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質(zhì)量是學校的生命支柱,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是課堂,課堂的焦點是效率,只有高效的課堂教學,才會有較高的教學質(zhì)量。一直以來,傳統(tǒng)教學被抨擊和摒棄的首要原因是課堂效率低下,要想構(gòu)建高效課堂,就要對此前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性或低效性行為進行梳理。我認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低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我們平時上課前都能做到潛心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但大多時候我們的備課只拿著教參或現(xiàn)成的教案照抄照搬,應付檢查。上課的時候基本上也沒有用。沒能做到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的年齡、知識、認知能力等特點,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更缺少課堂上遇到突發(fā)事件的隨機應變、從容應對的教學機智。
2.傳統(tǒng)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探索交流少;顯性內(nèi)容多,隱性內(nèi)容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智慧生成,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只停留在“牽引”上。我們雖然不再像過去那樣把結(jié)論、答案都直接告訴學生,而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是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后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答案上來,教學就這樣完成了。這對知識的傳授也許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犧牲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3.我們在課后缺少反思與總結(jié):新課程特別強調(diào)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已成了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只有將課堂教學與課后反思有效結(jié)合,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但以往我們總是上完課后“如釋重負”,沒有將課堂教學中的感受、得失及時地記錄下來,更缺乏對教學實踐的系統(tǒng)反思與感悟。所以,我們在參加培訓、課堂觀摩等教研活動時往往躊躇滿志,但教學實踐時又“穿新鞋,走老路”。
二
怎樣才能使課堂高效,這不僅是學校教學質(zhì)量的保障,而且是每位教師永恒的追求。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nèi),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分鐘都盡其所用,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能有收獲,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針對如何構(gòu)建高效課堂這一話題,我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悟到在語文課上我們不僅要好好講課,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么樣的新精神,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
1.轉(zhuǎn)變思想觀念,制定教學目標。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觀念正確與否必將決定行為效果的優(yōu)劣與價值的高低。因此,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在先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策劃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充分利用時間。首先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zhì)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分離。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jù)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大多數(shù)的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nèi)容。對于優(yōu)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zhàn)性的練習;而對于那些后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慢慢地適應,不可求快,要因人而異。高效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要有學生立場,以學生的成長為目的,看到學生實實在在的進步。雖然每位教師采用的教育形式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同一個教育目的,即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成長奠基。高效課堂之“高效”不應只是分數(shù)和升學率的最終高效,而應落實于每一天、每堂課的有效、高效上。
2.熟悉教材重點,確定教材難點。
重點是教材的核心。學懂了重點內(nèi)容才能理解其他內(nèi)容,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任何學科的教材重點都是從已知的舊知識中引伸出的新知識,是著重講解的部分。因此,確定教材的重點,首先要找出哪些是已學過的舊知識,或以舊知識做基礎的,這部分知識學生容易接受。然后,找出學生過去沒有接觸過的,甚至一點也不了解的全新知識,即是教學的重點。教材重點的確定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時間的分配,有利于學生將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讀懂文章,讀出文章重點、難點,就要成為有思想、有智慧、勤奮努力的人,如果文化底蘊不深厚,我們就要多讀書、多思考,深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3.了解學生特點,交給學生主動權(quán)。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zhì)量,知道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教師要在了解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在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之外還會產(chǎn)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痹鯓幼プ∵@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fā)良好的思維情感,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呢?
4.堅持課后反思,不斷提高課堂質(zhì)量。
人無完人,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暴露出很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調(diào)整,所以,堅持寫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課后不僅要善于自我反思,還要經(jīng)常與學生、同伴、教研人員及有經(jīng)驗的優(yōu)秀教師探討、交流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主要是反思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即使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甚至是教學機智方面的因素也不輕易放過。成功之處要認真總結(jié)、完善、推廣與創(chuàng)新,不足之處要認真分析、克服與改正,并將反思銘記于心,留心于下次的課堂教學。這種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思過程,就一定會達到積少成多、厚積薄發(fā)之功效。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課后及時總結(jié)、反思,在這樣反復的磨煉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教學水平,課堂教學效率也會不知不覺地提升。
5.師生關系和諧,共同構(gòu)建高效課堂。
只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平等的對話、探討和引導、尊重、信任是平等交往的基礎。教師要由教學中的主角轉(zhuǎn)向?qū)W生學習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建立一種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點思考的情境,給學生一些活動實踐的余地,給學生更多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的體驗。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用委婉的語言批評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啟迪學生,營造能激勵學生探索的良好氣氛,讓學生感到?jīng)]有思想負擔,敢想、敢說、敢問,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構(gòu)建高效課堂是一個多元因素的整合概念,它涉及教師思想觀念的變革,也涉及教師教學藝術的水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通過實踐層面的不斷探索。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的過程,會因老師而異、因?qū)W生而異、因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而異,任何一位老師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