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備受詬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與深入,語文課堂改變了以往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教師只是學生的引導者。可以說,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已有了明顯的改觀,然而,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在校內外聽了不少節(jié)公開課,示范者中有高級教師,有年富力強的教學骨干,還有初出茅廬的教壇新秀。通過這些聽課,我發(fā)現(xiàn)新課改確實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學生比以前更加積極了,課堂氣氛比以前更加熱烈了,合作討論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等。這些老師精心準備的示范課,可以說都有自己的亮點,然而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容易忽視的幾個問題。
一、忽視朗讀
以前很多語文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學與思,而忽視對課文的朗讀,在教學中,往往以講代讀或以析代讀。殊不知,朗讀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白x書百篇,其義自見”?!墩Z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就會逐步加深?!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梢?,朗讀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助于學生正確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信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這是語文人文性的表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tài)大方,善于傾聽,敏捷應對”。而有聲朗讀是達到這一目標的不可缺少的途徑。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很少是“教”出來的,大多是自己讀出來的。在現(xiàn)代社會,人的綜合能力絕大部分是從閱讀中獲得的,且出色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強,但遇到口語交際時,都很容易“臉紅脖子粗”,說話吞吞吐吐,表述詞不達意,感到無所適從,自尊心很容易受到傷害,當遇到類似場所時,很多人會選擇逃避。而習慣于朗讀的學生,日常學習中大腦、眼睛、嘴巴三者長期配合,養(yǎng)成良好習慣,自然能臨陣不亂,處之泰然,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更能使其在日后的社會中充分展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缺少了瑯瑯書聲的語文課堂,不僅是死板的,更是生硬的。
二、忽視范讀
在語文課堂中,大多數(shù)老師都忽視范讀課文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要么讓學生自讀,要么不讀。
教育家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必盡情地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于永正老師說:“朗讀是首要標準,語文老師要練好嘴上的功夫,每個字都要讀到位,要有力度,一定要讀的有聲有色,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的……”可見,好的范讀,更容易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并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喚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古詩詞的范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范讀可以是老師范讀,也可以是名家范讀。經典的名家范讀自然可以打動學生,但是我相信,語文老師的范讀會讓學生感到更親切,更容易拉進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更有助于教學的有效進行。所以,語文老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從而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輕如和風、重如洪鐘、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是學生評價老師教學水平的一個感性依據(jù)。學生折服于教師的范讀,會尊敬和愛戴老師,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易于激起學生的讀書熱情。同時,學生還可以從教師的范讀中受到熏陶和啟發(fā),潛移默化地學會一些朗讀方法和技巧,而且通過教師的點撥和鼓勵可逐漸培養(yǎng)他們自覺向老師學習的習慣,使他們的朗讀水平不斷提高。
三、忽視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大多忙于落實課文中的知識點和寫作技巧,卻沒有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閱讀是基礎,寫作能力、寫作水平與閱讀質量關系密切。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一定要明確,教授文娛的目的是教授方法,培養(yǎng)能力,而不僅僅是教授知識。“學以致用”,會用學到的表達技巧和手法進行寫作才是硬道理。
要實現(xiàn)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可以采用多種方法。
1.仿寫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备咧姓Z文課文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語段和精巧的表現(xiàn)手法,可供學生模仿學習。比如學習了張潔《我的四季》后,可以讓學生仿寫“十八歲是……”;學習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后,可以讓學生模仿文中對母親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也寫一段心理描寫;學習了《沁園春·長沙》后,可以讓學生填一首《沁園春》,等等。
2.改寫
改寫既可以鞏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學習杜甫《兵車行》時,可以讓學生改寫開頭;學習《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可以讓學生改寫結尾,進而比較哪種寫法更好,等等。
3.對文章內容做多角度立意訓練
大多數(shù)學生一提起寫作就頭疼,很重要的原因是無話可說。其實語文課本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庫,課文當中有很多內容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寫作當中,只是大家沒有注意到。如蘇軾被貶后留下了傳世經典《赤壁賦》,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立意:挫折是一筆財富;挫折是試金石;樂觀豁達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自然是人類的忠實朋友,等等。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立意: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濟天下的志向;青春需要激情;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等等。
每一篇課文都是優(yōu)秀的寫作教材,只要我們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勇敢實踐,尋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點,并且長期有意識地堅持,就一定能實現(xiàn)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互惠雙贏。
語文既其工具性又是人文性,所以,語文老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具備熟練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情感底蘊,善于思考,長于思辨。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