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際私法在法學本科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各大院校的法學專業(yè)都無一例外地開設這一課程。但是國際私法的教學卻一直存在教學內容龐雜、教學體系不集中等問題,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國際私法時往往難以消化繼而深入了解、掌握國際私法相關知識。作者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法學教育政策和價值取向,探索出適合本科法學教育的國際私法教學改革的新路徑,為國際私法教學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國際私法教學 間接征收 補償標準
一、明確21世紀本科法學教育的目標
21世紀的高等教育在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爭論中推進。在這一大討論浪潮中,法學專業(yè)不落俗地被卷入其中。有關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研究型法律人才還是應用型法律人才隨著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的統(tǒng)一實施日趨白熱化。不少學者應國家司法考試制度趨勢,結合我國法制走向,認為法學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已由法學研究生教育所取代,且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愈發(fā)密切結合,提出適應21世紀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實踐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即應用類法律人才。
筆者認為此類觀點有失偏頗。誠然,隨著我國司法考試的統(tǒng)一制度的建立,特別是司法考試時間的前移——在校法學本科大四的學生可以參加司法考試,我國法學教育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注重法學理論講解的傳統(tǒng)教授型授課模式,轉變成與司法實踐接軌的案例教學及演練模式。而且隨著法檢部門門檻的提高,這一趨勢越演越烈。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這一趨勢中日益往所謂的實務方向前進。但因此認為法學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已由法學研究生教育所取代是有待商榷的。第一,這一觀點的潛臺詞是法學教育要么是研究型要么是實踐型,即要么注重理論要么注重實踐。而這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的,而是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第二,法學是一項需要強大理論指導的實踐活動。作為一門世俗的學科,法學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真正掌握運用法學,必須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法律問題中。只有將法學落實到技藝層面才能煥發(fā)法學真正的生命力。第三,理論和實踐二者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美國法學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書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邏輯,而在于經(jīng)驗?!痹S多人援引這一著名論斷時認為,法律的生命僅在于生命,實際上這話是有語境的。當時霍姆斯大法官是在批判嚴格遵從先例導致對法律現(xiàn)實的無視的語境中論述的。當時許多法官嚴格遵守英美法系的司法傳統(tǒng)——遵循先例,而這既是對歷史的誤讀,又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熟視無睹,這種司法無異于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其結果必然導致司法邏輯上的混亂和失敗?;裟匪共⒉徽J為法律可以摒棄邏輯而只注重實踐經(jīng)驗,而是認為應當實事求是地應用法律,讓法律因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發(fā)展。這需要理論與實踐二者相互作用,一方面法學理論應當指導司法實踐,另一方面司法實踐對法學理論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才是理論與實踐二者關系的全面闡述。
由上述的陳述我們可以推斷出,21世紀的法學本科教育并不是要偏離理論走向實踐,而是糾正過往只注重理論而不注重實踐的傾向,但同時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否則過猶不及,仍舊有失偏頗。
二、法學教學上的誤區(qū)
各大院校的法學專業(yè)都無一例外地根據(jù)《國家教育部編寫的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核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開設各門課程,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重點教材為各大院校法學專業(yè)的師生所熟知。每一本教材都有厚重的表面,讓學生望而生畏。老師在教授時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將課本當中的知識講授完全。有些課程甚至連重點知識都難以講授完全。其中,地方院校法學專業(yè)在某些核心課程,如國際法、國際私法及國際經(jīng)濟法的時間安排上較為有限,加之學生將來較少接觸涉外事務,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大,教學內容龐雜,教師甚至難以在有限的課程中講授完重點知識。
作為一名地方院校法學專業(yè)的授課老師,筆者深有感觸。以筆者所教授的國際法,包括國際法、國際私法及國際經(jīng)濟法為例具體陳述如下。
就我國國際私法教材現(xiàn)狀來看,國內國際私法教學體系大致分為“大國際私法教學體系”和“小國際私法教學體系”。二者都以規(guī)范為中心,將國際私法板塊化,故也被稱為版式國際私法。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卻一直被研究體系捆綁、束縛,這是因為國際私法的教材編寫是根據(jù)國際私法學界的研究領域進行編排的。
現(xiàn)行的法學教學存在教學內容龐雜、教學體系不集中的問題,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國際私法時往往難以消化繼而深入了解、掌握國際私法相關知識。
誠然,法學本科教育應當加大實踐方面的比重,畢竟我們過往過于注重理論教育而忽略實踐教學。但是以理論界的研究領域作為課程編排的唯一依據(jù)有所不妥。第一,我國現(xiàn)行的國際私法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包含過多的內容。大國際私法教學體系包含總論、沖突法、統(tǒng)一實體法、國際民事訴訟法和國際商事仲裁法五大部分,其中統(tǒng)一實體法涵蓋了國際經(jīng)濟法教學體系中的核心部分,這使得國際私法與國際經(jīng)濟法在內容上存在較大的重疊,在講授中需要這兩門課程的老師進行協(xié)調。否則不僅在講授上由于內容龐雜而只能蜻蜓點水,難以深入,而且會讓學生難以適從。小國際私法教學體系雖然內容較少,但是縱觀國內現(xiàn)有的國際私法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小國際私法教學體系的教材存在邏輯性不強的問題:為避免與國際經(jīng)濟法重疊,省卻統(tǒng)一實體法部分。這雖然避免了國際私法與國際經(jīng)濟法教學內容上的重疊問題,卻產(chǎn)生了更大的、更為本質的問題,即國際私法教學的邏輯不周延。
