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培訓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是培訓機構內(nèi)涵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提高培訓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應注重發(fā)揮培訓教師個人因素、施教機構的組織因素和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
關鍵詞:提高 培訓教師 教學科研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訓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是培訓機構內(nèi)涵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提高培訓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應努力解決好以下三方面問題。
1 注重發(fā)揮培訓教師的個人因素
1.1 提升培訓教師專業(yè)知識能力
這是對培訓教師自身素質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培訓教師,一定要有培訓所需求的某個知識架構,這種知識架構是多方面的,要不斷深化提高。只有這樣,才可以從一點入手,進行課題開發(fā)和科學研究,然后不斷延伸,形成自己的學科專長,進而成為本領域專家。所以,大力提升專業(yè)知識能力是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務。
1.2 加強培訓課題的探索與開發(fā)
1.2.1 善于借鑒成功經(jīng)驗
對于初涉培訓事業(yè)的教師來講,善于借鑒是一個捷徑。要多聽成熟教師的課,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進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獨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就是從模仿崔顥的《黃鶴樓》開始,不斷超越。作為培訓教師來講,需要有這種超越的能力。
1.2.2 重視受訓方的課題需求
作為培訓教師,要高度重視受訓方提出的課題,全力開發(fā)出來。因為受訓方所提出的,是實際工作中的需求,雖然說培訓教師在開發(fā)過程中會辛苦一些,但課題一旦開發(fā)出來,它所具有的潛力、為我們所帶來的效益,將遠遠超過自己閉門造車所開發(fā)出來的課題。
1.2.3 勤于更新課題
對于已經(jīng)成熟的課題,教師上課的壓力會減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如果成熟的課題沒有新意、不能與時俱進,就會降低課題的質量,沒有市場。要保持課題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講常新。作為培訓教師,要常常更新自己課題的內(nèi)容。
1.3 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教學科研能力
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既非與生俱來的,也難一勞永逸。培訓教師的知識技能,要在不斷地積累中提高。當今社會發(fā)展之迅猛,知識更新速度之快,讓人絕難預料。站穩(wěn)培訓講臺,就需不斷豐富、充實自己。學習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進修、可以到機關調(diào)研、還可以與參訓學員交流,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訓069e9726e82055a612da8534d677f4a54686299d02dfd0d1082549057cec8292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培訓教師還要勤于積累、筆耕不輟。在積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為專家;不要怕寫文章,如果對自己一些獨到的見解聽之任之,就會讓好的東西付諸東流。另外,勤于動筆,還能夠實現(xiàn)教學科研的結合。
2 注重發(fā)揮施教機構的組織因素
2.1 形成培養(yǎng)規(guī)劃,科學定位師資
作為施教機構,要把幾年來教師工作情況進行定量分析,根據(jù)培訓教師特點進行科學定位,進行雙向選擇,使師資力量形成最佳組合,做到人盡其才。
2.2 根據(jù)事業(yè)發(fā)展,構建學科體系
培訓教學是一個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在教學方面,構建合理的學科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建立學科體系,需要案頭分析與實地調(diào)研相結合,讓學科體系既符合邏輯關系,又滿足實際需要。這項工作不是某個教師的任務,需要施教機構組織,發(fā)揮培訓教師的聰明才智,構建最好的學科體系。在此基礎上,將課題與培訓教師相對應。
2.3 推動教研開展,活躍學術氣氛
在培訓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如灌輸式太多,參與式太少;結論型太多,問題型太少;封閉式太多,發(fā)散式太少;繼承式太多,創(chuàng)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異性太少;從師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這些對于培訓教學效果提高和精品課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礙。推動教研活動,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1)推動基層教研活動?;鶎咏萄兄傅氖墙萄惺覂?nèi)部教研活動。教研室內(nèi)部應當經(jīng)常探討與教學相關問題:比如學術、教法、課堂應對等。
(2)培訓教師之間的互聽互評。培訓教師之間要經(jīng)?;ヂ牷ピu課程,尤其涉及新開課題,應當要求老師在自己準備較充分的情況下,在部門內(nèi)部進行試講。這是用集體智慧武裝一個人,同時對參評的人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3)定期舉辦教學科研研討會。作為施教機構,要有組織地讓老師把自己一段時間內(nèi)的教學、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較大規(guī)模的教學科研研討會,會促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齊下,助推教師成長。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學、科研、學習三方面工作。我們需要“教學出題目,科研作文章,成果進課堂”。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名師不僅要講課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論文,這樣才會底蘊深厚,收放自如。學習包括學習和調(diào)研。學習調(diào)研的機會應由施教機構提供,利用、把握機會要看培訓教師個人的能力。教師在學習中不但可以學有所獲,而且還能建立廣泛人脈,為以后的提高積累豐富的資源。
3 努力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
3.1 科研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轉化成教學內(nèi)容,需要實現(xiàn)語言的轉化。施教機構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和科研成果語言相互轉化問題??蒲谐晒D化為課堂教學,說到底就是把書面語言、規(guī)范語言轉化成口頭語言的問題。這需要增加語言的鮮活性、感染力和藝術滲透力。簡單講,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簡單化、通俗化,讓學員一聽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nèi)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還需要用科研作支撐。因為課堂教學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學界往往會有不同的觀點,要正確辨識,離不開深入研究。在培訓課堂里,存在這樣的情形,有的老師科研能力不強,但課好講得好聽、學員聽得也輕松,甚至課堂里還能不斷引發(fā)學員的笑聲。表面看起來,這課講得很成功,但事后卻不能引發(fā)學員的回味和思考。這是因為培訓教師缺乏研究,課講得沒深度,這樣的課不能算作成功?,F(xiàn)在的多媒體讓一些教師把課件做得非常好看,課堂語言還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內(nèi)容非常貧乏,學員聽后哈哈一笑,收獲不大。所以,培訓教師要把課講好,課堂語言藝術只是一個方面,背后的科學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學創(chuàng)新轉化為科研成果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的思想火花和亮點要變成科研文章,同樣也需要轉化。培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產(chǎn)生靈感,轉化為科研成果不能用教學語言、口頭語言,這不符合科研文章寫作的規(guī)范??蒲形恼掠凶约邯毺氐恼Z言系統(tǒng),離開了這個語言系統(tǒng),就不能成為科研文章。這就需要教師要用書面規(guī)范語言將它表達出來,形成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1] 吳傳毅.分清兩種能力[N].學習時報,20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