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我國人文景觀這一旅游產業(yè)注入了很深的文化內涵,如今,隨著我國旅游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國外旅游人數的急劇增多,這就對我國人文景觀的旅游英語翻譯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本文以我國人文景觀為闡述背景,就如何做好旅游英語翻譯進行了深入論述。
關鍵詞: 人文景觀 旅游英語 翻譯特點 翻譯策略
引言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全球各國人民向往的國度,悠久的歷史積淀讓中國逐漸成了全球最吸引人旅游的國家,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游玩人數的劇增,我國旅游業(yè)飛速地向前發(fā)展,同時,這一功績與景點自身的宣傳也是不可分離的,其中最關鍵的方式便是對旅游資源的語言或文字介紹。但是在資源介紹的翻譯上又遇到許多問題,由于各國的文化和歷史底蘊的差異,以及語言上表達的差異,促使一些翻譯出來的結果不夠理想,并不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因此,在從事旅游資源的英文翻譯時,要求翻譯專職人員擁有良好的他國文化熟知度,首先從本國文化特色著手,利用英語充分地表達旅游中的因素,消除漢語和英語之間互通的隔閡,充分嚴謹地表達景觀的內涵。
一、人文景觀在旅游英語中的翻譯特點
(一)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實踐性。
人文景觀英語的翻譯在旅游英語翻譯方面即是重點又是難點,它對于我國從事旅游翻譯的工作人員來說,也相應地提出了較嚴格的要求,一則除了一般語法和專業(yè)詞匯的掌握外,還有需要熟記常用介紹語和寫作時的格式,二則最關鍵的是對于從事人文景觀旅游的英語翻譯者來說,更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應用性和實踐性。
隨著我國近年來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對英語的需求和應用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在社會需求上已經不再是尋求旅游英語的專業(yè)人員,而是要求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這就需要該從事人文景觀英語翻譯方面的學習工作者不僅僅要學習旅游知識,更要注重英語水平的鍛煉,滿足市場對專業(yè)人才的渴求。
(二)旅游英語知識覆蓋面廣,文化底蘊厚。
在眾多交際英語中,人文景觀領域內的旅游英語的翻譯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內容十分多,首先必須掌握景區(qū)的全部內容,包括歷史積淀、人文特征、地理環(huán)境等,這些知識的掌握能夠促進導游的表達更加流暢。其次要有專業(yè)的對外導游知識,如貨幣的使用、轉換和辨別,應急救援能力,景觀常識等,保障旅游者能夠在游玩的過程中,不會和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失去興趣。最后要有各國、各宗教的基本常識,在安排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旅游者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減少因為表達不當而引起糾紛的可能性。由于各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旅游英語的專業(yè)人才必須掌握較全面的知識,了解各國的人文、宗教特色,在尊重他國旅游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溝通交流。
(三)旅游英語要求有突出的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能力是學習者最需要注重的內容,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處于崗位的人必須時刻處于口語交際狀態(tài)。從旅游英語應用最廣泛的導游來看,他們的工作職責便是將我國的旅游景點用英語的方式表達,其中不僅僅涉及專業(yè)詞匯的應用,還有著連貫、標準的表達能力,因此,旅游英語最重要的便是口語,要求導游和來華旅游的人群充分無隔閡地交流,也要求不僅僅在語言上進行交流,在表達時也能夠促進外國人理解我國文化。
二、人為景觀在旅游英語翻譯中常見的問題
(一)疏于查對有關資料造成的誤譯現象。
