔輔導孩子的學習任務。另外,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父母不能客觀地對待孩子的成績:假若成績好,孩子會被極力地炫耀,十村八莊的人都會知道;假若成績不太理想,則會責怪孩子笨,不努力,較少有父母會考慮自己對于孩子學習帶來的影響。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農村家庭文化資本與中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之間的確存在很大的關系。盡管國家頒布了法規(guī)政策,推行并完善了九年義務教育及開辟貧困生綠色通道等,使農村的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使每個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享有均等的入學機會,但是因為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同,直接影響了孩子所接受教育的不同。因此,要想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差距,提高農村的教育發(fā)展水平,就必須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重視農村家庭文化資本的培育。
運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分析筆者本次的調查,研究中國中部農村地區(qū)文化資本的缺失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希望能夠引起社會、教育界的反思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朱偉鈺.“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J].社會科學,2005(6).
[2][4]浦蓁燁.論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論”[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0(3).
[3]李成娜,劉辛辛.農村家庭資本對子女教育成敗的影響初探[J].科教導刊,2012(2).
[5]徐繼嶺.文化資本對高等教育機會獲得影響的研究——基于我國當前社會分層的視角[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