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以它強大的功能促進著數學教學模式的變革,使得數學教學從靜態(tài)展示模式轉變?yōu)閯討B(tài)演示模式,從教師講、學生聽轉變?yōu)椤皫熒邮健苯虒W,使學生從“學數學”轉變?yōu)椤白鰯祵W”。信息技術給數學教學帶來的不僅僅是手段的先進、效率的提高,它還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確立與主體作用的真正發(fā)揮;它不僅僅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更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它不僅僅為學生提供了接觸電腦網絡的機會,更使學生在21世紀激烈競爭的今天,掌握了一種學習工具,增強了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整合使學生實現由“學數學”向“做數學”和“用數學”的轉變。
高中數學教學應提倡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利用信息技術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進行探索和發(fā)現。
1.樹立教學新理念,使信息技術和教學技術緊密結合。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與教學技術也日新月異。對教師信息技術和教學技術的培訓可采用“任務驅動式”進行,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學習信息技術和教學技術,使數學教師熟悉和親身體驗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學習環(huán)境(如“幾何畫板”、智能“Z+Z”平臺等),形成信息技術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意識,從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作為有力的教學輔助工具。
2.利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展現數學對象。
在傳統教學中主要是靠教師講解分析數學知識,啟發(fā)誘導學生理解數學,但是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還得看個人的潛質和能力。數學研究的是變量之間的關系,明明變量是可以變化的,可是到學生那里它就是不變的。原因是教師難以講清楚的變量關系,學生難以理解變量的關系。信息技術最大的優(yōu)勢是變量可以連續(xù)變化,對應的圖像也可以連續(xù)變化,傳統教學中黑板和書本難以呈現這些可變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出變量的變化過程和結果,不斷改變其中的變量,觀察結果中的變與不變,從而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這樣信息技術將數學思維可視化,有助于學生認識理解數學,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高數學學習實效。
3.利用信息技術探究數學問題的本質。
在高中數學里有很多定理、性質、規(guī)律和結論,如果直接將這些知識告訴學生,學生在理解上很可能就會產生困難,很難接受?,F在,有了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可以通過實踐,親歷整個數學探索的過程,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對要理解的數學問題必然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例如三角函數圖像的教學,過去一般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師依次畫出y=Asinx、y=sinωx、y=sin(x+φ)的圖像,然后通過推理合成函數的圖像,再分析這個函數的性質。這樣教學,許多學生不但對函數性質的理解感到困難,而且不明白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認識順序。我在教學中引入了試驗的方法:先為學生準備好演示軟件,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探索當A、ω、φ取不同的值時圖像怎樣變化,研究它們對函數的周期、取值范圍、單調區(qū)間的影響;接著讓學生對A、ω、φ自由賦值,輸入后觀察圖像的變化;再讓學生變換輸入這三個值的先后順序,反復實驗、探索。學生通過自己實驗、互相交流和探討,很快發(fā)現了規(guī)律,并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正,正確寫出了函數的周期、取值范圍和單調區(qū)間。特別是通過實踐,他們懂得了在分析若干個參數對函數圖像的影響時,應該對各參數分別研究,改變一個參數的值時要保持其他參數的值不變。這樣,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探究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4.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實現高中數學有效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正在加速,普通高級中學的信息技術裝備也在不斷地完善,多媒體軟硬件、校園網、互聯網上網終端等正逐步成為普通高中的基礎設施。而教師已實現了網上辦公,教師之間建立QQ群,為教師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利用網絡的交互性進行集體備課,以個人備課為基礎,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周進行一次網絡式的集體備課活動。主要備課教師必須充分研讀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其他教師集體討論教學方法,共同研討怎樣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辨析易混點,同時兼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教學目標,最后把集體的智慧進行整理共享,實現高中數學有效教學。
5.信息技術能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有助于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如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的培養(yǎng)等,培養(yǎng)這些能力必須以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模型為載體,通過對它們的研究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而信息技術又可以簡單地將研究過程中碰到的抽象問題形象化、一般的問題具體化,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6.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師生互動活動。”現代教育技術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手段進入師生互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一活動的完成需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及學習共同體。網絡學習平臺離不開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網絡學習社區(qū),通過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QQ群或Blog,科學合理地使用網絡共享資源,主要包括七大模塊:課堂教學視頻模塊,鞏固練習模塊,協作學習模塊,疑難解答模塊,當堂檢測模塊,作業(yè)訓練模塊,測試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