比如杭州境內被稱為“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在包括杭州當地涉外導游翻譯及一些介紹杭州景觀的英文資料和書紙雜志中,都將“虎跑泉”翻譯為“Tiger Running Spring”。在這一翻譯中明顯忽略了一點,在商務印刷出版社的《新華字典》中,“跑”字是多音字,有pǎo和páo兩個不同的發(fā)音,因而釋義也是有所差別的,前者是奔、迅速前進的意思;后者則表示獸、禽用爪或蹄刨地。這個景點名稱也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相傳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一位法號性空的高僧,云游至此地,本打算于此地棲禪,卻因水源匱乏而欲云游他地。某天夜里高僧夢見一神仙告之:“南岳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钡诙烨宄浚钥展黄淙灰妰苫ⅰ芭艿刈鲅ā?,之后便有泉水噴涌。隨后性空便在此地建立寺廟,并命此泉為“虎跑泉”。由以上可以看出,“虎跑泉”的“跑”字的讀音是páo,將其譯成“Tiger Running Spring”不太符合原本詞義,應該譯作“Tiger Dug Spring”。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食品名字是根據創(chuàng)始人的名字而命名的例子,如“東坡肉”、“回鍋肉”、“毛肚火鍋”、“宮保雞丁”等。這種情況在中國存在,西方也有類似的名稱,比如“三明治”,是根據一個英國的貴族的稱號,“三明治伯爵”。
(二)疏于考證歷史史實而造成誤譯現象。
比如位于杭州孤山西冷印設關樂樓的景點“三老石室”,在很多翻譯中都根據西冷印設是中國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而將其譯為“The Stone Chamber of the Three Venerables(who were famous seal-engraving artists)”,更有不少涉外導游將“三老”二字譯為“Three Old Men”,這明顯忽略了“三老石室”的歷史淵源。歷史上的“三老”只是“古時掌教化之鄉(xiāng)官”(《辭?!?,并非只是指三位老人也不是篆刻家,因此將此景點可以譯為“Sanlao Stone Chamber”為宜。
再如馳名中外位于蘇州城外的楓橋鎮(zhèn)“寒山寺”,實際上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山,因此許多將其譯成“Bleak Mountain Temple”或者“Temple of Cold Hill”都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寒山寺”這一名稱的真正來源?!昂剿隆痹谀媳背瘯r期被稱為“廟利普明塔院”,據說后來唐朝貞觀年間,因一高僧寒山在此做住持改名為“寒山寺”,后唐朝詩人張繼宿住寒山寺時留一首詩《楓橋夜泊》,詩中寫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也因此而名聲大增,后代更有不少文人墨客于此留筆,像碑廊、殿閣等處就有許多畫像、石刻、碑刻等。
因此,此寺之名由人不由山,宜將其譯為“Hanshan Temple”。類似的情形,浙江天臺山風景區(qū)的寒山湖,在翻譯中也存在值得商榷之處。
三、人文景觀在旅游英語中的翻譯策略
旅游英語的翻譯不同于其他英語,它講究實效,主要目的是使旅游者能知會導游或者宣傳手冊所介紹的事物,因此,在導游翻譯及旅游資料的翻譯中,應該更多更全面地考慮與其相關的文化內涵。
(一)直譯加注釋翻譯法。
中華民族文化歷時五千年之久,其內涵博大而深邃,但因一定的歷史原因而很少被其他民族所熟知,從而在英文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存在很大的空缺。舉個例子,當導游在介紹碑刻字體時,將講解“該碑用草書書寫,游仞于規(guī)矩之間,狂而不亂,如行云流水枯藤纏繞飛沙走石”譯為The characters on the stelewerewritten inhuaisu style,which have one’s fling.這里將“草書”解釋為“懷素體”,只要對中國書法稍有了解就會知曉楷、行、草三種書法體之間的差別,也對懷素其人其事有所了解,與張旭齊名,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其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
對于國外游客而言全然不知。即使見過懷素字體,再一次接觸時也未必知道何為草書,除非在不同的字體比較之時,看到其中的差異而有些模糊的概念。在漢語趨于國際化的今天,中華文化逐漸被世界所熟知,就翻譯中所存在的空缺可以用拼音進行翻譯,并加以注解,相信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這種空缺一定會日趨減少,中華文化也能為世界所熟知。
在許多帝陵、宮殿建筑中,游客會??吹娇此茷觚?,背上馱著石碑的動物,它便是龍的第六個兒子霸下,又名赑屃,傳說中它力大善負重。石碑由霸下馱著象征著長壽和吉祥,并盛行已久。在帶國外團時,如果僅用“Bixi”介紹赑屃,就一定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應加以注解,說明其文化來源,可以加這樣的注解:one of the nine sons of the dragon, which is wellknown for its greatstrength.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類似專有名詞都采用此種翻譯方法進行解釋。
(二)類比翻譯法。
類比即以熟喻生、觸類旁通,將目標事物類比為使用者所熟悉的景物。姚寶榮、韓琪通過兩個相似事物的比較,便于使用者對新事物的理解,并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激發(fā)其旅游的興趣。這在旅游資料的翻譯手法中被稱為“以此比此”,為的是使旅游信息引起英語讀者的好感。比如在介紹江南水鄉(xiāng)蘇州、紹興、杭州等時,將其比做“東方威尼斯”。這樣能夠給廣大國外游客以深刻的影響,增強他們對中華悠久深厚歷史文化的了解。
