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任何對人物的認知,都應該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認識基礎之上的。中西方不同的人性假定,催生了不同的政治人物報道視角和報道效果。西方政治人物的報道理念是建立在“人性本惡論”基礎之上的,因而報道更加注重對政治人物的監(jiān)督;而中國的政治人物報道理念則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論”基礎之上的,因而更加注重對政治人物的宣揚。本文從人性論入手,深入解讀中西方政治人物報道的差異。
關(guān)鍵詞: 人性假設 性善論 性惡論 政治人物報道
在中西方政治人物報道中,對于“人性”的假定一直是一個通貫的文化景觀。所謂“人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狀態(tài)和資質(zhì)。而政治新聞報道作為專注于“人物”的報道,必然與“人性論”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任何政治人物報道背后都隱含著關(guān)于人性的假定,對于人性的不同預設導致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政治人物報道操作理念。人性的假定雖然對中西方政治人物報道有重要的影響,但常常被人們忽略,對于人性的假定恰似一股隱形的力量,以微妙的方式作用于中西新聞報道。
一、西方政治人物報道中的“性惡論”人性假設
在西方文化中曾出現(xiàn)多種關(guān)于人性理論的觀點,但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人性惡理論。在西方人看來,人性是貪婪的,是罪惡的。這種“性惡論”的文化背景使西方人認識到人性是有局限性的,是要受到約束的。但同時“性惡論”也為人們追逐各種事物的欲求提供了合理性。“性惡假設”使西方人不會關(guān)注個人言行是否符合眼前的是非標準,在觀察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往往會把重點放在行為本身的含義上,相對更加重視對自己言行的客觀認識和分析,較少關(guān)注對自己言行的道德評價。
“人性本惡”假定所造就的西方人行事風格,在西方政治人物報道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證。首先,基于人性本惡的假設,西方新聞界時刻將政治人物作為“惡”的對象來對待。正如西方在政治制度設計時,構(gòu)建了以限制公共權(quán)力為特征的政治制度,防止公共權(quán)力的異化一樣,西方媒體在對政治人物進行報道時,也自發(fā)地更加注重對政治人物的監(jiān)督,防止掌權(quán)者踐踏人民的權(quán)利。其次,人性本惡的假定,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認識和分析,更加注重行為本身的涵義,因而西方新聞界在進行政治人物報道時,更多的是對客觀的事實闡釋。最后,從新聞記者自身說起,記者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人性本惡的文化傳統(tǒng)使得西方記者的新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個性主義、商業(yè)文化精神的影響,受到商品經(jīng)濟利益、名譽和地位的驅(qū)動。在對政治人物的報道中,西方記者會更加偏愛對沖突的報道,對政治丑聞的報道,他們渴望借用對政治人物獨特的報道成就其在新聞界中的地位。
在西方的政治新聞學研究中,人性本惡的假定也曾被多位學者所論證。托馬斯·帕特森在對20年的美國政治新聞報道所做的一篇全面深入的內(nèi)容分析研究中寫道:“今日的新聞業(yè)真正的偏見不再是黨派偏見,而是存在這樣一種顯著而決然的傾向,即報道政治與政治人物的錯誤與不道德的一面,而不是關(guān)注其正確與真實的一面。這種新聞報道的風格被認為是‘看門狗’新聞學,但這一報道風格的前提也已經(jīng)近乎意識形態(tài)化了,即多數(shù)的政治人物被假定為無能、腐化,或者是欺詐性的,并且新聞記者的職責就在于使所有的人都明白實際情況就是如此?!边@一觀點也很好地論證了西方政治人物報道中對于人性本惡的假定。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舒德森認為美國新聞界把政治人物都看做是“利己主義”的,時刻都有可能凌駕于公權(quán)利之上。在媒體看來,所有政治人物掩藏在其言行背后的動因幾乎都不能逃出選舉之囿,任何的德行、善舉只要與政治人物勾連起來,或是由政治人物——不論什么樣的政治人物——親自發(fā)起,都難以逃脫來自媒體的吹毛求疵和憤世嫉俗的批評。
總而言之,人性本惡的假定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政治人物報道理論研究及業(yè)務實踐中。人性本惡論文化使西方人認識到人性是有局限性的,從而是有限的。這種罪感的局限性、有限性使西方記者對人性具有一種反思和懺悔意識,使其對人的陰暗面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因而在西方的政治人物報道中,記者更加注重對政治人物的監(jiān)督。
二、中國政治人物報道中的“性善論”人性假設
與西方不同,在中國哲學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儒家學派所主張的人性完滿與人性本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仁”看做是人的根本屬性,而孟子則在此基調(diào)上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性論,提出了人性本善。在中國人看來,人本身就具有向善的本性,因而不需要過多地進行監(jiān)督,人會自覺地要求自己符合“仁、義、禮、智”,會自覺地克制自己的欲求,以期得到他人的認可,符合社會的道德評價,進而真正成為“人”。
在我國政治人物新聞報道中,對人性本善的假定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首先,與西方社會不同,我國新聞界基于對人性本善的假設,總是習慣于將政治人物作為“善”的對象來對待。正如在我國政治制度設計中更加注重德治一樣,我國政治人物的報道也更加注重對德行的宣揚,更加強調(diào)人物的正面形象,更加注重對人物的宣揚,充分展現(xiàn)政治人物的優(yōu)點、亮點,使讀者感受到人物光輝崇高的一面。因而在我國大多數(shù)政治人物新聞報道中所樹立的政治人物形象都是善良、勤奮、無私、愛國愛家愛人民的。我國新聞界很大程度上將宣揚政治人物的美好德行,贊揚社會美好的一面作為己任。其次,人性本善的假定,使得新聞界更加注重對人物的情感,更加注重客觀事物背后所表現(xiàn)的精神。在中國的政治人物報道中,記者更加善于尋找與受眾及描寫對象情感的共鳴。最后,從記者自身說起,與西方社會的新聞記者不同,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新聞記者更加負有社會責任感,相信人性本善的他們,更加注重對自己行為的要求。在政治人物報道中,我國新聞記者更愿意擔負起“黨的耳目喉舌”的重任,而不是急于凸顯自身。與西方社會相比,人性假定所造就的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更加具有傳承性和一致性。而這三點共同造就中國政治人物報道的獨特的操作理念。
