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發(fā)展學生認識水平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意識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的需要,那么如何正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動”起來呢?
一、點燃興趣的火花
興趣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產生興趣,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才會積極地認識和探索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激發(fā)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1.在故事中設置懸念。歷史學科故事性較強,所以我根據這一特點或講頭留尾設置懸念,或講果留因引其探究,或中間留空吊“胃口”,引導他們自己主動探索、自己閱讀,如七年級上冊第六課,我利用導入框里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為了換取王妃褒姒的一笑,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結果自己被殺。周幽王是怎樣戲弄諸侯的呢?沒等我說完,學生就“動起來”,迫不及待地閱讀起課本。
2.從多角度發(fā)問中促使思維“動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閱讀狀態(tài)。這種“動”不是一般的一問一答,不是回答“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設計一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問題。例如,講《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時,教材上講“中國禁煙的消息傳來,英國決定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我反問:“如果林則徐不禁煙,英國就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了,這種觀點對否?為什么?”學生躍躍欲試,有的講禁煙是借口,沒有這個借口就找別的借口或者直接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有的講是由當時國際、國內情況決定的。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進一步指出:戰(zhàn)爭發(fā)生的必然性是什么?偶然性是什么?學生從中學會了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分析問題。
3.于情境中誘發(fā)好奇,由好奇發(fā)展為“好動”。在教學中,教師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橫生的藝術語言或用電教的手段渲染氣氛,促使學生閱讀歷史人物故事事跡,誘發(fā)學生產生思想的共鳴,產生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和為人類的進步事業(yè)而獻身的雄心壯志。
二、滿足體驗的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我在教學中堅持開展靈活多變的活動體驗的訓練,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歷史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學生喜聞樂見,與其把時間花在講、問、答上,倒不如讓學生“動起來”,把學生引進故事之門,讓他們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身臨其境”的表演中,讓歷史知識內化,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編歷史小故事、成語故事并表演。這樣才能從中挖掘對現實社會和現代人生有積極意義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指導他們查資料、編故事、扮角色,孩子們一下子活躍起來,大膽想象、自主交流,近乎滑稽的表演,表現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七年級教材活動課,學生表演“晏子使楚”,同學表演得惟妙惟肖,學生都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培養(yǎng)了研究性思維。
2.打“擂臺”。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釋疑,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學習《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我采用分組比賽閱讀,然后雙方各自準備問題考對方,學生都“動起來”,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各種思維不斷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
3.舉辦辯論賽。通過爭論調動學生思維、提高認識水平。如:評論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勞大小,正方——秦始皇的功勞大,反方——漢武帝的功勞大,學生在課前積極準備材料,選擇自己的突破口,辯論得異常激烈,閃現了點點智慧的火花。
三、如何讓課堂“動”起來
課堂真正“動”起來,與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有很大的關系。首先,教師要具有較高的自身素質,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為此教師必須多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多思考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多總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做一名有心人的教師。其次,教師要時刻想著學生,有“想讓學生動”的思想,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技巧能力和水平,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再次,讓學生“敢動”,也就是在教學上要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克服專制,體現教學民主;教師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態(tài)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獨尊、高高在上的教學獨裁者的身份出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動”。第四,讓學生“能動”,更多地發(fā)動學生,給每名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只要學生有“動”的意愿,哪怕僅僅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也應給予其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發(fā)動更多的學生,克服“雙邊交流”的弊端,提倡“多邊合作”。第五,讓學生“善”動,在學生“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如果學生在一個問題上不能繼續(xù)答下去,要適當地鋪設臺階,使其順利完成做答,如“你注意到了這一細節(jié),很有價值”、“你的意思是說……”等;并適時地點評,如“你說得很好”、“這一點非常對”;內容有出入的,也要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表達的精神,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學生在“動”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閃光點”,如“雖然在某方面還有點問題,但你能說到這些,說明你認真思考了”,這樣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對存在的問題以委婉的方式給學生指出來,使其明確今后應努力的方面和注意的問題??傊涍^這樣的“動”,學生增強了信心,會逐步地樂于“動”、善于“動”,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