三、法學教學的正確路徑
有的學者提出了“網(wǎng)式”國際私法教學體系,即圍繞國際民商事法律事務這一中心,構建以英美法系國際私法學說相雷同的教學體系:國際私法主要解決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對某一涉外民事案件而言,法院首先應確定對該案件有無管轄權;第二,如果法院有管轄權,就應解決法律的選擇即法律沖突問題。即應決定適用哪一國家的法律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第三,在法院作出判決后,如果國內的判決要在外國法院獲得承認和執(zhí)行,或者外國判決要在內國法院獲得承認和執(zhí)行,那么,法院就應解決判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問題,即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條件。因此,英美很多學者認為國際私法主要由管轄權規(guī)范、沖突規(guī)范(或法律選擇規(guī)范)及判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規(guī)范三部分構成。
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有其可取之處:第一,它解決了國際私法與國際經(jīng)濟法教學內容重疊的問題;第二,能夠加強學生對國際私法的宏觀把握;第三,減少了國際私法教學內容,使整體講授緊湊度提高。這一提法存在可商榷之處;第一,它避免國際經(jīng)濟法和國際私法內容重疊的問題,卻犧牲了國際私法的教學邏輯;第二,它減少了國際私法教學內容,卻舍棄了國際私法的重要內容:統(tǒng)一實體法。實際上,國際私法中的統(tǒng)一實體法與國際經(jīng)濟法中的國際貿易法存在重疊,但是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國際私法的側重點應為如何確定有關國際糾紛應適用的準據(jù)法,而國際經(jīng)濟法的側重點則為確定有關國際糾紛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問題。此外,由于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為單獨的法學課程,因此國際私法中的國際民事訴訟法及國際上市仲裁法可側重在“國際”層面,而對一般的商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知識不過多涉及。因為這一部分在仲裁法及民事訴訟法中已講授過,這樣既可以減少國際私法的講授內容,使內容緊湊度加強,又可以避免課程之間的重復。
此外,為了實現(xiàn)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可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推行“參與型”教學方式,激發(fā)教與學的互動性和主動性。
在“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的“情境教學法(如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式教學法”、“辯論式教學法”、“主題發(fā)言式教學法”、“讀書會式教學法”等,使學生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當事人、學習的主人。
具體而言:一是情境教學法,以模擬法庭為平臺,讓學生擔任個案中的虛擬角色,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個案的復雜性和法律的精巧。二是法律診所教學法,讓學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實案件的“診療”過程中,切身感受法律精神和實務技巧。三是辯論式教學法,教師作為辯論的主持者、組織者和總結者,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辯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四是主題發(fā)言教學法,教師提供主題發(fā)言題目及資料,隨機抽查學生做主題發(fā)言。五是“讀書小組”教學法,成立讀書小組,由教師指定書目,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段內進行閱讀并寫出讀書筆記,最后由教師主持交流活動。
2.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平臺,提高實踐教學效率。
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加強原有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將基地建設推向企事業(yè)單位,行政機關,甚至村委會和居委會,相應延長實習期,使學生從“內勤型、文書型”實習生向輔助案件調查、偵查、批捕起訴、審判、調解等“辦案型”實習生轉變,提高實踐的針對性、有效性,從而以實習促就業(yè),以就業(yè)帶動新的實習基地建設。同時,和實習單位簽訂人才培養(yǎng)協(xié)議,探索“定單式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四、結語
法學教育在法治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法學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重點在于法學本科教育。有鑒于此,我們應當認清當前法學教育中的問題,并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時,結合我國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理念實行應用型法學專業(yè)教育。這不僅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明顯改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專業(yè)素質進一步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競爭力明顯增強,更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陳煜儒.學生畢業(yè)后不會辦案,我國國際私法教學遭遇挑戰(zhàn).法制日報,2005.11.15.
[2]何勤華,陳靈海.統(tǒng)一司法考試后的法學教育.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1).
[3]季連帥.多種教學方法在國際私法教學中的應用.教學研究,2010(05).
[4]李萬強.大國際私法觀辯證.法律科學,2007(2).
[5]劉萍.從“板式”國際私法到“網(wǎng)式”國際私法——國際私法教學體系探索.法學教育研究,2010(02).
[6]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默示和實踐型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6).
[7]王鳳珍.21世紀法學本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VOL27(4).
[8]肖永平.法律的教與學之革命——利用多媒體開展國際私法教學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法學評論,2003(3).
[9]謝瀟.讀《國際私法原理》探討教學思維模式的新變革.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VOL5(2).
[10]周漢華.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比較法研究,2000(4).