在中國新聞界中,基于人性本善論,對政治人物進行報道幾乎已經(jīng)成為默認的報道理念。長期以來,我國媒體都善于塑造政治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媒體塑造的光輝政治人物依然被我們所銘記。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被這樣的報道所裹挾。雖然政治環(huán)境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揭露官員貪污腐敗的信息在不斷增多,但是占據(jù)主流的仍然是正面的報道。畢竟,人性本善論中也是對“惡”,對那些偏離人性的、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有損社會風化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
中國新聞界形成這樣的報道規(guī)范并不難以理解。因為,“人性本善”論強調(diào)人要通過努力才能夠受到社會的認可,而人本身又有向善的天性。政治人物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必然會遵守這樣的共同的價值觀,因而媒體只需要進行適當?shù)谋O(jiān)督,而不是向西方媒體一樣時刻準備與政治人物較量,時刻準備揭發(fā)政治人物踐踏公民權(quán)利的行為。除了對政治人物的監(jiān)督之外,對政治人物的宣揚更是中國新聞界的重要作用。在“人性本善”的社會中,人人都希望受到良好的道德評價,進而就需要尋求道德模范的標準,人民需要“善”的典型。當然,中國政治人物報道模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到一黨執(zhí)政的政治體制的限制,受到媒體運營機制的限制。但“人性本善論”,作為文化傳統(tǒng)一直貫穿中國新聞記者對政治人物報道理念的始終。
三、中西政治人物報道中的“人性假定”比較分析
西方建立在性惡的人性預設基礎之上的政治人物新聞報道,充分實現(xiàn)了對公共行政人物及其執(zhí)掌的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對新聞界來說,這樣的假定使得記者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新聞事件,更多地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動因,防止受眾被執(zhí)政者愚弄欺騙,進而實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理想。然而這種監(jiān)督所帶來的效果也需要被辯證地看待。同時,建立在性惡論的人性預設之上的政治人物報道,雖然充分實現(xiàn)對權(quán)力的規(guī)范與制約,卻也為西方新聞界及社會帶來種種困擾。這種報道方式的背后所隱含的正是對人性墮落、道德淪喪的警覺與無奈。以“原罪說”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理論,其優(yōu)點是傾向于對法律上的權(quán)利和義務,對政治上的權(quán)力制衡的重視,其缺點則是對人性完全失望,導致wtcngdRqy35GeACaTSUeQRCEM+sXnI5K8suGVUJP22U=道德和宗教的衰微、人際關(guān)系的冷漠。而任何一個國家只靠政治制度、法律,甚至包括新聞界對權(quán)利的監(jiān)督和制約來實現(xiàn)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
基于對人性完滿和人性本善的價值假定,中國人持有一種人人皆可成堯舜的成德成圣思想傾向,認為人人皆有善端,并有向善發(fā)展的無限可能。也正是這種人性假定,使得中國政治人物報道更加注重對其德行的宣揚,塑造官員光輝的政治形象。這一方面符合中國受眾的文化審美模式,另一方面構(gòu)建了和諧社會,發(fā)揮了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的作用。但是,這種基于人性本善假設的政治人物報道也是弊病頗多的,一味地塑造政治官員高大全的政治形象,放松對政治人物“性惡”方面的監(jiān)督,使得小部分官員凌駕于公權(quán)力之上,損害人民的利益。純粹依靠道德的教化,價值觀的約束是行不通的,新聞媒體必須肩負起監(jiān)督責任,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
綜上所述,不管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一定程度地為中西政治人物報道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困擾,過于強調(diào)某一方面的發(fā)展,最終都不能實現(xiàn)監(jiān)督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平衡,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而隱藏在這背后的原因,其實是中西方新聞界對“人性假定”的認知過于簡單。其實,人性模式是復雜的,不宜簡單地將其歸結(jié)為性善或性惡、自利或利他,人性模式是具體的和多樣的,不宜宣稱某種模式普遍有效,人性模式同時也是歷史的和可變的,不宜附加先驗規(guī)定。因而在對政治人物的新聞報道中,我們應該注意到人性假設的問題,客觀公正地進行報道。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韋伯著.閻克文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意]馬基雅維利著.王水譯.君主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3][法]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戴維·E.桑格.布什發(fā)表追思獻詞,紀念諾曼底登陸日.紐約時報,2001年6月7日,A28版.
[5]陳戈.中西人物報道比較——以《文摘報》和《參考消息》為例.新聞愛好者,2012,0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