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自覺動機,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本文從激情讓學生分享收獲的喜悅;激情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激情讓學生走進課文去感受三個方面,闡述了語文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還應(yīng)該是“演員”,用情感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關(guān)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激情 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yī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自覺動機,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坏W生“樂知”,興趣被激發(fā)出來,語文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學語文教師的激情恰恰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把“金鑰匙”。
一、激情,讓學生分享收獲的喜悅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人文性的基點在于情感的抒發(fā)。很難想象,一位在課堂上呆若木雞、臉無表情,語言毫無生氣的教師,到底能傳遞給學生什么?是給學生以情感體驗,還是孕育更崇高的理想?我想,這些都無從談起。所以,只要一出現(xiàn)在孩子們的周圍,就會有一個聲音在提醒我: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讓他們分享收獲的快樂。
每節(jié)語文課,我都會精心備課,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深刻挖掘文中的內(nèi)涵與情感因子。站上講臺,我會把情緒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在談話中,在朗讀中,把自己對課文的每份情感,每份感悟,用語言、眼神、表情、動作等傳遞給學生,力求與他們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如在教學《荔枝》一文時,學生深深地為母親的愛所感染,抓住這一時機,在最后的拓展環(huán)節(jié),我先用聲情并茂的語言介紹母親對我的關(guān)心:這就是母親——她總在我下班到家后及時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食物;她總在冬天時遞上厚厚的棉衣;她總在我感冒時一夜無眠、悉心照料……接著,我鼓勵大家說說自己的母親。話題一開,同學們紛紛發(fā)言,讓我深感意外的是一群十多歲的小學生,談起自己的母親語言竟如此飽含深情,雖樸實,卻很有感染力。有很多同學眼里閃著淚花,深情地說:“我的媽媽雖然很普通,但我愛媽媽,因為她是最最關(guān)心我的人……”這一節(jié)課,學生學得格外起勁,課文讀得趣味盎然,發(fā)言積極主動,感人至深。這樣,我用自己的激情伴隨學生成長,讓學生分享收獲喜悅的同時,感受母愛的偉大。
二、激情,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渴望成功,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少年兒童更是如此。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jīng)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并改善學生作為學習的自我概念。所以,語文課堂必須是學生享受成功的陣地。只要學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就會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求知欲望,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而教師的激情渲染與表揚評價是讓學生享受成功體驗的一條捷徑。
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要用心欣賞每位學生。只要他們有好的表現(xiàn),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就要送去贊揚,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愉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學《將相和》時,我引導孩子歸納出《將相和》三個小故事分別體現(xiàn)三個字:完璧歸趙——智、澠池之會——勇、負荊請罪——悟。在感悟“完璧歸趙”的“智”時,有的學生提出了藺相如的“智”無非體現(xiàn)在兩個字上,一個“詐”,一個“緩”。藺相如怎樣把送入虎口的璧“詐”回來,怎樣要求開個隆重的交換典禮,用了緩兵之計讓手下有時間將壁送回趙國。我為孩子的思維能力感到驚訝,于是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你太棒了,比老師想得還要簡單、精準……學生的興趣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激發(fā),達到了無形的升華,他們在探求與成功的有效循環(huán)中不斷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三、激情,讓學生走進課文去感受。
把心放到課文中,讓自己成為文中的一員,是體會文章情感的最有效的方法?!鞍研姆诺秸n文中”,就是讓學生設(shè)身處地,帶著自己敏銳的心,到課文中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只有學生感同身受了,才能記憶深刻,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用“激情”作為“催化劑”,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佳境,感受閱讀的樂趣。
首先,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內(nèi)心需求,巧設(shè)懸念,利用自己的激情喚起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在“我要讀”“我想讀”的氛圍中,走進課文,學習課文。其次,我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shè)情境,在一個個生活場面與生動情節(jié)中,把一個個抽象的文學符號演繹為誘人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在感性材料中感受激情。例如:教學《北風和小魚》時,我采用品詞品句、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等方法進行教學,有所側(cè)重地理解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氣極了”、“猛吹”感悟北風的蠻不講理;通過“得意”感悟北風的盛氣凌人;通過“非常得意”感悟北風過于自信而變得可笑,等等。隨著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輔以教師的激情朗誦,課文所描繪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就逐漸清晰,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同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獲得思想啟迪。這樣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巧妙地引導遷移,將課內(nèi)外知識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感受激情的同時,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還應(yīng)該是“演員”,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時而奔放、時而沉靜;有時感嘆人物的悲慘淚流滿面,有時變成激情澎湃的演說家,有時還會成為哀怨的詩人。學生在感受你多重角色變化時,潛移默化地關(guān)注語言的魅力。這樣的情景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讓他們在探索中感受語文世界的奇妙,進行一次次愉快的知識旅行。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譯.教育的藝術(shù)[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
[2]林治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究與實施[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6.
[3]王小安.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激情[J].課程教育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