(三)增譯翻譯法。
對那些在東西方文化中共同存在的事物,并且內涵也大同小異的可以直譯,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從而為目標語言使用者提供更清晰的解讀方法。如將南京鐘山景區(qū)的音樂臺譯為Open 2 air Bandstand,2用來區(qū)別于室內音樂廳,是露天音樂臺。張寧指出:“增譯作為旅游資料翻譯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增加字、詞、句對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作進一步解釋?!雹?/p>
(四)省略翻譯法。
中國人不同于西方人注重邏輯性思維而習慣于形象思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中國文人在作詩作詞時常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為文章裝飾。在一些鴻篇巨作中更是如此。對于這些,無論是直譯還是增譯或者加注解都無法使目標語言使用者理解其含義,對此類內容大多旅游資料不做翻譯而直接略去。
在翻譯中針對為避免因解釋不清而引起誤解,在采用注解、類比的同時,還可以直接省略不譯。比如,有這么一段描述秦淮河繁華景象的句子:“兩岸河廳河房、雕梁畫棟;畫舫凌波、樂聲燈影;加之文人6884c1d925f70f069973dd834030ad4b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游覽勝地——秦淮風光帶。”②
在對其的翻譯中,就省去了許多修飾性的辭藻,只是簡單地譯為Now the inner Qinhuai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culture and economy of Nanjing.如今的秦淮河已成為南京市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北京在歷史上曾有燕京、大都、北平等名,在向國外游客介紹北京時,不需要用許多文字述說每一名稱所對應的歷史時期,直接譯成現在的北京就行。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因特定的地理文化環(huán)境而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現象。比如中國歷史所特有的官職制度,英語中并不存在相應的內容,更無法表達出級別差,所以在翻譯中常省略不譯。比如在介紹曹雪芹時,并不會過多涉及名著《紅樓夢》(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只是說他是中國有名的一位作家等,因為曹雪芹及其作品對國外游客而言是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直接省略不譯。
結語
人文景觀旅游英語的翻譯應注重信息內容和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預期達到的功能,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這就需要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顧及國外游客的接受特點和閱讀習慣,盡可能地減少其閱讀障礙,以便國外游客能夠清晰地接受翻譯內容,更好地讓國外游客欣賞人文景觀美景的同時,也能夠了解感受我國博大的文化古韻,為傳播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作出貢獻。
注釋:
①張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中國翻譯,2000(5).
②王婷.人文景觀的文化蘊涵及其翻譯[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
參考文獻:
[1]周春華.淺談人文景觀在風景名勝區(qū)規(guī)劃中的作用[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2(2).
[2]王婷.人文景觀的文化蘊涵及其翻譯[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2).
[3]程立初.論人文景觀名額的英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
[4]Eugene A 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張聞聞.天上,人間——試析敦煌飛天之姿態(tài)的世俗化依據[J].藝術理論,2007(9).
[6]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0(4).
[8]方夢之.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9]郭建中.漢英/英漢翻譯:理念與方法[J].上海翻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