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內(nèi)部開展素質教育評估,幫助學校進行自我診斷、自我監(jiān)控、自我完善,將會推動文化素質教育全面而深入地展開,促進素質教育的正規(guī)化和科學化。闡述了高校內(nèi)部開展素質教育評估的重要意義,并構建了高校素質教育評估體系的基本框架,認為對素質教育評估體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校 素質教育 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c)-0184-02
1 什么是素質教育
在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萌芽,如孔子認為教育包含“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基本思想就是說,人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我國,“素質教育”被明確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針對基礎教育中的“應試教育”而言,是一種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為目標的嶄新教育,它著眼于提高個人素養(yǎng)和品質。自1995年開始,教育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高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1999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全面推進”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國運興衰、民族復興的高度確立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明確指出,“努力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又一次將大學生素質教育推向高潮。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實踐,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上已經(jīng)達成共識,內(nèi)涵變得更加豐富和具有時代特征,研究和實踐不僅涉及課程改革、教師隊伍、考試評價等方面,還涉及教育結構、教育體制等宏觀問題,素質教育理論體系已逐步形成。
2 高校開展素質教育評估的重要意義
高等學校作為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前沿陣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推動者和實踐者,認識素質教育、理解素質教育、研究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一直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素質、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即便已經(jīng)推行了十多年的素質教育,這一問題仍然存在。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在課表中增加人文素質類課程,是撇開課堂45分鐘另搞的一套教育,因此就出現(xiàn)了課內(nèi)搞“通識教育”,課外搞“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仍獨立于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之外,彼此分離。事實上,素質教育要滲透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不僅要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而且還要在理工科專業(y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在文科專業(yè)教學中滲透科學教育;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又要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既要開展課堂教學,又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來實施素質教育,建設文化校園、文化學校。
開展高校內(nèi)部素質教育評估,對學校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觀念、實施條件、實施過程及實施結果等做出的價值判斷,使評價成為全面反映學生發(fā)展狀況、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促進學校自我診斷、自我監(jiān)控、自我總結、自我完善,將非常有利于高校素質教育工作的健康開展,促進素質教育的正規(guī)化和科學化。
高校內(nèi)部素質教育評估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評估既有同,也有異。相同的是兩者評估的目的都是以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為根本出發(fā)點,評估的對象都是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在評估標準上也大體相同。不同的是,高校內(nèi)部開展的素質教育評估,其標準可以更加細致、內(nèi)容和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同時,兩者的評估主體也有所不同,高校內(nèi)部評估主要實施者是高校內(nèi)部管理者、教師等相關人員,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評估主要由政府聘請的校外專家完成。在評價的周期上,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評估周期一般較長,而高校內(nèi)部開展的評估周期可以為半年到一年,時間控制上更加靈活,發(fā)現(xiàn)問題也更加及時。
3 高校內(nèi)部素質教育評估體系的基本框架
3.1 評估的指導思想
開展素質教育評估,要尊重高等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以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為根本出發(fā)點,充分考慮高等學校學生在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上的特點,倡導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強調師生關系的平等和諧,制定評估標準時把握方向性、科學性、全面性的原則,這樣思想指導下開展的評估才能真正地促進素質教育。
3.2 評估堅持的原則
(1)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以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為依據(jù),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主,既要規(guī)范辦學行為,又要鼓勵辦出特色。
(2)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把全體學生發(fā)展和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
(3)堅持過程與結果并舉。素質教育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素質教育開展的過程,尤其是要加強對過程材料的檢查和監(jiān)控力度,過程質量有所保證,出現(xiàn)偏差及時糾正,以過程保結果,確保最終目標的達成。
(4)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量評價具有直觀、簡便、易操作、可比性強等特點,凡是能夠定量的盡可能采取定量的辦法,但不可勉強湊數(shù)。素質教育由眾多復雜因素組成,并非所有評價要素都可以量化,有的定性描述可能更合適,更易把握。
3.3 專門的評估組織機構
素質教育評估機構的建立,為開展評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為避免內(nèi)部評估流于“自己評自己”的形式,建議學校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工作職責包括評估方案的制定、查閱資料、檢查、反饋等。不少高校現(xiàn)在都有專門的教學評估中心或教學質量管理部門,他們作為學校內(nèi)部的“第三方”,更能體現(xiàn)教育評估的客觀性、真實性和開放性。如果沒有獨立的評估機構,也可以成立素質教育評估領導工作小組,成員可以包括校領導、教學管理者、一線教師、素質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估工作中來,因為學生是素質教育的直接作用對象,他們對素質教育工作才是最具發(fā)言權。
3.4 評估指標體系
評估指標體系是開展評估、檢驗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據(jù),更重要的是通過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可以明確素質教育的工作要求,指導素質教育的開展。素質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各方面都應作為評價對象,高校素質教育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五方面。
一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主要評價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對素質教育思想觀念的總體把握,素質教育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對素質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程度,素質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情況,素質教育工作目標、舉措以及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的體現(xiàn)等方面。
二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主要評價學校師資隊伍的整體狀況(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能力素質、教風及人格風范等方面),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情況(包括實踐能力培養(yǎng)基地、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基地、身體素質培養(yǎng)基地、心理咨詢中心、社會實踐基地、學生社團活動基地、文藝活動中心、網(wǎng)絡信息查詢等助學條件等),以及素質教育經(jīng)費投入情況等。
三是學校素質教育開展情況。主要評價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包括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學生學業(yè)成績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等),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情況,校園文化建設情況,素質教育工作管理水平等方面。
四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等測試,都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效果。另外大學生的溝通能力也不能忽視。
五是學校素質教育的特色之處。主要評價學校針對自身特點開展素質教育工作的獨特做法。[1]
3.5 評估結果的反饋
檢查結束后,檢查小組要將評價結果向全校公布,廣泛聽取教職工和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反饋至開展素質教育的相關單位,好的方面繼續(xù)發(fā)揚,不足之處及時改進,這也是開展評價的根本目的。
4 結語
素質教育評估是高等學校自我診斷和不斷提高的過程,對保障和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促進高校轉變辦學觀念,明確素質教育的真正實質具有重要意義,自評是高校素質教育評價的主要形式。高校應建立符合本校的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評估體系,通過評估,及時找出差距,不斷優(yōu)化素質教育過程。當然,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強的系統(tǒng)工程,素質教育評估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總結、不斷積累,尤其目前以高校素質教育作為評估對象的相關研究仍然較少,高校在實施素質教育評估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朱中華.關于構建高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3):61-62.
[2]“素質教育的概念、內(nèi)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nèi)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3-10.
[3]吳靜.高校素質教育工作評價:理念、程序及指標體系[J].教育探索,2006(5):13-14.
[4]陳化文.高職高專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評估體系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2):78-80.
[5]江志斌,俞寧.論高校素質教育評估體系的構建[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